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艺林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汤化龙与袁世凯政府
黄艺林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汤化龙是清末民初变革巨变中颇富代表性的风云人物,他与近代政治史上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对当时的政治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袁世凯统治期间,汤化龙曾先后担任临时参议院副议长、众议院议长、教育总长兼学术委员长等要职,与袁世凯既有合作又存在矛盾与斗争。随着袁世凯帝制日益暴露,汤化龙最终选择与袁决裂,走上了反袁护国之路。
汤化龙;袁世凯政府;拥袁;反袁
汤化龙的一生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复杂多变,他的一生跨清民两代,汤化龙的各种行为,使他饱受世人争议,但是只要全面、客观、深入地去考察汤化龙的言行,就会发现其变化符合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符合他本人思想发展的逻辑。纵观汤化龙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言行,恰似中国特色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典型特征,而非改良派或中立派,因他并非始终持改良主义,而是随时会加入革命阵营,也随时准备与反对革命的政治力量或当权人物合作。本文重点从袁世凯政府时期,从组建共和建设讨论会到最终合并成进步党,从北京临时参议院时期到国会第一期常会时期到1913 年当选众议院议长,到其与袁世凯划清界限,最终南下护国,去讨论汤化龙与袁世凯政府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总结汤化龙在袁世凯政府时期的轨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也可以了解和把握资产阶级自由派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1.从共和建设讨论会到进步党
汤化龙和袁世凯的关系是从武昌首义时期开始的。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后,汤化龙开始支持革命,在立宪派份子中第一个倒向革命阵营,和革命派携手反对清政府。他积极参加湖北军政府的建设,并且担任了数种要职。汤化龙从立宪转向共和,与代表清政府的袁世凯是不同的革命阵营。袁世凯为了试探革命党人可否接受君主立宪,曾经派遣蔡廷干、刘承恩至武昌游说汤化龙,希望汤化龙站在自己的阵营,汤化龙会同革命党人接见蔡廷干、刘承恩说:“20世纪时代,君主国逐渐减少,民主国益增多,如能按照共和制度,实事求是,则清廷较之君主时代之危险,胜百倍矣。”希望蔡、刘转达袁世凯“顺应潮流”,“不必固执”,表现出了自己拥护共和的立场。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原有的鸿沟再度显现,汤化龙与革命党人的关系最终破裂,不得不投奔时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长的黄兴,被委任陆军部秘书长。但武昌方面并没有因汤化龙离去而停止攻击,党人迫使黎元洪致电孙中山指责汤化龙为“临战脱逃”,“弃职私行”,请求临时政府和各省皆不应收容委用。汤化龙不安于位,不得不自行辞职。如此看来,汤化龙不仅与革命党无法继续合作,且已弄到无有容身之地,除了选择袁世凯,似已别无他途可循,所以他最后离黄兴从而独立民主党,与之国民党对立。
1911年底至1912年初这段时间,汤化龙虽然协助黄兴、宋教仁筹备南京临时政府,并但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于临时政府的事务性工作上,他与一帮原立宪派同人积极筹备组党,在上海发起了共和建设讨论会。1912年4月13号下午,共和建设讨论会在上海老祀子路房虹园开成立大会。共和建设讨论会它是为组建政党所成立的政团,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党。它推崇两大政党之间互相制衡的政党政治,它从成立的开始就谋求与其他政团合并组成有力的政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不少中坚分子在清末都是立宪派的骨干成员,在成立大会上,汤化龙被推举为唯一一位编辑干事,位列各类干事之首。4月15日,讨论会开职员会,汤化龙被推举为主任干事,成为共和建设讨论会的主要领导者。1912年8月下旬,共和建设讨论会和国民协会式宣布成立第三党,定名为民主党。1912年10月27日,民主党成立大会在上海举行,汤化龙当选为千事长。从民主党成立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是汤化龙等人迫不得己之举,他们本来对共和建设讨论会抱有很大的希望,希图通过与其他政团合并,成为稳健派大党,与激进派政党(同盟会)相抗衡。但均告失败,不得不暂时放弃“两党政治”的初衷,先从第三党做起。党民主党组成时,国民党和共和党已成立,使它不得不居于第三党的地位。汤化龙宣称民主党“不争政权,而注意普及政治教育”,但其目标仍在成一完全的政党,参加组阁的竞争。事实上,民主党还在酝酿时,即有与共和党合并的消息披露于报端。 在国会选举揭晓中,国民党取得绝对的胜利,民主、共和、统一三党在参众两院席位之和都不及国民党多。三党加快了联合的步伐,在1913年5月29日组成进步党, 进步党的成分主要由第一,革命队伍中的失意分子,第二,旧立宪派人和袁氏势力。进步党成份虽复杂,但它真正的主体却是民主党,即旧立宪派人,主要由汤化龙和梁启超负实际责任,而在一切政治活动中,汤较梁尤为突出。在三党谈判的合并期间,国会第一大党国民党曾经先后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有接触,民主党意在推举汤化龙为众议院议长,如果国民、民主两党提携,因为国民党议席占绝对优势,绝不肯将议长位置让给汤化龙。因此民主党拒绝国民党的“提携”的邀请。三党的合并,实际上袁世凯作为幕后推手,但是三党中共和党、民主党都不是以忠于袁氏个人为宗旨者,只有统一党忠于他个人的宗旨,所以袁世凯希望同时将数个不以党名之团体加入新党,以达到在国会“操纵分配”的目的。袁世凯的要求遭到了拒绝。4月14日下午,民主党议员在大同公寓民主党议员招待所开会,决定三党联合。 4月16日,三党议员在外交部迎宾馆开恳亲会,决议合并,定名进步党。尽管进步党迟迟至5月底才开成立大会,但从国会选举议长起,国会的内部已经形成了国民党、进步党两党对峙的形势。正是这种情况下,汤化龙才得以当选为众议院议长。
2.国会运动期间与袁世凯政府
1912年2月底,南京临时参议院发生风波。由各省临时省议会选举产生新议员,并迁至北京开会。 4 月12曰,湖北省临时省议会选举汤化龙、张伯烈、时功欢、郑万瞻、刘成禺等人为参议员。 此时的汤化龙在上海建设共和建设议论会,于4月27号到临时参议院报到,开始了以国会为主要阵地的政治斗争。1912年5月汤化龙当选为参议院副议长。在北京临时参议院时期,共和建设讨论会属于绝对少数,如汤化龙所言绝不与各党竞争政权。 所以在各党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综观汤化龙在北京临时参议院时期的表现,初次进入全国最高立法机关的他自有其主张。21 日晚,袁世凯招待参议员,吁请政府与议会一德一心,汤化龙代表参议院致答辞表示:“财政艰困,皆所公认,借债之策,尤属万不得已,本院同人无不竭其诚意,以相扶助。政府有确定之政策,尽可放手行之,本院无不同意。” 汤化龙在参议院历次会议中发言积极,表现出较强的活力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民国第一届国会于1913年4月8日正式幵幕,经过4月13日到19日的五次预备会,到26日、28日、30日的三次选举,汤化龙以票数终于超过到场议员半数,当选为议长,进步党垄断了众议院正副议长席位。当时的众议院内两党对立形势不相上下,竞争也十分的激烈。这次的选举和清末咨议局选举相比,出现了大量的贿赂与舞弹事件。众议员钟才宏说:“除共和、民主、统一三党采取联合措施以外,袁世凯复倾人力、财力打击国民党,由王揖唐代袁世凯出面,以金钱活动若干中间分子,使双方票数极为接近,结果投票至第四次,始选出进步党之汤化龙、陈国祥为众议院正副议长”。 当选众议院议长之后,汤化龙名正言顺地成为进步党在国会的领袖,5月份,正式的国会成立不久,经过袁世凯和进步党的互相妥协,以熊、梁为首组成了“第一流人才内阁”。 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要求迅将该国民党京师本部立予解散,凡国民党所设机关,不拘为支部、分部、交通部及其他名称,凡现未解散者,限令到三日内,一律勒令解散。同时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自江西湖口地方倡乱之日起,凡国会议员之隶籍该国民党者,一律追缴议员证书、徽章。 11 月5日,汤化龙宣告开茶话会,在汤化龙的发言中,并没有否认它的合法性,并且暗含了对“二次革命”的批评,当国民党起事反对袁世凯时,汤化龙却依据法理,并且指责其“叛反国家”,而此时却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看似汤化龙矛盾的背后,其实是对袁世凯强权的依附心理。但是汤化龙想要维持国会的态度是真切的。6日进步党本部会议做出议决:(一)维持国会;(二)调查国党议员脱党证据,不致因此事受同等之解散;(三)防止株连。1月10日,袁世凯下令停止两院议员职权。国会解散后进步党的势力迅速衰落,活动也基本停止。在国会运动期间汤化龙用了一系列的行动来拥护袁世凯,汤化龙等将三党合并成进步党来与国民党抗衡,袁世凯也给予了金钱上的支持,汤化龙在进步党的成立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主持的作用,促使了进步党成立后,在国会中与国民党对抗,拥护袁世凯的专制集权,导致了国民党在议会中弹劾袁世凯的议案屡屡受到了阻止。二次革命是国民党反对专制独裁的斗争,但从希望局势安定出发,汤化龙及进步党对宋案主法律解决,支持袁世凯,反对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和选举总统的问题上,汤化龙及进步党支持了袁世凯,反对国民党,汤化龙和进步党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当然它也包含着对袁世凯的利用。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帮了袁世凯的忙,也在一定程度巩固了袁世凯的统治。但说汤化龙和进步党在一定程度上帮了袁的忙,并不等于汤化龙对巩固袁的专例统治格外卖力,也不等于说进步党的真正意图是帮助袁世凯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反动政府,来巩固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汤化龙和进步党也只是在二次革命和选举总统的问题上和袁取一致行动,在根本的问题民主与专制上是存在着尖锐的对立面的,袁世凯也很清楚地看到了进步党是不会为自己所用的。
1.二次革命期间反袁活动
宋教仁被刺是引起二次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民党通过二次革命来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二次革命后,国民党在国会中的力量大为削弱,1913年10月10日,袁就任大总统。袁世凯解散国会之后,加紧了专制统治的步伐,袁世凯为了满足集权的需要于1914年5月撤销了国务院和秘书处,在总统府内设政事堂,决定一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议决施行,政事堂下设9部,汤化龙被任命为教育总长。汤化龙任职教育总长期间,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中小学“读经”问题上所持的“调和新旧”主张,但是最终归于失败。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抬出了孔孟之道,为帝制复辟寻找理论根据。他一次又一次地发布尊孔、祭孔令,还亲自主持祀孔、祭天大札,通令学校尊孔读经,宪法委员会提出“以孔教为国教”,企图以根本大法规定之。一时间,尊孔复古的逆流弥布全国。但是对于袁世凯的这个主张,汤化龙上书袁世凯反对他的主张,在这个事刚开始发生之初,汤化龙即下令阻止中小学读经。汤化龙主张反对中小学“课读全经”,反对设孔教为国教,同时为加强道德教育起见,在中小学的“修身”和“国文”科中“采取经训”。但最终被拒绝了立案申请。11月初,参政院代行立法院提出《建议导扬中华民国立国精神》请查照施行文(附办法)》,但袁世凯没有批复,不久颁布《教育纲要》,参政院所谓“立国精神”及袁世凯《教育纲要》,首先强调“忠孝节义”,实质要求是对元首个人的效忠。在这个方面,汤与袁之间有根本区别。汤化龙有一个重要观点,即:“中等国民实为国家之中坚,该国民非坚实而聪明,则国家必无富强之一日”。 教育部1914年12月提出的《整顿教育方案草案》将教育要旨概括为三条:“变通从前官治的教育,注重自治的教育;力避从前形式的教育,注重精神的教育;摒弃从前枝节的教育,企图全部的教育”。
1915年5月,政事堂礼制馆刊布国乐乐章,预为他日天子登基之用,交教育部议。汤化龙以教育部长兼议乐主任,首先发言,说:“新国歌无一句通者,并逐句批评”。全会大怒,互相讥骂。为了取得帝国主义对复辟帝制的支持,袁世凯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1915年,他与日本协商对帝制支持的条件。5月7日,日本政府就“早十一条协定”向袁世凯政府发出最后通谍。之后,徐世昌召集各部总长到中南海举行会议, 全席默然,无人异议。会后,汤化龙回家即顿足大骂不止。老友毕惠康质问他当场何不说话,汤答:“他是要我们去分谤的,那许说话。”当即约进步党中坚分子商酌与袁分裂,退出政府的计划。二十一条签订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日益明显,汤化龙对袁彻底绝望,托病到天津就医。1915年12月25日到大连,晚餐时看到报纸上登载云南通电宣告独立,转而赴上海,展开倒袁活动。
2.护国革命期间反袁活动
汤化龙在上海的时候,同住者只有李仲公、刘道座两人,为防袁探暗算,昼夜将铁门扃锁,终闭户读书阅报。汤也很少接见客人,经常出入的仅有谭延闓、蒲殿俊以及湖北人黄梅生、黄惜元兄弟与陈裕时等人。 汤化龙在上海做的主要工作是: 与北京方面保持联系,做好高层的工作,拟派人把黎元洪抢救出来做反袁的旗帜,通过陈裕时联络冯国障的女婿、第八师师长陈之驢等联络,派人动员他们反袁,还联合旅沪湘鄂绅董向轮船公司劝告:“自今以后,万勿输送北兵。” 1916年3月19日,汤化龙发长电,指责袁“脑筋为专制思想、复古思想所弥布,年来凡百措施务与世界大势相背驰。”“国民今日不能以取消帝制恕公,实为国民争一线之人格”,劝他“引咎退休”,并警告他“若必贪拥高位,专逞武力,纵一人之私意,涂万姓之肝脑,殃民病国” 。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废除洪宪年号,但袁世凯还想继续担任大总统职。汤化龙遂领衔以省国会议员名义通电全国表示反对,痛责袁氏“叛逆”,已当然失去大总统资格,应有黎元洪执行大总统职权。 当时,拥护帝制的进步党理事王印川致书给汤化龙, 劝告南方罢兵。但汤化龙回复说:“护国军之目的,在伸讨叛之大义,求真正之共和,帝制取消,不得为大义既已伸,共和即在”,并最后忠告袁世凯,希望他在退位之时,“无作铤而走险之计”,“勿更促国家破产之命运”。袁世凯政府曾电请汤化龙担任调停,汤化声回电,对调停之责极力推辞,谓“此次南军发难,并非涉于个人之私嫌,事关大局,殊无调停之可言”。 6 月6日,袁世凯去世。黎元洪于7号就任大总统,6月29日北京政府恢复旧国会和《临时约法》,反袁护国战争取得了胜利。
[1] 李育民.试论武昌首义中的汤化龙[J].江汉论坛,1985,(10). [2] 刘道伟.试论汤化龙宪政思想的形成及实践[J].湖北社会科学,2005,(6). [3] 严昌洪,肖建东.试论汤化龙在武昌首义中的地位和作用[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4] 杨天石,王学庄.汤化龙密电辩化——兼论汤化龙在武昌起义前后的政治表现[J].复旦大学学报,1981,(5). [5] 钱坤.汤化龙、进步党与民初政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6] 楚永全.汤化龙与清末民初的政局[D]. 上海:复旦大学,2012. [7] 郝幸艳.汤化龙与清末民初政治[D]. 天津:南开大学 2012.
责任编辑:王淑华
K258
:A
2095-4654(2017)04-0123-04
20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