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建,梅雄杰
(1.重庆科技学院 党政办,重庆 401331;2.武汉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伦理学视域下的大学教育管理:内涵、现状与路径构建
谢家建1,梅雄杰2
(1.重庆科技学院 党政办,重庆 401331;2.武汉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伦理化管理是当前创新大学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教育管理追求的理想状态。针对目前管理体制中的伦理缺失、管理人员伦理道德缺乏及等级森严的管理层级问题,在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中有效融入伦理学的观点和方法,重塑“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取向,为大学教育管理提供新的实践路径,有利于提高大学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大学;伦理;教育管理
大学教育管理伦理,是指教育管理关系、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以及管理行为的基本伦理规范和道德意义,旨在探讨教育管理理念、政策、制度和行为的伦理价值,及其实现路径,对教育管理活动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以实现教育管理活动顺利进行。[1]教育管理伦理主要涉及教育学、伦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其作为一个学科交叉概念,强调以人性为根本出发点,利用道德的力量,调整组织成员的精神关系,以增强社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和调动组织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的精神力量,以达到管理方、被管理方关系的和谐,以及管理政策、理念、行为、制度之间的和谐。
大学教育管理伦理思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伦理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对目前大学教育管理伦理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伦理行为的判断基于最初的人性假设,而“性善论”是我国教育管理伦理中的主流思想,孟子、朱熹、王阳明等人在教育管理上给予期望,自我觉醒,实现知行合一。结合培养人才的大学使命,大学教育管理伦理应以“性善论”为人性假设基础,并决定了大学教育的管理方法应体现学术自由、民主管理而非压制强迫。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管理伦理始终,同时,社会的需求把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拉向市场靠拢,“社会本位论”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比“个人本位论”更具优势,大学教育管理伦理能够及时矫正大学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防止教育被不合伦理地当成一种工具手段,使教育回归到尊重个体、关怀人性的轨道上来。良性运行的大学教育管理组织依靠公正合理的制度和管理人员内心的善与爱作为保障。公正合理体现在学生的素质和教师的发展都享受公平的提升机会,并且能够为推动组织的发展而进行自我管理,其所表现出的对组织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关注,也是公正合理的管理制度的伦理内涵。管理人员内心的善与爱弥补了大学教育管理制度的缺陷,使大学教育管理组织既具有情感又不失条理性。
当今社会形态的转变导致各种思潮的涌现,伦理价值的冲突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两难抉择。因此,在大学市场化进程过程中,笔者认为,推行大学教育管理伦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教育管理伦理是大学教育管理的需要。从伦理学角度研究大学教育管理的路径方法,不仅是大学教育管理的实际需要,而且也是大学面对多元价值观冲击的有力武器。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多元价值冲击,使大学教育管理面临着各种问题,从伦理学的视角,立足国情校情以及人文实际的方法论可以促进大学教育管理制度的合理合情,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第二,教育管理伦理可以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从伦理学理念加强对大学的管理,有利于为大学教师树立必要的道德标准,有利于加强对大学教师的道德约束,使大学教师以更光辉的形象投入到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2]。其次,能使大学教师在执行教育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更具情感上和道德上的感召力,以更好地完成教育和管理过程。
第三,教育管理伦理可以提升教育管理效率。首先,基于伦理道德、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梳理管理体制存在的道德悖论,为校园规章制度建立和规范提供必要的伦理支撑;其次,有利于使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更具导向性和教育性,从而把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法制与德治有效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一)管理体制的伦理缺失
一是从当前制度体现和时代伦理精神反映来看,未能体现公平、公正、民主、对等的理念,同时许多管理制度仍然是站在主客体(职能部门为主体,师生员工为客体)的角度,来看待管理事务,导致一些制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职能部门的角色错位使得学术权力被行政权力所弱化,这只会制约大学的“学术自治”。
二是从制度的制定者方面来说,高校许多管理规定及相关政策往往出自某一个部门,难以对全局进行把控。其实高校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大学育人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调研、商讨、联合制定,才能达到制度的完备。
三是从制度的内容来看,很多制度过于生硬,缺乏人文关怀与弹性。受前苏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自由”与教师的“教的自由”十分有限。一方面,好的制度应该能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而不是将制度作为约束工具。长久以来工具理性主义在师生头脑中已经形成固化的地位,学生的知识面限于书本知识,教育自由与教育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未能相辅相成,教学目标单一可复制,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出现形式化现象。教育过程一旦变为工厂车间的批量生产,那么教育的意义就不复存在,因为人不同于产品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抹杀人的本性来塑造人的发展不符合伦理理性。另一方面,制度实施的效果未能及时反馈,导致制度得不到及时修正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高校的科研导向评估制度使教师在教学发展上并没有太大的提升需求,大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花费在课题申报和论文发表上,从侧面反映出大学教育管理没有营造出平等和谐的氛围,教师提升机会的砝码已然倾斜于科研成果。
四是教育管理未能体现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在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的市场化和行政化倾向也愈发严重。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许多大学在毕业生就业率上下足了功夫,就业协议造假等现象屡见不鲜,滋生功利主义。虽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当今大学的急功近利忽视了其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对人才的培养倾向于职业教育的训练,忽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大学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的需要而不考虑现在的需求,大学教育的意蕴几乎演变为一种“授人谋生技艺的作坊”[3],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技能不会生活,与“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相矛盾。大学之所以不同于职业教育机构,在于它还需要向学生传授高深知识和精神文化,塑造其内心正确的价值观,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管理中去,被动的接受与灌输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人性,缺少快乐,甚至对教育管理活动产生抵触。管理制度未能有效吸收伦理理念,进而导致了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管理者的伦理道德缺失
“仁”是我国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基本解释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即指仁爱的人才是有人性的人,而且还会爱别人。缺乏仁爱之心的管理人员势必造成管理行为的误区。在我国,高校管理者分不同层级,既有高层管理者,又有基层一线管理者,既有政策的发起者也有政策的实施者,如果他们在伦理道德上存在缺失,必然会产生权力超越一定界线范围的行为,进而影响大学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一是管理者在学术道德失范。一部分高校管理者在申请课题、项目研究中编造伪造数据、抄袭与剽窃、伪造学术经历等方式,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遵守学术研究行为准则。二是行政权力滥用。一方面行政权力泛化或者行使范围过大,导致“在其位,不谋其政”现象的存在。行政权力干预学术事务,使学术权力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部分管理者缺乏仁爱意识在决定事务时会专断独裁,面对学生的质疑甚至态度蛮横,造成不必要的师生冲突。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管理者服务意识缺失或者淡薄,服务不到位,其在岗的积极性已经缺失。例如,对于教师至关重要的考核评审工作,管理人员因欠缺足够的责任意识而导致沟通不到位,也就会发生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行政工作效率低下,难以高效推动高校发展。
(三)高校管理过于强调层级
在高校的管理中,大多数采用层级管理模式而淡化伦理管理,各级行政岗位都有自己的编制,具有一定稳定性;每个岗位的人员都负责不同的岗位职责,他们通过考核检查来判定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并进一步激励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层级管理有利于体现执行力和约束力,但是这种硬性的管理模式束缚了伦理管理目标的实现。高校的科研、教学、学生活动等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老师和学生在一个更为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否则就会束缚老师和学生的发展。学校不论是在各项事务的决策方面还是在教育管理上,等级倾向都比较明显,领导是权威,具有决策权,下属是服从,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教师接受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缺失,师生想法得不到管理人员重视。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科层制的等级难以塑造民主氛围的空间。“教育谋官论”和职能部门的角色错位,把大学的“行政化”趋向于“官僚化”,这种错误的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的涣散,不被社会所尊重。如今的学术成果相比以前没有那么让教师感到有成就感,为了学术而学术、以学术谋求物质利益不再新鲜,部分教师的思想价值观正日渐偏离职业道德操守。因此,学生在此类教师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也十分令人担心。
过于强调层级、服从等强制性要求,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就难以实现良性互动。近年来,高校经常发生“学术伦理”“道德失范”的道德事件,虽然学术不端者受到了严厉惩罚,痛定思痛,纠其背后深层次原因,乃高校管理机制。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考虑从伦理道德维度、考虑以人为本不够,进而导致人文关怀的缺乏。因此,充分发挥管理主体的伦理道德作用,将伦理道德融入管理制度,让师生遵从高校管理活动的道德神圣性,进而规避失范行为发生。
基于伦理学的视角,关注大学教育管理路径,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充分审视时代和社会赋予当代大学的历史使命,从人性化的角度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探索大学教育管理的优化方式。
(一)把握规律,提倡新形势下大学教育的伦理化管理理念
哲学中对规律的定义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遵循大学伦理教育管理规律,就是实践中认识、把握和运用伦理教育管理规律,努力提高大学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首先,尊重伦理教育管理规律的关键在于把握大学发展的根本内涵,尊重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其次,大学管理要尊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4]把握因材施教的理念,为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匹配优秀教育资源,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全方位育人水平。
提倡伦理化管理,以伦理理性代替工具理性。工具化的管理模式指令权威,指标硬性,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忽视了人在组织团体内的主观能动性和习惯对实践行动的重要引领作用。伦理化管理以人为中心,组织内部成员遵守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信念,有着共同的文化愿景,它不再是权威命令下级服从,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广泛参与,实现自我管理,推动集体发展。大学教育伦理化管理的特点就是以师生的价值需求是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破了自上而下逐级命令地执行的管理方式,教育过程没有严格的程序与规则,教育目标按实际需求而定,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依靠知识传授而存在,同时包括精神情感的互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预设的刚性管理方式使教育管理过程整齐划一、提高效率,但极易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抵触。教师在专业学术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学个性不一,以行政手段干预其教育过程挫败其工作积极性,而学生大多以独生子女为主,一刀切的教育灌输理念无法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这都不是站在尊重人的角度基础上进行管理的,必须提倡伦理化管理。
(二)重视教育管理伦理,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在高校的体现包括“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要全面发挥大学教育管理的功能,使大学育人沿着教育人与培养人的方向发展,使大学从关注人性的角度对规章制度进行重新审视。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一步促进大学核心职能回归,减少不必要行政事务对大学教育工作的干涉,使大学教育更好地承担起育人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把学生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服务对象了,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要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实际教育价值,扩大参与教育管理的机会。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对整合大学教育管理资源提供新基础,充分发挥教育和管理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有效的管理制度下充分利用大学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理念需要对大学的教育管理进行必要的松绑,使教师获得相对自由的教育空间,使教师的教育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2]。这也是坚持“以教师为本”理念的体现,教师是大学办学的主体,是教学、科研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因此,要尽可能地提高教师地位,为教师决策学校学术方面的重大事务提供机会,使教师群体实实在在感受到自己是学校办学的主人;满足青年教师的生活物质需求,为其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奠定基础;鼓励和发扬教师的学术自由是一所大学最基本的思想理念,学术氛围的浓厚与学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术自由的交流,也从侧面反映出一所大学的实力。
(三)强化制度与伦理并行,构建统一运行的新机制
伦理学视域下创新大学教育管理新路径应当促使大学各部门各负其责,应当建立必要的联系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社会与家庭的合力[5]。首先,建立行政管理部门与教学部门共同组成的伦理教育机构,切实担负起伦理道德文化建设和伦理辅导等具体工作。[6]要将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作为放在重要位置,全方位开展大学伦理体系构建工作。其次,有效地改进伦理课堂教育活动,不断创新伦理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使课堂伦理教育与校园伦理活动衔接,让学生从宏观上得到更好的伦理熏陶,从微观上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道德问题。[7]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管理的服务性要更加突出。一方面,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例如,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按照学习计划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实行选课制,学生可以跨年级跨学科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择课程,所选课程既在培养计划要求范围内又能建构复合知识体系,增强综合素质能力;实行更为便利的转专业制度,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度,解除学院对专业的高标准要求另一方面,给予教师教育的自由。例如,教师自主选择课程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考试形式自主命题,课程进度和考核标准由教师决定;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课题研究,尽可能减少学校对其约束。最后,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力量,在大学构建体系化的伦理道德建设团队,从而使高校伦理视域下的教育管理能有效全面实施。
综上所述,伦理学为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新路径,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教育管理向纵深方向发展,切实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际需要。在实践伦理学的方法论时,需要大学管理者遵循新形势下大学教育管理的规律,按照立德树人要求,全面促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提高。
[1] 张轩.社会转型期我国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综述[J].教育评论,2015,(1):28~30.
[2] 李文刚,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5):150~151.
[3] 吴小鸥.问诊大学课堂教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4,(1):49~52 .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DB/OL].新华社,2016-12-18.
[5] 杨筱.浅议班主任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234~235.
[6] 芮雪.基于公共管理伦理学视角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6):252~253.
[7] 金保华.人的自由发展:教育管理的终极善[J].教育研究,2014,(12):30~36.
责任编辑:吴惠娟
G641
:A
2095-4654(2017)04-0141-04
2017-03-01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市场化大学利弊辨析及大学本真回归路径研究”(2015PY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