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芳
高职人文课程形成性考核动态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构建
李小芳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广东 肇庆 526020)
在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当下,各个高等职业院校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源扩招,这无疑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大众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挑战。现阶段,高职开展的人文课程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高职想要继续人文课程发现之路,就需要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和探索,然后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改革高职的人文教育,全面的构建高职的人文课程形成性考核动态管理模式。
高职;人文课程;形成性考核动态管理模式;构建
在高职的所有课程设置中,针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专业培养的主要有戏剧、电影、美术、音乐、心理学、社会学、历史、文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教授学生以人文知识为主的内容。在这些人文课程当中,有的是作为公共选修课,有的是作为独立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但在实际的高职人文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不适用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突出了高职的教育与社会实用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是高职首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学分本来是用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的重要指标,可在高职教育当中,为了获得学分而学习,为了完成教育目标而学习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矛盾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休学,甚至是退学,这不仅没有使教育获得发展,反而让高职教育陷入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
形成性考核在20世纪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最终在人文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的目标分类、考核评价工具、重要性、发展理论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而针对人文课程的形成性的研究,则主要是集中在对教学课程的过程记录、强化课堂对话,注重同行和自我的价值等,普遍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每个方面进行阶段性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很快被列入课程总考核当中,并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说,人文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在课程考核当中的作用和地位等同于总结性考核。人文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与传统考核模式不同,如果说传统的考核模式是一个相对静止的存在,那么,形成性考核就是一个相对活跃的状态,无论是考核的过程还是对考核的管理,都是一个动态化的。国内的高职教育当中的形成性考核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就高职教育中的人文课程的形成性考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普遍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和监管体系
高职的课程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的具体情况和考核需求而展开的,从考核的阶段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本身具有较强的阶段性,是在学生的人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分阶段进行的考核。通过考核,高职教师能够在适当的时期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从而采取一定的策略对课程进行调整,并合理的安排后期的教学。教育改革推行至今,实际上大部分的高职还是存在过度重视总结性考核的问题,以成绩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以考试来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对形成性考核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统一的考核标准,教师进行考核时没有依据,送人情分、走形式的现象泛滥。形成性考核在人文课程改革和学生学习过程当中难以发挥作用的,这就导致了形成性考核陷入难以彻底的贯彻实施的发展困境。即便相关部门和高职本身加强了对人文课程形成性考核问题的重视,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案,但仍然还是不能彻底的解决考核标准不一、考核管理混乱、监管力度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考核重结果和教师自行管理现象较重
不同的高职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手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无论是以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能有效的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部分高职教师过度重视形成性考核的结果,相反的,本该是人文课程形成性考核的重点的过程却被忽略了,这种现象实际上是违背了形成性考核的初衷的。而且,形成性考核中教师占据了主体地位,对于学生评价的自行管理权利,缺乏统一的监管评价体系的约束,教师本身的行为得不到监督,这可能会导致实际的人文课程形成性考核结果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教师可能因为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关注,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发展方向并不了解,往往会根据学生的智力情况和学习成绩来选择对学生考核的方式。
(一)针对设计人文课程形成性动态管理考核模式
高职教育与其他高等院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设计针对学生的人文课程形成性的动态考核时,首先要考虑高职学生的职业定向,然后才是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层次。高职学生在进入高职之前就对自身的工作倾向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高职学生所选择的专业都是围绕职业确定的。高职的学习与初中的学习也是截然不同的,学生除了对专业有选择权,同时也能选修其他的相关课程,学习的途径和学习方法都有较大的灵活性。完成基础学习之后,高职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倾向专业加深学习或是进行实习,或者有目的性的参加高职安排的专业实训。因此,高职的人文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必须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个因素,这样才能有效、准确的对高职学生进行考核。因此,可以将高职的人文课程形成性考核动态模式按照高职学生的学情况和学习层次分别设计为“1 + N1”、“2 + N2”、“3 + N3”这三种模式。
(二)深入的分析人文课程形成性动态管理考核
三种模式的高职人文课程形成性动态管理模式将整个高职的教育划分为五个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阶段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严格、公正的考核,然后进入到学生的所有考核成绩当中。五个学习阶段的考核主要分为作业考核、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测试考核、设计大作业考核、实践作业考核。作业考核主要是针对高职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完成质量,进行统一的考核,然后根据考核评分规则给出相应的成绩。学习表现考核主要是对高职学生在人文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定,然后也根据评分规则给出相应的分数。阶段测试的考核主要是指高职学生在完成新的单元学习或者课程学习之后,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出相应的试题来考验学生的该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大作业考核主要是根据人文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相关内容设计综合性的作业,然后,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评定,并给出相应的分数。而实践作业考核则是要为学生安排实践教学当中的内容相关的形成性考核实践作业,最后总体的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进行平定,并给出相应的分数。
“1 + N1”都考核模式主要适用于评价高职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专业核心课程。这个阶段主要是对高职学生的时间的你好专业技能的综合培养这个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在完成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教学之后主要进行实践教学,因此,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形成实践作业考核,然后再根据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安排一定的设计大作业考核。然后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补充考核这部分考核的项目可以安排阶段测试考核和学习表现考核。“2 + N2”的人文课程形成性考核动态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高职学生的公共理论课程进行考核,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然后有目的性的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这部分的考核主要是安排作业考核和学习表现考核两个主要模块,然后根据高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阶段测试考核。“3 + N3”的人文课程形成性考核模式则是针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考核,这部分教学要求的时间教学内容和理论教学内容的时间基本一样。因此,考核形式主要是作业考核、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测试考核,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安排设计大作业考核。
(三)加强建立人文课程形成性管理考核监督机制
高职教师在进行人文课程考核时,无论是终结性考核,还是形成性考核,都习惯性的以考试为主要衡量高职学生学习状况的手段,以考试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高职当中推行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这往往只能对学生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这方面的评价内容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整体情况。特别是在人文课程的形成性考核过程当中,这种考核方式和传统的终结性考核并没有区别,考核的目的和侧重面可以说是和形成性考核南辕北辙的。长期推行这种考核模式,不仅不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安排合理的人文课程。也会极大的挫伤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地阻碍了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这样的形成性考核局面,主要是因为缺乏人文课程形成性考核动态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来有效约束高职教师的考核行为。因此,高职需要加强建立人文课程形成性动态考核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高职通过建立专门的人文课程形成性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分阶段、有目的的对教师的形成性考核进行管理和监督,甚至可以设立与人文课在线考核动态管理相关的研究小组和调查小组。通过对每一个阶段的考核进行调查,充分的掌握高职教师的考核实际情况,加强对考核教师的管理和监督,最大限度的降低送人情分、走形式化的现象的出现。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人文课程形成性考核动态管理的水平,同时还能保证形成性考核能真实有效的表现高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充分的发挥人文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在高职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的促进约束作用。
高职针对人文课程进行改革,就是要将传统的重视终结性考核成绩的形式进行有机转换。在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前提下,对考核方法和考核模式进行创新,全面提升高职学生人综合性人文素质水平。高职必须要对人文课程形成性考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各类人文课程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人文课程的动态管理,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人文课程考核的动态管理模式。通过全面加强课程教学考核当中的形成性考核部分,进而有效的带动人文课程考核的终结性考核,全面提升人文课程的考核效力。与此同时,高职还应不断的进行人文课程形成性的探索,以便于能在最大限度的强化素质教育和人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完成对人文课程形成性考核动态管理模式的最终建立。
[1]齐素祯.高职教育课程考试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1):51-55.
[2]方绪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64-66.
[3]李慈章.基于空间教学的高职课程形成性考核策略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6):11-14.
[4]温汉华,吴锋.论高职院校人文学科的地位及其课程设置[J].柳州师专学报,2013,(5):96-99.
[5]呙立军.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0-12.
[6]张胜难,张宇红.高职人文教育体验策略[J].教育文化论坛,2016,(2):50-54.
[7]蒋丽云,朱军明.浅谈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5,(4):62-64.
[8]习琲.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3):25-31.
[9]罗碧华.内涵发展背景下的高职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9):50-52.
(责任编校:张京华)
G420
A
1673-2219(2017)05-0076-03
2017-02-23
李小芳(1986-),女,湖南冷水江人,硕士,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与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