笱远科, 石 诗
(湖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汉语全球化推广途径优化之一探
笱远科, 石 诗
(湖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针对我国文化海外传播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广泛收集汉语传播相关材料与研究成果并进行归纳、整理,以此为依据,从传播学与跨文化传播角度对汉语传播途径如何优化进行研究。提出汉语全球化传播过程中减少文化理解差异、借助国家整体实力、遵从跨语言互通性及创新文化交流方式四个途径,通过优化途径的策略研究与分析,提炼出对外汉语文化传播的路径。
汉语全球化; 传播方式; 优化
汉语在全球化传播的同时,也面临着与世界各国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主要困境:一是汉语传播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认知欠缺;二是对汉语全球化传播推广方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三是汉语全球化传播推广人跨文化能力不足;四是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文化精神理解差异成为汉语全球化传播过程中的障碍。
为了克服障碍,让汉语全球化广泛传播,需要我们在开展对外汉语文化传播的时候,积极加强开展中外文化精神之间的对话意义内涵的阐释工作;作为汉语全球化传播交流的主体,培养具备自觉自信的跨文化传播素养及能力的传播推广者;挖掘并理解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内涵要素,遵从跨文化对话时的互补、互通性。只有这样,汉语才能在全球遍地开花结果。
由于汉语与各国语言文化背景差异,我们在传播推广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这一突出问题。为什么世界各国语言就不能说清汉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它到底怎么才能讲清楚?其实问题的主要障碍来自于世界各国语言文化中蕴含着各国传统文化思想所反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反映出的文化就有明显差异,这需要我们熟知对方的文化特点和方法。
近代中国人在话语上规则上启用的是中国自己的一套西方语言、概念、话语规则,它具有西方语言的叙事逻辑,通过比较,深层次的差异相当明显。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在语言、文理表达方面主要体现为“一多二元”理论[1]。“一”是虚拟想象中的、完全无法证实的“一”(如上帝);“多”就是“一”毫无本质联系创造出来的世间“万物”(如人类、山河);“二元”即“一”和“多”、上帝和人两者因素,二元之间毫无本质共性仅为从属、主宰、对立关系;而“多”的万物个体也是互不联系、孤立的、对立的存在;另外,“个体万物”的宇宙,由这个超然绝对的“一”先验地规定了一个单向单线法则的秩序。原本讲述的形而上学哲学故事的语言、概念、话语,当用来讲述汉语的中国文化精神的时候,将西方叙事逻辑运用至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原本的文化精神就不再正统。
因为汉语的中国文化中的叙事逻辑与“一多二元”的机构不同。即“一”和“多”的结构在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中无据可循。那么,中华文化精神是什么。大道致简,通过对照发现,中华文化讲求的是“一多不分”叙事规则。讲求“一”与“多”间、“多”与“多”之间的融合,“君子和而不同”,反对世界霸权单边主义和奉行合作共赢的多极社会等就是典型例证。
如上所述,汉语全球化传播过程中,知己知彼,掌握丰富的世界各国文化知识,深层次的理解汉语是中外文化精神交流对话核心,缩小理解性差异的基础,差距小了,交流近了即可找到互补点,促进文化的沟通与融合。
所谓国家主导的汉语全球化传播就是汉语全球化传播过程中政府扮演的主导角色或第一身份地位。中国政府将汉语全球化传播作为长期目标逐步推进,成为繁荣世界语言文化和丰富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力量。
首先,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政府参与对外交流更利于汉语传播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汉语背后代表着一个大国形象和实力,它比民间传播来得更快。政府在对外交流中要有意识的输出自己的文化名片即汉语,使得汉语可以与英语的传播相媲美。
其次,要制定规范的传播内容。既然由国家为主导进行汉语传播,那就应该注重传播的内容具有严肃性,哪些内容适合传播要论证。笔者认为,传播的内容要与国家对外的战略目标以及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结合起来取舍。
再次,传播的形式要受欢迎。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播,与域外友好国家共同举办 “文化交流年”、国际文化博览会以及向世界各地大力创建的成系统规模的孔子学院等等,无不是彰显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无限张力,都是我国政府在引领和推动汉语全球化进程。政府主导开展的汉语传播推广活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彰显,较难形成商业化、市场化运营,尚难于形成规模持续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民间力量在不断崛起,成为推动汉语全球化传播中坚力量。加上各国语言教育消费都在稳步增长,成为主要消费趋势,汉语全球化传播推广具备良好的市场条件。有民间团体和文化企业的介入推动,中国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民间文化传播活动覆盖面广、灵活性强,但要使其更好实现我国汉语全球化传播的使命,则要特别强调正确传播汉语中的文化内核的重要性,并引导其更加自觉自信地传播中华文化。建立强大的汉语传播大军,让中国公民都是我国语言传播的使者。这样,在每一个中国公民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同时,不仅是自己在见识世界,也是世界在通过每一个中国人窥探汉语中的中华文化。通过无声的交流,相互影响,以汉语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世界。这种全球化传播效果浸人于无形,实在是让人难于抗拒。
汉语的精髓就是具有哲学性。每一个字都具有艺术性和哲学性,也就是说结构很美,渗透着古人的思想和哲学智慧。笔者认为:首先传播者应该了解汉语的哲学思想,也就是了解文字的内涵。其次传播者既深谙汉语,又会诸如英语等语种,也就是会双语交流。再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汉语文化内涵,缩小跨语言对话时的理解性文化差异,提高对汉语文化的认知水平,为汉语全球化传播推广打好坚实的基础。
历史是如此的相似,曾经的佛教文化交流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恰到好处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回顾佛教中国化过程成功经验。对中国形成重要的影响,一是弥补了汉民族精神信仰空缺。包括对人生生老病死和终极追求的关切、对精神生活的引导等等;二是在接受形式方面经历了漫长的碰撞融合过程。从文化上的摩擦到融合,再到形成中国独具魅力的“儒释道”文化精髓。由此可见,不同文化间的融合是相互理解后的互通,需要时间的磨合,需要传播者的推动,需要实体文化的展现。中国汉语全球化传播推广更亦如此。
进行汉语全球化传播推广,一是将中国汉语“传出去”,充分运用现代语言传播工具及平台,将我国汉语最地道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快速有效的传播出去,影响更多的人。二是对外来文化要“防入侵”,即践行国家提出的文化安全、政治安全要求,确保我国文化事业的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三是要将语言“融进去”,就是要在国与国之间加强交流和文化沟通,从不了解到理解,不认同到认同,将语言中的文化冲突有效化解,多讲中国故事,多出中国方案,中国人用传统文化理念管控世界文化冲突,让中国文化精神成为世界文化的学习潮流。
4.1 善用文化载体,推动优秀汉语产品传播
丰富汉语产品,输出优秀中国文化成果,创作出符合传播需要的国际汉语作品并将优秀汉语产品传播出去。汉语全球化传播的过程就是中国政府引导的过程,语言、文艺工作者是否积极、自觉地把汉语的核心文化融入到创作中,是这一工作最直接的检验。完成更加接地气的文化作品,创作出更好的传播效果是汉语工作者的使命。近期好莱坞大片《长城》就是个例子,借助宣传中国文化精神,将两个文化加以融合使得电影在中美市场热映。运用电影这个媒介传播汉语及中国文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央视举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就是非常好的优秀品牌节目。不仅国人喜欢,世界观众也广泛参与,深受喜爱。
4.2 拓展传播渠道,善用各种传播推广工具
掌握汉语全球化传播的主导权需在传播渠道上下工夫,在当今语言传播众多的媒体渠道中脱颖而出,必须加强学习,把握每一种传统媒体形式,如报纸、电视、广播、电影、文学出版等宣传途径,在传统中创新,效果会更好[2]。
不断学习,学会运用流行新潮的语言传播工具和平台。如电子社区、QQ、MSN、微博、微信、视频等传播工具应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都是一个信息中心,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只有把握机遇,发挥文化传播的主动性,多采取新媒体传播方式,发挥新兴传播工具的潜力和巨大作用。汉语传播切忌生硬的输出、刻板的说教,而是要用商业化、市场化的方式推广汉语产品,无论运用哪种传播工具,都要善于做好内核外的软包装,使得商业上的成功与有效的传播并行不悖。具有强大精神内核的汉语及中国文化产品,如果商业推广表现出色,对汉语传播效果更优、影响更大。
4.3 挖掘汉语特色,搭建中西文化交流之桥
纵观世界文明史,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一个国家独树一帜,正在向当代文明高峰攀登。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时间跨度,绝无仅有的站在世界顶端,中国传统文化大气磅礴、一脉相承,出现的许多思想家、文学家、艺术作品足以影响世界。然而,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在发展、文化在进步,改革前沿城市深圳,也在改革过程中形成文化的积淀,比如“来了就是深圳人”、“时间就是金钱”、“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敢为天下先”等观念[3]的形成,都与中国时代背景和当代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元素形成了中国优秀文化,这也为中国汉语走向世界提供了崭新的素材。
国家形象是国家、民族在力量和精神上的象征,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外在展现和无形的价值体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汉语及中华文化深厚邃远,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基础。与中国海外国际跨国企业合作推进汉语传播事业属于我国全球化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人华侨众志成城,通过“深挖坑,广积粮”的策略加快推进汉语全球化传播,在全球化传播中充分展现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国情,展现中国方案,彰显大国主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而加油助力。
[1] 田辰山. “和文化”与跨文化传播[J]. 青岛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 2013(4):13-20.
[2] 胡春燕. 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策略[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3(6):122-125.
[3] 王京生. 深圳十大观念[M]. 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1.
[责任编校: 张岩芳]
A Tentative Study on How to Optimize the Approaches of Global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GOU Yuanke, SHI Sh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By focusing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overseas promo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employing literature analysis, inductive method and case studies, through inclusive collection, induction and archiving of materials and literature,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how to optimize the approaches of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ur approaches, including reducing the difference of cultural understanding,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communicators, compliance with cross-cultural intercommunity and innovative cultural ex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re proposed, together wi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strategy for optimizing the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refine the path toward foreign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way of communication; optimization
1003-4684(2017)03-0073-03
G125
A
2017-02-28
笱远科(1980-), 男, 湖北长阳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