凌华明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略研究
凌华明
(广东海洋大学 寸金学院,广东 湛江 524094)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论文从十个方面探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略,尽量使多种方式方法与技巧体系化,以便于操作,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略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怎样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有很多人在方式方法、路径等方面进行过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讨。纵观这些文章,大都是从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尽管很有价值,但系统化不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有与之相应的系统化的方式方法。本文拟从十个方面探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略,并尽量使这些方略成为体系,便于操作,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要长期坚持,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党委是当然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第一责任人,承担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总结表彰等任务。各学院(系)党总支、基层党支部都有组织、领导、协调等任务,尤其是基层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团组织也应承担起相应的领导责任。在加强领导的同时,要建立队伍。首先是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拥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其次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还有全体教师队伍,每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高素质的教育队伍,搞好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有了希望。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响应党中央号召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要取得实际效果,有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宣传发动。宣传发动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认识问题,因为认识是行为的先导。认识问题解决了,学习教育就有了动力。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用动员会、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发动,用演讲、研讨等形式进行宣传。还可以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要通过宣传,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明白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与意义,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要通过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热潮,并且经久不衰,日久弥新。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有具体而切实可行的计划。有了计划,就能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从而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计划要明确指导思想、教育内容、方法步骤、具体要求等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学校应该有一个管总的计划(规划),各年级要有各年级的计划,每个年级的计划应有所不同,比如大一的计划,应该规划四年的教育,大一至大四期间,每一年应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计划越具体,措施越得力,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教育活动期间,要用计划作为尺子,检查活动效果。在制定计划上下功夫,然后采取得力措施保证计划的执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能达到预期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思政课,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收到理想的效果。怎样融入呢?第一,思政课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同志一系列讲话精神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概括。第二,教师进行教法创新,一方面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道的教学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科目;另一方面,通过讨论、演讲、辩论、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加深刻理解和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第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的言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活动是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和指导大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实践锻炼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把价值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锻炼思维敏锐性,形成良好的认知、判断和行为能力,在社会生活实践的磨砺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为了保证教育活动的持久与深入,最好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教育基地是实践锻炼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能保障实践锻炼的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可以保证社会实践主客体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能够避免实践活动图形式走过场。
大学生充满活力,应根据他们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如:红色旅游,到革命老区、革命圣地参观访问,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源头;节庆活动,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还有九月三日胜利日等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发挥这些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参观考察活动,到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场所,了解历史,丰富思想,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交流与文体活动,组织讨论会、辩论会、理论交流等活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受教育。要采取措施,让有意义的活动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搭建文化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这三方面建设要全面、协调发展。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和保障系统,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一方面约束大学生言行,另一方面保证教育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可以充分利用人文景观、名人雕像、图书馆等打造高品位、高层次的育人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注重采用红色网站、博客、微博、等大学生欢迎的文化传播形式,抢占网络空间的话语权,通过网络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倡导积极健康、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好榜样、好典型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榜样的鼓舞和感染下见贤思齐,充分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抽象变得更加具体,从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典型应该具有先进性、可信性和可学性。应该把那些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在教育活动中做出了突出成绩的单位或个人选为典型、树为榜样。要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宣传典型,并在此基础上抓好示范引领,充分发挥榜样的感召引领作用。选典型、树榜样不能一阵风,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抓出成效,在学习先进典型的过程中再发现新的典型,再宣传,再推广,形成良性循环,如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能良性发展,前景可期。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长期的任务,必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做好总结工作。通过总结,可以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摸索事物的发展规律,便于指导下一阶段的教育活动。总结阶段要大力表扬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让全校大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与此同时,要对教育活动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制止和批评,使之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实践证明,总结和奖优罚劣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教育活动要获得成功,必须科学地用好这一方法。
为了确保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期有效,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因为,建立评价机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的提高和深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指运用测量、统计、系统分析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全面性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的认可度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分清哪些是积极的因素,哪些是消极的因素,哪些是取得的成绩,哪些是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好加强、改进和创新工作。通过评价,建立起一个引导、激励、规范、约束和纠正大学生行为的综合评价机制,包括细化行为标准、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建立奖惩制度等。引导大学生及时纠正认知存在的偏差,使大学生明确行为要求,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的长效机制。
[1]刘晓云.大学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4-07-02.
[2]仉媛.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光明日报,2016-08-13.
[3]冯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2,(5).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7-01-12
凌华明(1984-),女,广东湛江人,硕士,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3-2219(2017)02-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