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楠楠 袁锦贵
(1.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上海 200062;2.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314036)
被忽视的重要教育议题:校服的多重教育功能*
范楠楠1袁锦贵2
(1.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上海 200062;2.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314036)
校服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人们对校服所承载的独特教育功能也都寄予厚望。校服蕴含了多重教育功能:一是教育秩序的强化功能,二是良好道德的涵育功能,三是审美追求的化育功能,四是健康心理的培育功能。我国当前的校服教育功能发挥地还并不充分,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需要加强质量监管、兜住质量底线,注重校服设计、强化审美化育,助推校服产业、做大民族品牌。
校服教育功能;道德涵育;审美化育;健康心理培育
作为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身份标识,校服不仅承载了每位学生的青春记忆,更折射出学校的文化特色、办学理念,乃至国家的精神气质和时代的教育观念。因此,校服的设计和穿着备受重视,其所蕴含的教育功能更是受到广泛关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校服的重要教育功能认识模糊,这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本文试图对校服的教育功能做出必要的探讨。
当前,人们对校服的重要功能缺乏认识,常常将校服混同于一般性的制服,或者说仅仅将其视为学校的制服。一般说来,校服是一种具有学生身份辨识功能和学校名称标识功能的特定服饰。首先,它的确与普通服饰一样,是物的组合形式,其基本功能是庇体遮羞、御寒保暖,首要目标是维护身体健康,基本要求是实用、健康。但校服更多是符号的组合形式,是着装者内在心灵与外在世界的对话工具,展示学生的心灵主张与精神追求,维护学生心理的健康与良好形象是它应有的目标,美观、大方、舒适是其应有之义。其次,与普通制服相同的是,校服作为一种群体性着装,具有鲜明的统一性、规范性与约束性,穿着校服的学生既要自觉践行符合学生身份的一言一行,更要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与制约。但与普通个人服饰和普通制服不同的是,校服的着装者——学生,是处于成长期、还未进入社会的青少年。他们大多数是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处于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亟需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呵护、引导、教育和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服还承载了其他类型的服饰所不具有的独特的教育功能。
事实上,考察世界校服的变迁历史可以发现,人们对校服所承载的独特教育功能无不寄予厚望。我国原国家教委1993年出台的“教备38号”文件就明确表示“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是一项对中小学生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工作,……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国家教委,1993)。2015年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教基3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到,“优质、合体、美观、舒适的校服是培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团队意识、传播平等精神的有益方式,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教育部等,2015)。日本最初规定学生上学必须穿相同衣服的原因是“让家境困难的学生不产生自卑感,让生活条件好的孩子不在学校里炫耀”(常生龙,2014)。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校制服,英国的蓝色制服一开始就被赋予信仰和荣誉的深刻内涵,人们希望蓝色制服的穿着者具有庄重、自信的感觉。而20世纪9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建议美国公立中小学统一校服,也是因为美国教育部当年的报告认为校服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学校安全状况和学习环境(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6)。
正是由于校服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世界各国的校服设计与着装要求大都打上了深刻的教育文化烙印,充分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国民文化尤其是教育制度文化。由于日本人在潜意识里非常注重统一制服所带来的社会认同感,加上岛国气候温和,整体统一而又在细节上颇具个性的“水手服”深得学生喜爱,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严加红,2016)和日本国民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杨雨轩、贺阳,2011)。同时,强烈的岛国心态使得日本人有强烈的生存危机意识,这也使日本校服能够随着流行的变化不断汲取时尚元素,从而成为时尚潮流的风向标。英国人崇尚绅士风范,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帝国情怀,英国校服不仅是特权的象征,更是其历史使命与文化精神的传承(信淑丽,2011)。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多元而崇尚自由的文化传统体现在校服设计上就是对校服的统一要求比较宽松,不同的州、不同的学校对学生服装的要求也不同,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校服,也有一些学生干脆不穿校服。韩国人崇尚“勤勉、朴素、博爱”,认同脚踏实地、不浮躁、不逾矩、忠于职守的作风,因此韩国的校服主要是制服。阿根廷人遵循传统,按照100多年前阿根廷教育家萨米恩托任总统时定下的规矩,至今阿根廷全国统一的公立学校学生校服仍是衣服外面罩一件白大褂,教师(包括校长)也穿同样的白大褂。马来西亚的文化传统相对保守,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着装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男生多为白衬衫配西裤或西装短裤,女生裙子要到膝盖以下,衬衣要遮住手肘。古巴人性格乐观、富于激情、能歌善舞,其校服的下身设计为胯部收紧、腿部宽松的休闲西裤,看上去似乎很适合跳桑巴。赞比亚人偏爱粉红色,赞比亚男生的校服也以粉红色为主:粉红色的衬衫,配上黑色西裤和领带。
设计和穿着校服的目的不局限于追求视觉效果的统一。作为特殊的群体性服饰,校服的设计、选购与着装规定,深受国家教育观念、时代服饰文化和学校办学理念的影响,在强化教育管理、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学生言行、陶冶学生美好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健康心理形成等方面也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虽然文化传统、教育观念、办学理念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校服所能发挥的教育功能强弱不同,但大致说来,校服的教育功能至少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教育秩序的强化功能、良好道德的涵育功能、审美追求的化育功能和健康心理的培育功能。
(一)教育秩序的强化功能
众所周知,良好教学秩序是一个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而良好教学秩序的着力点在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来自美国的实证研究表明,校服在强化教育秩序、形成良好校风和班风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比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长滩学区实施校服政策后的第二年,其校园犯罪率、打架事件等明显下降(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6);2000年2月美国中小学校长在电话调查中大多肯定校服具有保证学校安全、培养良好校风、加强课堂纪律、排除学习干扰等积极意义(Kuhn, Mary Julia,1996);Pate Evans和Summers(1999)对比了“穿校服”和“非校服”的日子里违纪的数量,发现在穿校服的日子里呈报的违纪数目下降了9%,而非校服的日子里增加了38%;美国学者David L. Brunsma的调查结论是:“良好的校服政策有助于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安全性。并且由于校服的规范设计,还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更加心无旁鹜的提高学习成绩。”(Anonymous,2011;李睿,2016)
实际上,校服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强化教育秩序的作用:一是校服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可以准确识别校内人员和校外人员,防止校外闲杂人员进入校园扰乱教学秩序,从而有利于学校的安全管理,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几率;二是统一的校服有利于降低由学生家庭经济原因而造成的着装品质差异,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学生之间由相互攀比所带来的不安定因素并增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三是统一校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违纪违法行为被及时发现与制止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维护自身形象的责任感,对于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具有积极意义;四是统一的校服为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供了条件,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氛围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形成。
(二)良好道德的涵育功能
培育学生的良好道德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共同的教育目标。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最核心的目标就是培养以德为先的德才兼备人才。美国也很重视美德教育,美国民意测验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家长要求校方除了培养学生说话、写作、思维和计算能力之外,还要教育学生“明辨是非”这一做人的基本准则(施尚今摘译,1987)。校服,作为重要的德育载体,其道德涵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校服反映着学生特有的形象与道德责任。校服无疑是学生特定身份的象征,穿着校服的学生不但是学校形象的移动“宣传单”,而且有别于其他社会类型的人。校服这种身份标识功能提醒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角色,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校外都必须时时刻刻记住自己的学生身份,维护所在学校的荣誉。另外,网吧、歌舞厅、酒吧等一些娱乐场所,也明令禁止穿着校服的学生入内,以避免毒品、网瘾、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这都充分体现了校服对学生的心理警示作用和自我纠正功能。
世界各国对学生的校服穿着也都有高标准、严要求的文化传统。比如,英国的校服款式经典、版型笔挺、简洁合体、优雅内敛,再加上繁复的校徽和帽徽,都从细节上体现了英国人对年轻一代言行自制、缄默含蓄的精神要求。而且,英国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正统西式校服:男生为正统西装、正规皮鞋、佩戴领带,女生为正统西式裙装、正规女式皮鞋、佩戴领花。这种严谨细致的服饰搭配和严格的穿着要求影响着英国学生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修养。
其次,校服形塑着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念和平民意识。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统一着装,家庭困难的学生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家庭优越的学生也无从攀比炫耀,从而营造出一种平等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平民意识。事实上,只有人人平等才能相互尊重,校园和社会才能真正和谐。校服形塑的平等价值观念和平民意识对学生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再次,校服影响着学生的知、行、情、意。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凯尔曼的态度变化理论认为,“态度的形成与变化主要经历服从、同化与内化三个阶段”。学生从被动穿着校服,耳濡目染,慢慢接受,再到积极主动地感受和汲取其中的育人功能,这一过程渐渐地影响着学生的知、行、情、意。在那些特殊的年代,校服还起到了爱国精神的传达作用。比如,中国的20世纪50年代,军绿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一度成为校服的主流款式,这提醒学生要铭记历史,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不忘浴血奋战的先烈,从而使他们树立热爱祖国、为祖国富强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和远大理想。
(三)审美追求的化育功能
一般而言,在心理和精神层面,服饰起着美化外表、表达个性和展示自我的作用,人们往往通过对服饰样式、颜色、面料以及搭配的选择来追求生活品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校服的设计也应当起到展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等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感受多元艺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学生、家长对校服设计的审美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大众的校服款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家长的审美追求。及时反映并引导学生的内在审美心理和审美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成为世界各国校服设计者的共同追求。具体而言,一般有三个方面的设计考量。
一是化育学生的性别审美能力。男生和女生在审美趣味上具有很明显的差异。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校服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的性别审美趣味。其中,日本校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男生的校服款式阳刚帅气,女生校服款式娴雅可爱,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日本中学生树立了健康的性别审美能力。
二是化育学生的民族审美能力。部分国家以本国传统文化为依托,以适合学生健康成长为主旨的校服文化理念,将其民族精髓巧妙地运用到校服款式设计当中,使校服成为展示本国文化和年轻一代风貌的窗口,取得了很大成功。比如,在社会思想相对开放和活跃的20世纪30年代,由满汉服装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进入校园,成为女生们的新宠,对名校女生而言校服更是当时的时尚;阿曼的校服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一般学生都穿着传统的白色长袍,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如此;印尼巴厘岛的校服是碎花上衣加深红色百褶裙,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
三是化育学生的时尚审美能力。当代学生的视野比较广阔,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判断,对社会新生事物的敏感性和包容性都比较强。而且,大部分的学生追逐时髦和潮流,喜好引人注目、具有时代色彩的元素。因此,时尚文化很自然地成为学生追求美的前沿阵地,一款时尚的校服对于引领和化育学生的时尚审美能力具有很大影响。韩国校服夏季上身为短袖衬衫,部分校服配以领带或领结,下身女生为及膝裙,男生为长裤;春秋校服上身为长袖衬衫,部分配以领带或领结,外罩为各色西装外套或毛衣,女生下身为及膝裙,长厚毛袜,男生为长裤,而且各校的校徽一般以机绣的方式绣于校服上衣左胸位置,这种时尚的服饰设计深得学生喜爱。日本制服不仅是流动的文化符号,而且是社会时尚潮流的风向标:日本注重中小学校服的审美载体作用和美育价值,设计上参照工作制服的标准,辅以柔线的设计,以衬托中小学生的清纯与可爱,表现为宽沿黄帽、白衬衫、小领结、毛线背心、短裙、中高筒袜、黑皮鞋等类别与款式(严加红,2016)。
(四)健康心理的培育功能
好的校服设计能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目前,校服社会心理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它系统地将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历史学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学生的着装心理,希望为校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好的校服设计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校服最明显的特征是身份标识性,一套设计好的深受学生喜欢的校服能够增强学生对自己作为学生身份和所在学校的认同感,从而增加他们的心理归属感。这种心理归属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以学校为荣的集体荣誉感,从而能够有效抑制学生的抑郁、孤独和悲观等不良情绪。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说的,“关于校服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我觉得并不在于校服所展现的美观漂亮,而在于使学生通过穿校服而产生对学校的强烈认同感和自豪感”(平常,小丽,2005)。
其次,校服的颜色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感受。众所周知,服饰的颜色对人有较强的心理暗示作用。比如,深色调的校服虽然给人沉稳、睿智的心理感受,但是却无法彰显学生张扬、天真、烂漫的天性,这无形中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原本繁重的学业压力的基础上雪上加霜,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健康、阳光的成长;鲜艳明快的色调虽然符合学生们舞动、激情、活泼、灿烂的年龄特征,但是一般校服每生一套,鲜艳明快色彩的校服一旦穿脏会十分碍眼,而且北方寒冷的地区,冬季穿此色调,会使人产生轻飘飘的心理感受。
最后,好的校服设计款式能增强学生的心理平衡感。一般而言,校服的设计需要兼顾美观与功能,一味追求美观而不顾及功能的实用性固然不可取,一味追求功能的适用而不管其美观性也往往会受人诟病。比如,我国大多数学校采用的运动型校服休闲、宽松、舒适,符合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特点和喜欢运动的心理特征,但也普遍缺乏个性、时尚、美感,因而容易掩盖学生活泼灵动的青春气息。因此,我国的校服应该在运动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比如在袖口、领子、裤边适当增加一些趣味修饰,这样能在休闲、运动的氛围中透出轻松、活泼的青春气息,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态心理平衡感。
我国从1991年开始试行学生统一着装,就校服款式而言,我国校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订购的运动服款式,男女款式只在校服颜色上有适当区分,这是当前我国校服的主流;另一类是日韩或欧美的校服制式。由于现在的校服“没个性、难看、质量差,许多学生不喜欢现在的校服”(魏海政,2015)。腾讯网也曾做过一个关于“运动式校服”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3.26%的网友表示“不喜欢”(豆俊杰、苏令,2015)。学生的不喜欢自然而然导致我国校服的教育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出来。概括起来,我国的校服主要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
问题一:更多考虑统一,较少考虑个性
当前,我国的校服仅仅只是解决了统一着装问题,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是自上而下强制要求统一购买校服,家长和学生很少参与校服的设计、选款、定价和订购过程,更别说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了,这造成了广受诟病的“千校一面”、“千人一款”现象。这种弊端已经引起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强烈反对和不满,甚至诱发了教育腐败。可贵的是,这种弊端在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得到部分纠正。比如,深圳在全市统一的校服着装规定下,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可选择范围,而且允许学生自主改制校服,只要对校服的改制不太过分都会被学校所接受(苏芷庭,2016)。还有一些学校已经开始让学生自主设计校服,如北京育才中学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校服”,这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结果是该校的校服被学生争相订购(秦咏中,2015);南昌二中红谷滩高中部在2014年就进行了“我的校服我做主”的改革,该校的校服设计突破了传统的“刻板”样式,一些中山装、格子裙、学院风等元素出现在新校服中(豆俊杰、苏令,2015)。
问题二:更多考虑德育,较少考虑美育
当前,人们更多考虑了校服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功能,很少考虑校服的审美涵育功能。大多数学校都是宽松肥大的运动校服,这些校服被戏称为“丑校服”而不被学生喜欢。一项调查显示,在3505个受访者当中,82.6%的受访者穿过宽松的运动式校服,其中51.2%的受访者直言这样的校服“丑”(豆俊杰、苏令,2015)。近年来我国校服设计逐渐得到社会重视,中小学校服巡演、校服设计大赛、校服研究中心、互联网+校服运营公司等新事物不断涌现,还出现了中国校服中的民族品牌——繁露校服(陈东,2016)。可以说,中国校服既实用又美观的时代正在来临。
问题三:更多考虑身体健康,较少考虑心理健康
当前,为更多适应学生身体的快速成长,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我国校服采用了几乎是大一统的宽松型运动服款式。校服款式单一,缺乏人文关怀,不分男女、统一裤装的“面口袋”款式不但妨碍了学生良好性别意识的催化成熟,而且抑制了学生对学校和未来美好生活的心理感知能力,这在学生学业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校园暴力事件逐渐增多的当下尤其值得警惕。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不良商家用一些质地粗糙、不吸汗、不透气、起静电、容易掉色的,甚至甲醛超标的布料给学生制作毒校服,还有穿不久就开线、破损等质量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不良商家的这些行为乃至由校服引发的教育腐败问题,严重败坏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损害了作为教育者的公信力,极易诱发青少年对社会的信任危机和安全危机,对他们潜在的心理影响十分严重。
针对以上不足,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校服设计生产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底线上确保校服的质量过硬、实用健康,并尽可能在守住底线的同时切实采取措施提升家长、学生对校服的满意度,尤其让学生从心里喜欢校服、爱穿校服,给校服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一)加强质量监管,兜住质量底线
校服是学生的“第二层皮肤”,其质量关乎学生健康,兜住质量底线、确保质量过硬是校服政策实施的底线,也是校服教育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与校服质量有关的国家质量标准主要有2010年修订201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2010)和2015年发布201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GB 31701-2015)两个国家强制标准,以及2015年6月30日发布并同时实施的首部中小学生校服国家标准《中小学生校服》(GB/T31888-2015)。相关的监管政策主要是2015年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一文件除了要求认真执行国家标准之外,还明确提出实行“明标识”制度,鼓励实行“双送检”制度,要求逐步健全校服式样推荐评议制度。国家标准的发布和相关意见的出台为我国校服质量监管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和政策依据,如何根据国标和意见加强校服质量监管应该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头等大事。
(二)注重校服设计,强化审美化育
校服是学生的“第二张脸”和“第二皮肤”(玛里琳·霍恩,1991)。一款做工精良、富有设计感的深受学生喜欢的校服无疑能提高学生心理的愉悦感、幸福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经提出“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思想。用美的校服去引领、熏陶和唤醒学生的爱美之心、善良本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校服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不二法门。为此,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现行的校服设计与着装政策做出改进:
一是将校服设计与人性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强调性别审美和个性审美的差异。在校服的设计中,性别差异和个性差异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即使同样是运动型服装,也要通过线条、颜色、纹饰等服装元素的搭配凸显男生的阳刚挺拔和女生的柔美淑雅,实现男女分款。同时,在校服的细节设计上做足文章,在校服统一中组合变化,实现大统一中的细节多样化,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产品。二是将校服设计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突出校服设计的审美化育功能。一个完整的校服设计过程涉及服饰的材质、布料以及点、线、面、体、色彩、图案等设计要素的完美组合,学生自主设计校服是对学生创新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锻炼,给学校有效实施审美化育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绝佳的阵地。三是将校服设计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突出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中国,又称华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所谓华夏者,“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历史上不乏美服的经典之作,如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等。同时,56个民族共一家的文化特色和鲜明的地域色彩成为我们校服设计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和审美化育的重要资源。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元素在校服款式设计中的自觉运用可以唤起青少年一代对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并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催化民族自豪感的形成,从长远来看也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例如李睿为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中心小学设计的春秋季校服。设计者从瑶族传统纹样上提取出红色系色彩加以点缀,既符合当地学生生活的森林环境又能符合传统审美文化。
(三)助推校服产业,做大民族品牌
在日本、韩国、英国,小校服都形成了大产业,不但国内的学生都喜欢穿校服,还助推了民族文化的输出,提高了国家文化影响力。用产业化的方式运营校服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具体而言,可涵盖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推动从强制购买校服转变为学生自愿购买校服,并允许学生基于所在学校校服的款式、颜色,自行选购、制作校服,激活校服产业市场。为此,可以学习英国的校服经营模式,在商场开设校服专柜,让学生自行购买校服。另一方面,推动民族校服品牌的做大做强,彰显国家打造校服文化产业的决心。我国也应该从校服民族品牌发展入手,引导高品质的民族校服品牌脱颖而出,让学生对民族文化形成自豪感,对国家形成归属感,从而培养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度。因此,要有意识学习日本、韩国校服产业的发展经验——标准化生产、数据化管理、品牌化运作、高科技融入,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壮大我们自己的校服文化产业,推动校服设计与消费市场的良性循环。
常生龙.(2014-03-27).让校服展现青春美是道育人考题.中国教育报,(02).
陈东.(2016-04-14).“中国校服”如何走上“品牌”之路.文汇报, (04).
豆俊杰,苏令.(2015-09-21).对校服“兴师动众”的背后.中国教育报,( 05).
冯晓川.(2012).论时尚文化与服装设计.现代装饰:理论,(2),36-37.
国家教育委员会.(1993).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
黄朝晖.(2006).中国服装设计的民族性和时代感.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z1),78-79.
姜蕾,肖然冉.(2006).比“知”不足:中国校服“千人一面”缺生机.中国制衣, (8),80-83.
江莎莉.(2006).大学生休闲服饰文化与休闲教育.美中教育评论, (2),26-29.
教育部.(2015,6月18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资料引自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jcys_jyzb/201507/t20150710_193362.html.
况灿,郭平建.(2006).美国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及其启示.艺术设计研究,(3),4-7.
刘起.( 2013).动漫影响生活:日本校服与动漫的结合.中国电视:动画, (Z1).
刘元风.(1995).关于服装流行与服饰文化的思考.装饰, (2),12-14.
李睿.(2016).校服设计的“在地性”研究——以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中心小学校服设计实践为例.中国美术学院.
李守福.(1995).由校服引发的思考.比较教育研究,(6),49-52.
林少雄.(1997).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层意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3),62-68.
玛里琳·霍恩. 乐竟泓、杨治良等译.(1991).服饰:人的第二皮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平常,小丽.(2005-01-12).校服,能否多些人文关怀.成才导报.教育周刊, (013).
秦咏中.(2015-10-14).校服,考量着学校的教育理念.江苏教育报,(03).
施尚今摘译.(1987).美国道德教育的新设计.外国中小学教育. (6),44-45.
苏芷庭.(2016).谈校服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深圳校服入选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启示.艺术教育,(2),272-275.
陶颖彦.(2015).丰富文化内涵的校服设计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18),81-82.
魏海政.(2015-04-10).没个性、难看、质量差,许多学生不喜欢现在的校服——校服何时不再遮掩青春气息.中国教育报,(001).
吴伟薇.(2012).浅谈现代服装设计如何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金田:励志, (9),62.
信淑丽.(2011).美国中小学校服的作用探析——以校园文化为视角(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徐淑红.(2012).校服文化功能探究.科技信息, (22),298-298.
严加红.(2016).流动的文化符号:日本中小学校服文化建设及启示.中国德育,(12),29-31.
杨雨轩,贺阳.(2011).水手服在日本女生校服里盛行的原因探究.山东纺织经济,(11),61-62+73.
朱光好,闫东.(2012).大学生服饰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61-63.
朱一帆,秦杰.(2011).论服装结构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作用与影响.新西部旬刊, (4),135-135.
张轶.(2004).服饰社会角色的意义与功能.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32(3),104-105.
张鹏飞.(2009).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0(4),6-9.
周芳,郑航.(2016).校服功能的异化与回归.中国教育学刊, (7),95-100.
赵平吕,逸华,蒋玉秋.(2004).服装心理学概论.北京: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
Anonymous.(2011).Classroom school uniforms issues results of 2011 school uniform survey.ManufacturingClose-Up.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1, 5, 9).Manual on school uniforms ,Retrievedfrom http://www.ed.gov/updates/uniform.html.
Kuhn, M. J. (1996).Student dress codes in the public schools: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the courts and schools on the same issues.JournalofLawandEducation, 25 (1), 83-106.
Pate,S. S. (1999,5,9). The influence of a mandatory school uniform policy in a rural and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s, Retrievedfrom http: //eric.ed.gov/PDFS/ED458695.pdf.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08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12AZD017)。
(责任编辑胡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