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时装变迁

2017-02-24 20:40黎志刚王文娟党颍南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旗袍时装服装

黎志刚,王文娟(文),郭 伦,党颍南(译)

(1.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4702;2.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现代中国的时装变迁

黎志刚1,王文娟1(文),郭 伦2,党颍南2(译)

(1.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4702;2.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由于政治、社会的转型以及与之相伴的现代化和消费主义的崛起,中国的时装在20和21世纪期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历史角度来看,时装潮流体现出中国女性的解放或压抑,并在文化和政治的语境中被赋予了性别表现的强烈内涵。

中国;时装;潮流

由于政治、社会的转型以及与之相伴的现代化和消费主义的崛起,中国的时装在20和21世纪期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历史角度来看,时装潮流体现出中国女性的解放或压抑,并在文化和政治的语境中被赋予了性别表现的强烈内涵。

一、中国语境中的现代化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社会变动,由此导致了本土时装产业的兴起。自1912年清朝覆亡后,妇女时装即与社会发展同步演进,比如妇女缠足被禁止,同时政府寻求制定一套适宜的着装守则。交际花和妓女过去曾是引领时装潮流的人物,她们的风格常被其他妇女所效仿。但到了1930年代,引领时装的偶像变成广受瞩目的女演员。

到192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被等同于“西方化”。正如安东篱(Antonia Finnane)指出,在反清政治改革家眼中,接受西式服装是建立民主政体的前提。由此中国服装开始体现出西方影响的痕迹,受反复无常的政治气候所驱动,服装款式急剧变化。人们在观念、服饰及习俗方面的改变成为其共和国公民的身份标志。外国服饰由于其异域风情,奢华特质以及产生的震撼等特点而受到欢迎;且西式时装代表了自由和平等。在现代化的都市中,中产阶级妇女们尤其易受西方城市生活的影响,她们的穿着呈现出一个具有超验性的重要意义,彰显了现代性的霸权地位。

很明显本土时装潮流受到了国际和跨文化交流的影响。比如说有些人戴眼镜并非出于实用目的,而是为了追求审美,仅仅因为眼镜被视为现代化的标志。尽管表面看起来好像只是盲目在模仿西方,但实际上服装风格通常是融合中西元素的混合体。

1920年代的上海已经变成国际化大都市,它繁荣的时装产业成为其城市活力的标志。上海的第一场时装秀举办于1926年,地点位于南京路的惠罗百货商店。此次时装秀由中国艺术家叶浅予(1907-1995)主持,他希望借此机会推广西方布料和商店的新产品。因此1930年代上海的中国服装是本土化与国际性的综合。

二、民族主义的兴起

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很快影响到本土的时装文化。面对193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及日益逼近的日本侵略,民族主义情感开始抵消现代性的概念,西式服装的流行逐渐激起人们关于中国人道德堕落的忧虑。由于担心大众更易被现代化而非民族主义的考量所驱动,地方纺织行业协会的领导开始展开呼吁行动;他们所谓的外来商品是对本土商界的威胁也是其展开行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由此开展诸如“抵制洋货”等民族主义运动来鼓励爱国主义,并呼吁大众支持本国生产的丝织品。葛凯认为建立民族主义消费文化的尝试有无数的社会表现形式,对中华民族来说,消费国货即为其中必要的一部分。

1920年代的民族主义气候刺激了旧式服装的流行,比如说旗袍。旗袍的灵感来自于长衣,这是一种满族妇女穿的连身长服,看起来就像男士穿的长袍。旗袍是政治激进女性的常用服饰,尤其对于那些孙夫人的追随者而言。孙夫人即是“反帝主义”新时尚的引领者之一。西式服装由此受到怀疑,并被解读为是反民族主义的。正是在这一时期旗袍获得了“重大的政治、社会和道德意涵”。

民族主义情感并非旗袍复兴背后的唯一原因。妇女时装对外界变化非常敏感,因为这一时期社会领域被表达自由和妇女解放所主导。安东篱把旗袍的日益普及归功于社会上雌雄同体的潮流,指出这(1911年的穿着)是对女性气质的排斥。类似地,张爱玲认为选择穿旗袍并非出于展示对清朝的效忠或支持其复辟,而是女人渴望看起来像男人一样的心理投射。这一意识形态的改变部分是由于1920年代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这场文化运动中攻击了儒家思想对女性权利的漠视。

对男人而言则经历了从传统长袍向军事制服的转变。中山装成为标志,代表国民革命时期的独立、现代化和民族主义。国家由此分为两派:民族主义者穿孙中山军事式样的制服,显示其对党的忠诚;来自城市的成功商人则穿西服,同时彰显了现代性与财富。

三、共产主义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主义情感、革命和意识形态继续发挥作用。严格的规定得以施行,尽管衣服属于私人物品,它们也可以被用来“强化意识形态”。西式服装不再被认为是现代的,甚至诸如旗袍等本土服饰风格也被视为“反革命”或“非汉族”而受到攻击。毛泽东倡导了军事化服装的新潮流,其被称为“毛装”。它是中山装的改良版,在延安时期即已出现。妇女则穿“干部服”或“列宁装”,在当时女革命者中间非常流行。两性服装主要流行蓝色、绿色或灰色。妇女们打扮的非常像无产阶级,穿着宽松的无性别特征的衣服,沉闷的色调以及仅出于实用目的的极少装饰。通过穿男女皆宜的制服,意图在劳动力中间和政治领域内减轻性别歧视并推广平等权利。对女性而言,穿着军事服装意味着对毛主义革命的认同。同时这一时期服装的节俭和朴素是出于支持革命的事业。不过除了强制的统一性之外,妇女服饰上细微的变化也是明显的。

因为棉花产量低以及纺织品很昂贵,包括旗袍在内的旧衣回收受到鼓励。1956年郁风(1916-2007)发起一场新的服装改革运动,希望革新妇女的民族样貌。她试图融合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与浪漫的乡村传统,为大众设计一款女性服装,同时能够传递对中国身份和遗产的强烈认同。不过政治阻碍了服装改革运动的成功,诸如“百花运动”等政治运动主导了社会领域。最终由于苏联的影响,中央政府认为中国的妇女应该穿裙子。因为裙子比裤子生产更便宜,且兼具实用和审美功能。

文化大革命带来时装的又一改变,且此次由政府严格执行。包括模仿军装在内的一些服饰受到认可,而色彩鲜艳或新潮的衣服则被视为资产阶级的象征。过多关注外表修饰的妇女受到了公众的羞辱。毛时期的配给制及有限的收入限制了人们的消费,因此只有当旧衣服实在没法再修补时,人们才会去买新的。1970年代“四人帮”成员江青设计了一款代表中国女性特质的服装,其灵感来自于唐朝。它领口较低,并配以带子和褶裙。不过这套衣服从未真正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

四、改革时期的时装

毛泽东去世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逐渐能认可并接受西方的时装。但1978年后,时装重回社会生活领域是个渐进的过程。正如罗清奇所言,随着政府对待社会行为愈加包容,服装是因此最先受益的领域之一。在此之前,妇女们无法通过服饰去表达自身的女性气质和个性,现在则可以通过色彩艳丽的服装来装饰和打扮自己,并且那些先前印在衣服上的各种爱国标语如今也已消失不在。

外国时装潮流再度被认为是处在前沿的。此时中国妇女的女性意识开始复苏,但旗袍仍被看作是旧式老派和妓女的服饰,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旗袍才逐步成为中国的代表服饰。安东篱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虽然有对现代化的追求,但无论是想“同过去决裂”还是与“国际最前沿接轨”的渴望都因有限的消费力而受到束缚。最终,她们只能选择穿“易得的、廉价的和传统的”衣服。

1979到1981年,人们围绕“西方化”或是“建立社会主义强国目标”以及表达个性的权利产生了许多讨论。随着人们出游的日益便利以及国外大众传媒的普及,中国市场开始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世界时装”的发展。在这一开放时期,经济改革使中国获得了资本主义的福利,人们开始接纳国际团体及由其推动的时装潮流。在21世纪初期,以“牛仔裤、运动衫、T恤衫和运动鞋”为代表的美国标志深受世界年轻人的喜爱。美国的服装品牌,例如李维斯(Levi Strauss)和耐克(Nike)也受到中国年轻人的追捧。

“全球化背景下的服装生产、经销和零售开发机制促进了这一发展,另一方面新兴科技、全球的品牌休闲服的商业广告、美国在文化政治方面的主导权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泰勒(Taylor)认为这些服装代表了年轻,现代,以及迫不及待想融入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的渴望。资本主义和全球化一方面为中国带来了新的财富;另一方面也创造了新的物质文化。

1978年,时装设计师森英惠(Hanae Mori)(b.1926)和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访问中国,标志着中国打开了通往外部时装世界的大门。中国的时装风格受日本、韩国、台湾和西方国家的影响很大。然而普通民众的穿衣风格变化缓慢,这一情况在时装文化媒介的帮助下才有所缓解。1979年,中国第一款主打女性、文化和时装的杂志《时装》(《Fashion》)问世。类似《Vogue》等国际女装杂志在中国也很受欢迎,折射出国人对个人打扮、美丽及消费文化的重视。

五、中国的时尚设计师

制度化的改革趋势是强有力的。一些大学与技术院校在服装设计项目上展开合作,其毕业生往往受雇于大型公司。20世纪90年代浮现出许多新兴设计师,包括周国平、刘洋、张肇达,他们将专业造型引入中国。张肇达优雅独特的设计灵感出自中国历史,这使他成为国内外最成功最著名的中国设计师。1985年他创建了自己的品牌——Mark Cheung。设计师风凌将旗袍、毛装和军装巧妙集合,用丝绸和缎子来代表中国往事,然而中国人很难将这种复古设计同时装挂上钩,因此她的衣服超过百分之七十的顾客都是外国人。另一位重要的设计师马可(Coco Ma),其设计有一个朝鲜的主题。一位在米兰的中国著名设计师郭培,其设计很明显受到欧洲时装的影响。来自上海服装集团有限公司的毛建国,他们的品牌T&A(technology & art)目标就是年轻人市场。周仰杰以其时尚女包和女鞋而驰名世界。其他重要的当代中国设计师,比如孙健和邓达智,在创建自己的品牌之前均受雇于国外设计师和国际品牌。许多设计师如刘洋,李克瑜,徐文渊,风凌,吕越,他们的设计作品已经在国外展示,说明中国时装在国际舞台同样具有竞争力。同样,中国男装品牌利郎在2007年米兰时装周上的成功证明中国设计的服装系列对全球时装产业同样有重大贡献。中国设计师创立的具有文化独特性的品牌已经获得国际上的认可和尊重。他们从历史中寻找灵感,显示出传统服饰对于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香港纺织业对中国时装设计师的兴起也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刘家卫(Peter Lau)在纺织业、针织业和制造业的经历,对他在香港理工大学的所受的教育起到了补充作用。1982年,刘家卫做起了面向女性市场的生意,到1990年他创立了新商标,这个运用了鲜艳颜色、图案和材质的新商标就是XC VIII ninety-eight。刘家卫的设计将中国传统的色彩与图案和西式剪裁相结合。同样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的尹泰尉(Pacino Wan),他的新品牌He&She有限公司,主要针对年轻女性的休闲服装、配饰和背包。

现代时装业的许多方面,比如造型、时装杂志以及国际认可的设计师,在西方都已经出现了几十年,然而这些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被引进中国,在8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在国际T台上的中国模特数量并不多,吕燕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位。尽管中国时装业不断发展,在21世纪,中国设计师普遍上还是没有获得与西方和日本设计师同等的声誉。中国依旧被认为是一个商品出口国,而不是一个时装设计王国。然而,在2001年十月的第九届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会议中,所有的国家领导人都身着唐装,中国对全球时装业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六、中国时装的未来

在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了10.7个百分点,整体财富的增长使得人们对奢侈品的态度有所改观。扩张的中产阶级对现代和财富象征的追求极大增加了对名牌商品的需求。2007年芬迪(Fendi)品牌决定在中国长城上举办时装秀,正是这一影响最明显的结果。

在中国,社会环境和服饰的共生关系很明显受到许多社会、经济、政治事件的影响,比如西方化、现代化、全球化和民族主义。这些因素影响到社会心态,继而激发了中国20世纪和21世纪的时装潮流。作为社会控制手段,中国政府对时装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政府才放松对时装的控制,允许人们将时装作为表达个性的途径。如今,中国设计师在不断提倡个性和改变,但只有当他们从自身作品的象征意义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融入国际的时装网络。

[1] Carroll, Peter. Re-Fashioning Suzhou: Dress, Commodification, and Modernity[J]. Positions: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2003,11(2):443~478.

[2] Chang, Eileen. A Chronicle of Changing Clothes[J]. Positions, 2003, 434.

[3] Luxury’s New Empire: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n China[J]. Economist,06/19/2004.

[4] Edwards, Louise. Dressing for Power: Scholars Robes, School Uniforms, and Military Attire in China[J]. IIAS Newsletter , 2006,46: 6~7.

[5] Eicher, Joanne B, ed. Dress and Ethnicity: Change across Space and Time[M]. Oxford: Berg, 1995.

[6] Finnane, Antonia. What Should Chinese Women Wear?: A National Problem[J]. Modern China, 1996,22: 99~131.

[7] Finnane, Antonia. Military Culture and Chinese Dress in the Early Twenties Century. in China Chic: East Meets West, ed. by Valerie Steele and John S.Major[M].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19~131.

[8] Finnane, Antonia. China on the Catwalk: Between Economic Success and Nationalist Anxiety[J]. China Quarterly, 2005,183:588~591.

[9] Finnane, Antonia. Changing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10] Gerth, Karl. China Mad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 Harrison, Henrietta.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2] Lee, Leo Ou-Fan. In Search of Modernity: Reflections on a New Mode of Consciousness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ought. in Ideas across Cultures: Essays in Honor of Benjamin Schwartz[M].ed.by Paul A. Cohen and Merle Goldma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110~111.

[13] Lee, Leo Ou-Fan. Shanghai Modern: 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4] Peuters. China Great Wall Gets First Fashion Show[EB/OL]. October 19, 2007. http://in.reuters.com/article/lifestyleMolt/idINPEK1387120071019?pageNumber=1.

[15] Roberts, Claire, ed.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Chinese Dress, 1700s-1900s[M]. Sydney, Australia: Museum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s,2001.

[16] Steele, Valerie, and John S. Major, eds. China Chic: East Meets West[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7] Taylor, Lou. Dress. in New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M].vol.2, ed. by Maryanne Horowitz, Detroit, MI:Charles Scribner’s Sons, 2005. 596~605.

[18] Wilson, Verity. Dress and the Culture Revolution. in China Chic: East Meets West[M].ed. by Valerie Steele and John S. Major,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167~186.

2095-4654(2017)06-0091-04

2017-11-01

[澳]黎志刚(Chi-kong Lai),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J523.5

A

(本文翻释获作者授权,翻译过程中得到黎志刚教授悉心指导和解答,再次谨致谢意!)

王淑华

猜你喜欢
旗袍时装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我来说说旗袍美
时装
旗袍找不同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放肆玩酷街头时装客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时装问答
时装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