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瑛
(湖北科技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咸宁 437100)
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重构
熊 瑛
(湖北科技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咸宁 437100)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学报编辑的角色和工作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期刊的出版流程由单线性转向立体化,出版工作数据依赖加强,发行工作向数字化发展,期刊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高校学报编辑,唯有强化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意识,精准把握融媒体时代的新形式和受众特点,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才能获得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融媒体;编辑素质;重构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传统媒体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期刊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术期刊出版业务发生了重大变革,期刊的出版流程由单线性转向立体化,出版工作数据依赖加强,发行工作向数字化发展。基于以上趋势,需重构与新媒体出版相适应的编辑素质,才能促使编辑业务的拓展与创新。
“融媒体”是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新兴媒体形式。“融媒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赛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体不仅是多种形式的媒介集成,更是利用中央厨房内容生产模式,云计算大数据进行用户肖像刻画,多渠道分发,兼顾机器与智能,传统与新媒体,自媒体整合的媒介形态。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传播手段可以互为所用,实现多渠道传播。互联网络作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编辑工作呈现多功能、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等诸多特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风生水起,让传统的编辑工作方式发生了转变。新媒体工具搭建的相应的智能平台,可以为学报编辑的约稿、编稿、审稿、排版、校稿等常规工作提供最新的技术手段,大规模的提高工作效率。编辑人员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准确、快速地完成编辑工作。目前,国内外不少报刊已经在新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比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自推出新的互动服务以来,网站的访问量直线上升。《青年文摘》是国内较早运用电脑和互联网办刊的出版机构之一,该刊2008年初就成立了网络传媒编辑部,推出了电子杂志和升级版网站;近年来,又推出手机杂志并在部分省市上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湖北省的《知音》网在这方面也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他们将自己打造成为“中国情感门户网”,依靠杂志品牌建立网络社区,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的同时,也拉近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成为联系二者的桥梁和纽带。一些科技类期刊和高校学报也不甘落后,先后融入媒体融合的发展大潮,风风火火闯九州。或开通微博,或主办微信公众号,或上线手机APP,增加了读者黏性,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的粉丝。
为促进中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规模化转型升级,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教育部主管、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英文简称CAJ-N)为载体,向国内外公开出版中国各学科学术期刊文献,出版网站为中国知网(www.cnki.net,含移动网络)。目前,《财政研究》《科学通报》《Chinese Herbal Medicines》等首批436种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版)已与电子杂志社合作出版期刊的网络版[2]。传统的知识生产、传播方式是与知识利用的方式与过程相分离的。中国知网数字化、网络化知识生产传播所遵循的理念,是将这三个过程融为一体。网络版向国内外公开出版,标志着中国知网以建设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为目标的业态转型已基本完成。为长期坚持大数据与互联网条件下的知识生产、传播与利用模式创新,并运用出版与知识服务、传播与利用、产业与公益相融合的各种新机制,致力于构建全面打通知识生产传播与利用各环节的新型知识产业新业态,为全社会提供了基于网络和大数据的知识创新与学习新模式。此外,超星“域出版”,借助移动出版技术,通过“以智带栏”的模式,依托移动互联网的社交手段,在线汇集专家学者、社会各类精英、普通大众就栏目与主题开展观点交流与碰撞。“掌上腾云”,顺利从桌面端向移动应用和微信的转移分流,并对不同实施阶段服务对象的需求功能做了界定,在审稿关键环节给出了替代方案[3],呈现了立体出版。“现代纸书”,拥有线上衍生内容资源及服务,把“阅读”变为“链接”,让传统书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它将出版过程中的各个角色串联起来,让出版也像互联网一样,实现“互助”,并把读者大数据还给出版单位,增加了图书和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受到读者青睐。这些“出版平台”探索了全新出版融合模式,成为“出版新生态”。所有这些,都促使我们的编辑人员,强化“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意识”,努力掌握各种新技术,成为跨媒体型编辑。
1.政治素质和人文情怀
编辑的政治素质和人文情怀,是期刊质量的根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政治标准如同一把“铁标尺”,在选人用人上有着清晰的刻度和要求。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有着鲜明的政治性,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负责的政治敏感性,切实把好稿件的政治关,按照党性原则处理出版工作,只有在政治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保证编发的稿件不出现方向性的错误。[4]编辑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才能发自内心地、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扎扎实实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期刊编辑还必须掌握《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高校学报管理规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让自己在编辑工作依法依章进行。
“为他人做嫁衣”是传统编辑价值观的体现,反映了对编辑工作中介性和价值潜在性的认识。传统的编辑主要承担文稿的编辑加工职责,作为作者与读者的中介,其价值体现在作者背后的默默奉献上。随着我国改革的纵深推进,中国新闻出版业和编辑的角色都发生了巨大转变,编辑出版活动有了更多内涵。如何在继承“为他人做嫁衣”的传统编辑价值观的基础上,建构新时期的编辑价值观,体现新时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新内涵,突出编辑在精神产品生产中的主体性,就成为新时期编辑出版活动的当务之急。编辑不能认为自己就是躲在后台做着不为人知不为人承认的工作,充满了委屈,反而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巨大价值,那就是编辑工作在社会主义事业的链条中也是重要的一环,也能产生不小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编辑应该让自己处于积极饱满的工作状态服务广大群众,精心编发稿件,做出应有的贡献。节假日和周末加班是编辑们的工作常态,编辑们全靠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献身精神,来克服诸多困难完成工作任务。这是编辑们乐于奉献乐于服务的素质的体现。
编辑一定要具有亲和力。因为期刊编辑面临着独特的社会关系,即面临着和作者之间的合作,有的编辑就认为自己占尽优势而对作者和读者居高临下,这样会有意无意失去许多优质稿源。所以编辑切记不能犯此大戒,应当视作者为朋友、师长来信任和尊重,尤其要发现和扶持新人,帮助作者在学术之路上健康成长。
编辑要保持对先进文化识别的敏锐性。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芜杂,编辑尤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保持严谨的作风审核文章,保持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使自己所编选的文章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和学术性,真正使期刊成为思想先导和文化传播的阵地。
2.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稿件加工能力
编辑的知识储备和稿件加工能力是期刊质量的保证。融媒体时代,各种信息相互交织,编辑的资源整合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学报编辑每天都要面对和处理多学科领域的稿件,因此,编辑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善于吸取新知识新信息,只有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及其敏锐的专业嗅觉,捕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才能不拘一格地遴选出优秀稿件。
编辑应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认真细致地做好期刊的校对工作,帮助作者完成文理和字面意义的修改,让稿件焕发光彩。精通汉语,具备熟练驾驭语言文字能力,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编辑要善于发掘不成熟稿件的作者的可取之处,协助其完成稿件的撰写,使其能为社会接受和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编辑是修改高手,他们对文稿进行高质量编辑加工,使文稿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文句通顺、逻辑合理、符号规范,全文整体呼应。
3.选题策划和创新能力
编辑的选题策划和创新能力是期刊质量的升华。选题策划是一种开拓性、创造性的劳动。是对整个编辑出版活动或其中某些环节的工作目标、工作蓝图及其具体工作项目所进行的主动谋划和设计。[4]决定期刊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提高选题策划和创新能力是决定期刊质量的关键环节。创新作为促使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是各个行业必不可少的行业精神。融媒体时代的编辑,应树立创新意识,对自身严格要求,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搞好选题策划。实践证明,大凡成功的期刊,无不是对大到内容定位、一定时期内的选题构思,小到每一组专题、每一篇文章集思广益精心策划的结果。不会策划选题,就没有成熟的编辑思想,也不能按自己的意图编出立意新、主题鲜明有现实意义的文章。符合融媒体时代要求的编辑,要有思想,有敏锐的洞察力。只有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师生所需,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把握策划灵感,找到广大师生关注的问题和关心的话题,才能拟出新颖、科学、有时代思考和价值的选题。
4.互联网思维与新技术应用能力
编辑的互联网思维与新技术应用能力是期刊质量的拓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为传统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编辑工作与传统编辑工作的区别在于现代编辑更加依赖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现代编辑应该是一个复合型人才,要学会灵活应用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计算机是学报编辑的武器,编辑有必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些常用的编辑和排版的软件,例如方正飞腾和Dreamweaver等。北大方正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出的报刊排版集成软件维思和飞腾,引入了“图也是文,文也是图”的概念,使得图像可以看作文字进行排版,文字也可以当作图像来操作,使传统的图文分离的编辑排版方式发展到图文合一的编排。[4]HTML语言即超文本标记语言。 “超文本”就是指页面内可以包含图片、链接,甚至音乐、程序等非文字元素。虽然学报编辑不用直接开发设计网页,但是应该学习数据库的管理知识,了解网站的运行方式。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模式由纸质平面转移到手机、电脑屏面上。屏面编辑模式方便了信息的加工和传播,学报编辑要接受和适应这种模式的变化。由于学报编辑经常要到教学院部采集各种信息,需要使用录音笔和数码相机等工具记录素材,这就要求编辑具备通讯工具的操作使用能力。学报编辑需要不断学习各种现代的新技术,才能在工作上得心应手。
高校学报编辑是高等学校学术出版的“把关人”,是“学术权威”和“规范化”代表。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学报编辑拥有了更宽广的平台,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为此,学报编辑需要抓住机遇,夯实专业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有针对性地从工作观念、文化吸收、互联网思维等方面出发,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从而更好地为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覃凡.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编辑的基本素养[OL]. http://www.bookdao.com/article/351575/.
[2]首批网络首发中国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学术论文录用定稿网络首发联合公告[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10-16.
[3]史朋亮,袁阳,吴晨.期刊的移动出版应用和微信公众号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7,(7).
[4]余朝晖. 我的编辑观[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
2095-4654(2017)06-0113-03
2017-08-25
G237
A
胡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