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分析

2017-02-24 20:40余超兰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唱法声乐

余超兰

(沈阳音乐学院 民族声乐教育系,辽宁 沈阳 110180)

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分析

余超兰

(沈阳音乐学院 民族声乐教育系,辽宁 沈阳 110180)

民族声乐作为传统文化的常见表现形式,实质是指我国多个民族与地区间流传至今的表演风格。在众多音乐人的不懈研究下,将民族语言与地区艺术手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民族声乐登上了国际舞台。同时,在国际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盛行的美声唱法以其强大的表现力和内在的独特魅力获得各国人民的欣赏和喜爱,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不仅在呼吸和共鸣、行腔与润色方面上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在字韵表现、声音流畅和艺术层面上存在显著区别,因此,如何进一步做好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工作,对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跨越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人结合几年来学习经历,对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美声;唱法;民族声乐

课题研究旨在分析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主要是指将具备借鉴性的美声唱法的呈现手法与发音优势合理融入至民族声乐中,不断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事业创新发展。通过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全新的民族声乐表现形式与演唱方法,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一)背景

民族声乐在长达千年的蜕变过程中,大胆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使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一般情况下,在民族声乐中应用美声唱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要借鉴美声唱法混合共鸣的理论,歌唱的共鸣分胸腔、口腔、咽腔、头腔、和鼻腔五个部分,如果运用单一的某一器官来歌唱,出来的声音是不完美的,所以混合共鸣的理论就是把这些音色合为一种音色,使得声区得到统一,音色得到美化,大大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其二,要借鉴美声唱法的吐字咬字技巧,我国传统民族唱法具备声音清透、咬字清晰,以情带歌的优势,能够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1]。但是传统民族唱法吐字咬字牙关开的小,口型较扁,横向拉开,声音不够大,美声唱法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了科学的方法。意大利语元音是a、e、i、o、u,和汉语有很多相近之处,在演唱过程中借鉴美声唱法的口型,注意前与后的结合,横与竖的结合,松与紧的结合,这样咬字吐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美声唱法能够促进中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在提升声乐表演品质的同时,带动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不断发展。在表演民族声乐过程中,借助控制呼吸、嗓音及胸腹腔等,为听众呈现出高品质的表演。由此得知,在民族声乐中引用美声唱法,能够有效提升民族声乐的表演效果。

(二)研究价值

当前,汉字在表情达意方面优于西方国家的语言,具备阐述明确、发声清晰、声音浑圆清亮的特点,充分体现与民族发声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我国民族唱法可以荣登世界舞台并一直屹立不倒,以独有艺术表格与地域特色而闻名于世界[2]。美声唱法作为声乐常见表现手法。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密切,西方国家的美声唱法逐渐传入至我国,使我国民族声乐与西方国家美声唱法产生交融碰撞,有效增加我们对西方音乐的认知。虽然在融合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过程中取得许多喜人成绩,但随着音乐文化与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开始出现分歧。因此,需要我们研究两者的共通之处,旨在不断提升我国民族声乐的表演能力,推动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3]。

二、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发展中的历史脉络

美声唱法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在五四运动以后开始从西方步入中国。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摄入新的营养, 而西方美声唱法此时的传入,成为一个重新审视传统民族声乐的一个契机。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了国际性的唱法之一。

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下,大量的音乐院校和专业音乐教育以及音乐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例如1927年成立的上海国立音专,它模仿德国音乐学院的教学体制,聘请大批的中外知名声乐教育家教授美声唱法,成为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的前沿阵地。演唱艺术为了不断满足观众的需求,歌唱家们致力于研究出更美妙的声音,在此之后,北京、广州等地也陆续开设音乐学校,加速美声唱法的普及,直到现在的歌剧、清唱剧等音乐体裁中,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在美声唱法的教育普及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留学归来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们将美声唱法和西洋歌唱技巧与中国本土的民族声乐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黄自的《花非花》,冼星海的《黄水谣》以及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等,都是在保留了中国韵味的同时又体现了西方美声唱法风格的作品。它很好地提示了中国民族声乐不能总是局限于自己的天地里闭门造车,而应该放眼世界,与其它文化艺术中的精华碰撞、激荡, 这样才能够使其自身得到发展和进步。

当今的民族声乐,与传统的戏曲、 民歌演唱不同,在继承了传统演唱精华和特点的同时兼具西方美声唱法、是一种科学的、艺术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歌唱艺术,可以说它保留了中国戏曲的咬字、重情和古老韵味,同时又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演唱技巧的歌唱艺术。

三、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作用

(一)有助于继承发扬民族声乐文化

在长达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吸收我国传统民间声乐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美声唱法的训练模式,剔除一些陈旧迂腐的内容。利用美声唱法中呼吸方法与训练模式,使民族唱法在表演过程中呈现出最佳的舞台效果。通过在民族声乐中应用美声唱法,可以有效转换陈旧的表演元素,从根本上解决演唱技巧方面的欠缺,实现表演方式的全面创新。尤其是在民族声乐唱法、音调调整、音色、作品表演难度、乐理建设等方面做出贡献。除此之外,民族声乐充分借鉴了西方国家美声唱法对共鸣腔的处理手法[4]。利用美声唱法练习相关曲目能够有效切换真假音,通过合理控制领骨、放松肩部及下巴调整演唱音准,全面解决传统民族声乐演唱高音区分不明显的问题。民族声乐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基础上,最大化保留了自我艺术风格与地域特色。美声唱法的应用为民族唱法的发展与民族声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二)有助于提升声乐演唱能力

民族声乐必须要紧随时代的发展脚步,挣脱传统声乐的束缚。音乐工作者需要从演唱方式、技巧方面入手进行创新。其一,表演者需要自身演唱特色与演唱技巧逐渐优化,广泛吸取借鉴中外优秀作品或者是表演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演唱能力,从整体上增加艺术特质。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深度剖析自我的演唱特色与风格,逐渐形成独有的艺术表演风格。其二,表演者需要将自己的演唱能力、表演技巧与表演风格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内涵进行结合,大力推动民族唱法的有序发展。其三,将我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进行结合,注重原创,不断提升自我创作能力,为我国发展民族声乐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5]。

(三)有助于加深中西方文化交流

美声唱法发源于西方国家,作为西方歌剧发展中衍生出的全新音乐文化形式,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密切,美声唱法逐渐传入至我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丰富了民族声乐事业的文化价值。同时,在民族声乐中运用美声唱法能够有效借鉴并吸纳西方艺术表演的发声技巧,有意识凸显民族声乐的包容性,为发扬我国民族音乐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融合过程中不可以忽视民族声乐的特性,使民族声乐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诠释民族文化特色,密切中西方文化联系。对于我国民族声乐事业而言,借鉴容纳并有效利用外来文化,有助于提升自我演唱能力。

(四)有利于创新发展民族音乐

其一,基于全新发展时期,我国民族声乐事业逐渐受到人们的喜欢与追捧。在继承发扬传统民族文化过程中,深度解析文化发展方向,自主探索贴合民族声乐事业发展需求与艺术风格的工作计划与目标,以此全面创建我国民族声乐表演的新结构,为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事业做出更大的努力。

其二,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艺术的继承发扬,需要借助一定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我国民族声乐事业具备十分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因此,表演者需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深深植根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歌颂本族或社会文化,借助表演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诉求,这也是发展民族特色的最佳途径。与此同时,表演者需要综合对比中西方文化艺术,规范民族音乐机制,明确中西方审美差异与生活习惯,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解析声乐表演手法,在表演中投入大量的情感,以此构建具备特色的演唱风格[6]。

其三,民族唱法作为歌唱类型的艺术活动,主要是指利用声音表述表演者的真情实感与艺术风格,阐述表演者对生活的诸多看法。基于当前经济发展背景,民族声乐必须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节奏,在不断变化的当下,解读民族声乐艺术,通过有效融合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不断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一)气息控制方面

吉利作为闻名世界的男高音表演艺术家,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歌唱对于我而言,是属于呼吸的艺术,歌唱的前提即呼吸。”表演者必须要合理控制自己的呼吸,借助横隔膜的支撑作用,将吸入的空气按照时值长短、音调的高低、声音大小等要求,合理控制自己的呼吸,使呼吸逐渐成为表演发声的驱动力。我国传统民族唱法一直将呼吸视作为表演的基础性能,在民族声乐概念中,追求“气沉丹田”的目标。以美声唱法中“共鸣腔”为入手点,传统民族声乐唱法对于呼吸的控制能力比较差,缺乏准确性,尤其是对气息控制方面把握不精准,很大程度上影响民族唱法的发声能力[7]。以《断桥遗梦》这部作品为例,在训练前了解作品的创造背景,在了解作者想要阐述的情感后,利用控制气息的方式,将歌曲中主人公的情感述求、怨恨及情绪上的落差表演的淋漓尽致。在演唱过程中一定要控制情感的度,通过调整气息吐露出主人公对爱人的情感,使受众产生一种激荡人心的听觉感受。在唱歌过程中声音比较低沉不清透,缺乏一定穿透力,因此需要借助表演形式才能渲染氛围。而西方国家常用的美声唱法则是采用“共鸣腔”的形式,准确控制声音的音准与音调,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声音呈现出十分清透、穿透力的效果。

(二)发声技巧方面

一般情况下,声音演唱中咽腔的常见功能是真声和假声。在美声唱法中最为突出的风格就是“混合声区”发声手法,此种方法借助科学运用真假声的方式,可以使歌唱时的声音听起来更加甜脆饱满,清透洪亮。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唱法中比较著名的发声技巧是民族特色。借鉴美声唱法中常见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使人们内多个器官实现共鸣。以《西部放歌》为例,《西北组曲》(曾名《西北第一组曲》,但是作者并没有创作《西北第二组曲》。乐曲以粗犷激昂的西北民间音乐为素材,充分发挥出中国吹打乐、弹拨乐音色独特、震撼人心的特点。在演唱高音时,想象自己的声带消失不见了,只能够通过控制横隔膜来控制气息压力,坚信自己能够轻松唱下高音。在实际演唱过程中表演者可以吸足空气,在演唱高音区时保持头腔间的共鸣,保证真假音的无缝衔接,使歌唱表演中的声音十分圆润,具备较强的穿透力,从整体上提升了演唱效果。

(三)美声唱法中共鸣的融合

共鸣作为美声唱法的重中之重,在美声唱法中,最为保险的演唱方式就是利用共鸣腔。美声唱法最为兴起于意大利,但是由于语言文化的特征,表演者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咬字吐字大多以元音为主。美声唱法在演唱期间,为了使发声听起来更舒服、清透,在发声训练过程中要求表演者将吸入的空气利用喉咙等多个器官,充分发挥共鸣腔体的功能,将身体内所有声音结合在一起,使声音变得极具穿透力。以《我的深情为你守候》这一作品为例,在结构方面歌曲前奏主要是由12个小节构成的,采取级进二度音程结构,利用多变的旋律呈现出苦闷悲伤的情绪。在实际练习过程中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声音逐渐由低变高,结合场景气氛的渲染,散发出强大的气场。在正式表演前需要进行发声训练,将自己的软鳄和下领逐渐向上抬起再逐渐放松,简单的说保持微笑状态。在软鳄和下领打开气流流通的通道,就是人们口中的共鸣腔。民族唱法因为口咽喷弹力比较大,表演时大多以真声为主,声音偏轻,缺乏一定的穿透力。在民族声乐训练中应用美声唱法,能够有效训练演唱者的共鸣腔发声能力,使声音变得更具感染力[8]。

(四)唱法方面的融合

如何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我国声乐研究人员广泛讨论的话题。如何利用美声唱法中更为合理的发声方式,利用身体各项器官实现多个腔体的有机混合,配合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表现方式,从而有效创新民族声乐形式。在实际发展中,民族唱法区别于传统演唱方式,需要在保证表演效果的基础上,创新歌唱演唱手法与气息的转换。以咬字技巧为例,歌唱者可以充分借助美声唱法,取长补短,保持民族文化艺术的生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歌唱能力。

唱法一直是声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是历经多个发展阶段总结而成的,掌握准确的歌唱技巧与理论知识,能够有效保证歌曲表现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具备自我独有的文化内涵与时代发展背景,且发展方向与艺术审美存在异同,在实际融合过程中需要侧重凸显民族风格。美声唱法中混合区发声技巧、共鸣腔体与发音技巧作为精华内容,是我国传统民族唱法不具备的。通过有效融合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取其所长,一同进步,这也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不管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具备可以借鉴的内容,需要从本质入手解析两者。当前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有机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9]。对于歌唱家而言,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作为艺术创造的灵感来源,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我国声乐发展情况。因此,在融合过程中,采取互动、渗透、融合、分支等多个途径,使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实现国际接轨,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健康发展。以著名的《春江花月夜》这一歌曲为例,作者曾演唱过多首经典歌词,此呈现出的多种艺术风格,从歌词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温婉与细腻,具备民族气息的同时包含浓浓的西方情调。通过有效融合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挣脱文化差异的束缚,在演唱歌曲时投入真情实感,使歌曲变得更具感染力与影响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演唱者在演绎一首歌曲时,需要使用声音去传达自己的情感,进入到作品的世界体验作者的所思所想,从而有效实现唱表的全面统一。但是若只掌握一种演唱技能是完全不够的,演唱者需要做到借助表演,准确无误的展现出歌曲的民族风格与文化内涵,使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不断提升歌曲演唱效果。

[1] 庞洁. 浅谈美声唱法的传播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 戏剧之家,2015,(9):77~78.

[2] 张刚. 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 戏剧之家,2015,(9):240~241.

[3] 田文升,王冬弘.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产生的具体影响探讨[J]. 戏剧之家,2015,(14):68.

[4] 杨婉琴. 浅论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J]. 大众文艺,2015,(6):159~160.

[5] 马迪. 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比较[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61~262.

[6] 张莉. 探讨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J]. 现代装饰(理论),2016,(3):289.

[7] 蔡晓静. “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2(4):36~37.

[8] 刘桂珍. 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兼论美声唱法的中国化问题[J]. 兰州大学学报,2015,(1):136~140.

[9] 蒋奕嫔. 论民族声乐之与时俱进——兼议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影响的几个阶段[J]. 科教文汇,2016,(1):90~91.

2095-4654(2017)06-0095-04

2017-05-12

J616

A

王淑华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唱法声乐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唱法、口法、声口与“叶堂唱口”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