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潇湘八景”研究综述

2017-02-24 08:33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八景潇湘诗画

冉 毅



中国“潇湘八景”研究综述

冉毅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中国学界近年来对“潇湘八景”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其诗画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诗画主题隐喻、对园林建筑的影响、对旅游开发的意义等五个方面,文章从这五个方面综述近年来国学界的相关研究情况。

潇湘八景;诗画;地域;中国学界;研究综述

2007年日本的八景文化研究报告《八景的分布和近期的研究动向》指出了中国八景研究的问题:1.没有翔实的全国规模的八景调查;2.各地方志中记载的实地八景很多,却没有以3000多地方自治体为主导作排查;3.在中国,八景研究不多。……完全没有作八景的诗、画、戏曲的调查。[1]日本学界的观点有令人警醒之处,不过笔者认为中国迄今的潇湘八景研究,高屋建瓴,各有千秋。具体研究基本从五个方面展开。

一 关于“潇湘八景”诗画艺术的研究

中国学界对“潇湘八景”的研究首先集中于对八景诗画艺术的研究,包括对画家的考证,对画艺的分析及对诗画意象的发掘提炼等。

如以下三种成果是对宋僧法常生平与画艺的研究,法常是南宋画家,以创作“潇湘八景图”闻名,对日本画史影响尤其深远。

徐邦达氏著作《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中对“僧法常(牧溪)传记订正”,其文献价值十分珍贵,为后来的牧溪研究奠定了基础。

林树中氏论文《牧溪的生平、艺术及评价》回答了学者们对牧溪生平的疑问,为后来的牧溪研究提供了分析思路。

徐建融氏著作《法常禅画艺术》精辟地阐述了法常禅画艺术特质,指出:“当东西方都发现迫切地需要从客观物质的桎梏中解放出主体的精神性时,东方文化尤其是禅学,包括法常的禅画艺术便成为这种解放的最好催化剂。古老的法常禅画艺术的现代史意义突显出来。”徐氏详细考订了僧法常生平是该研究领域的最大贡献。法常圆寂后,日禅僧纷纷慕名入宋瞻仰法像。其中最有名的是默庵灵渊和可翁,被日本誉为再来牧溪。日本藏法常画的赝品多出自默庵和可翁。

宋迪被认为是“潇湘八景图”的首创者,对宋迪的生平与绘画进行研究也在学界引起较多关注。

张景翔氏论文《潇湘八景源流初探》从绘画史角度锲入分析,参考日本学者岛田修二郎氏《宋迪与潇湘八景》、铃木敬氏《中国绘画史》论文,依据史料中语焉不详的宋迪记载,勾勒出宋迪生平框架。

张斌氏论文《画可以怨——〈宋迪潇湘八景画题含意试析〉读后》以解读姜裴德八景研究学术丛书中所阐释的“杜甫诗引领我们品味宋迪潇湘八景创作意图,辅以南宋画家王洪、牧溪、玉涧的八景图作”,认为读诗须解诗意象,赏画须悟画意境。所涌起的联想或悲凉、远邈、淡泊……尽在意象中。潇湘之平远景莫过于最恰当地表现士夫、文人贬谪心迹。

对潇湘八景诗画艺术进行较为全面的系列研究的是台湾学者衣若芬。

衣若芬氏关于潇湘文学和潇湘八景研究系列论文《“潇湘”山水画之文学意象情境探微》、《漂流与回归:宋代题“潇湘”山水画诗之抒情底蕴》、《潇湘八景──地方经验·文化记忆·无何有之乡》、《玉涧“潇湘八景图”东渡日本之前──“三教弟子”印考》,探讨了潇湘山水、潇湘题画诗,及彼此之生成与互涉关系,归纳出“恨别思归”、“和美自得”两种基本的潇湘文学意象情境,指出意象情境是潇湘山水画与题画诗创作的核心。宋代部分,着重分析了潇湘山水画诗所蕴含的“漂流意识”与“回归向往”;元代部分,分析了自“潇湘八景”后,“西湖十景”、“北京八景”等各地方八景对于解读潇湘山水画诗的影响,得意比较宋元潇湘山水画诗中“风景”、“绘画”、“抒情”、“写景”、“个人情志”、“历史观照”的关系。明代部分,则从“旅游”、“卧游”、“神游”的不同面向,阐述了潇湘山水画诗之内容与文化意涵。衣博士的研究还“以禅解画”、“以禅论画”,分析了南宋画僧牧溪、玉涧的“潇湘八景图”。并通过“比玉涧稍晚的书法家鲜于枢(1246─1302)作品上,钤盖了字体和大小(三公分见方)与玉涧‘潇湘八景图’同样的‘三教弟子’印,找到了鲜于枢自称‘三教弟子’的原因。发现玉涧‘潇湘八景图’题画诗与鲜于枢、鲜于枢之子鲜于去矜(活动于1321—1323年前后)的潇湘八景散曲,三者内容相近,韵脚相符,而且和玉涧‘潇湘八景图’的画面相印证。”从南宋至元代,环绕于浙江杭州与金华,以鉴赏书画为雅好的文人圈,推想“北山文房之印”的主人,或许是与鲜于枢往来密切的郭天锡(约1227─1302)。衣博士的考证揭秘了长期被关注的问题。

另赵启斌氏论文《中国绘画史——〈潇湘图〉上下》阐述了潇湘题材大量涌现,能在山水画史上常盛不衰,无疑有思想观念为内在的核心。指出了中国山水画,笔墨超神入化,这依赖于文人的思想境界、文化智慧。《潇湘图》浓缩了中国山水诗画史、中国精微的文化史。

二 关于八景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国内学界对八景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探讨八景与潇湘的关系、中国各地之八景、日本之八景三个方面。

陈蒲清氏论文《八景何时属潇湘——“潇湘八景”考》指出沈括的《梦溪笔谈》只名“八景”。题名“潇湘八景”下位再有“潇湘夜雨”必然病垢。衍生成“潇湘八景”题名是元朝中期后欧阳玄的八景诗,考订出“渔村夕照”位置非属湘。

赵夏氏论文《我国的“八景”传统及其文化意义》论述了八景文化既是“模山范水”典例也是地方人文的彰显。指出“八景”物质遗产和文化精神值得深入挖掘继承。

张廷银氏论文《传统家谱中“八景”的文化意义》指出了中国传统家谱中的“八景”充分撮收当地历史遗迹和文化产物,构成与结构与中国天人合一观念、风水观念及对称和谐意识密切联系。张氏《西北方志中的八景诗述论》一文论述了西北方志中的八景及八景诗,认为八景诗作为一种融含了自然与文化两重意义的诗歌类型,其地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不可忽视。

周琼氏论文《“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云南“八景”文化为中心》论述了“八景”文化源于先秦,萌芽于魏晋,成熟于两宋,繁荣于明清。指出云南“八景”源于明代,发展于清康乾,繁盛于嘉道时期,其形成历程在边疆民族地区极具典型性,很有学术研究价值。

戴林利氏论文《明清时期重庆“八景”分布及其文化研究》、《“八景”现象研究综述》总结了建国以来学术界对“八景”现象研究的概况。

高云龙氏论文《八景传入日本的文化渊源》、《日本葛饰北斋风景版画与中国潇湘“八景”画题》通过日本风景画大家葛饰北斋的浮世绘“八景”绘画艺术在的变异特质作了剖析。

谢柳青氏论文《闲话八景》、《来自古潇湘的文化冲击——中日潇湘八景浅谈》概述了潇湘八景传去日本,但缺乏考订。

周阅氏《潇湘八景在东瀛》、《中国绘画对日本的影响——以“潇湘八景”为中心》、《“潇湘八景”的诗情画意——兼论中国绘画对日本的影响》等文章,主论牧溪八景图对日本足利幕府为首的日本各阶层的影响。幕府珍藏250幅水墨画中,牧溪作40%(有赝品,笔者注),继而从文化史角度,分析了潇湘八景水墨画对“北山文化”(足利义满为中心的室町初期文化,以义满营造的京都北山山庄为重镇,禅宗文化、公卿文化融合,五山文学和水墨画盛行)、“东山文化”(受中国禅宗文化影响,兴起花道、茶道、连歌、能、水墨画等新文化。这些构成了近世文化、近、现代文化的源流)的影响,对日本人审美意识提升的意义。

《湖南师范大学报》通过《舆情简报》发稿《学者认为“潇湘八景”源头不热日本热很值得我们深省》,引起网上热议。湖南省光明周刊(http:guancha.gmw.cn)、唐辛子评论(www.rednet.cn)、强国博客24小时热点、红网湖湘文化论坛等均有转发,四十八位论者有提问和热议。

三 关于八景诗画主题隐喻的研究

对八景诗画主题隐喻的探讨以段炼氏与姜裴德氏的研究为代表,从诗画意境内涵的角度进行了纵深的探讨。

段炼氏《典藏·古美术》、《观念与形式——当代批评语境中的视觉艺术》等文,指出日本艺术的视觉图像和绘画理念原型源自中国。高度评价铃木春信接受中国传统绘画技巧,把原生态景致八景转型为原型生活的隐喻表现,天才性地发挥自己绘画创作智慧,“坐铺八景”逆反典雅的水墨画八景,“八景”转意为生活“西洋镜”。

姜裴德氏(Alfreda Murck,现任北京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顾问,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系列著作,以诗释画,追溯诗歌之政治寓意及其文化语境,阐释了文人画家依托潇湘八景图表达忧愤。将宋诗与宋画置于宋朝变幻多端的政治风云中,从作者命运之变迁解读诗与画所隐含的意义。《宋迪“潇湘八景”画题含意试论》、《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考察了“潇湘八景”排序,创意性地判定为律诗:“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完全对应律诗核心两联呼应,四句对仗,平仄规则要求第一组对仗(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与第二组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的相反相成。这一模式围绕一个轴心与第二联(第五句和第六句)交替重合。“洞庭”、“潇湘”集整体地域于楚,无具体所指而淡化地域。诗语意境幽暗、终结性色彩。阴郁基调在“起承转结”中深化,应和律诗特性。八行中,第一组设置场景入主题。“雁落”对“帆归”,第二组“山”对“江”,分散的“市”对茫茫的“雪”、空寂浩淼的“天”,“晴”对“暮”,“岚”对“雪”。第三组洞庭湖静谧的月光对湘江滨瑟瑟的细雨。第四组“晚钟”对“落照”,四对都是地域辽阔的湖泊意象。律诗的末联应该点明用意和评语,第七题,钟声暗示顿悟,最后是和谐宁静图景。八题非明指具体地点。作为律诗的标准结构呼应,各组“响”、“静”对应。“雁落”之雁鸣与“帆归”徐徐寂静相对;“山市”喧闹与暮雪静谧相对;“夜雨”声对“秋月”缄默。“市”之俗对“寺”之纯。八句,三部结构,隐喻意象,统一情调,对仗工整,前后呼应。层层叠加传达出深远意蕴,如同寓言,非为修饰,揭示出诗歌涵义的主题内涵。姜认为:表达被贬潇湘的文士,诗画是他们清白与忠诚的申辩。姜的研究卓拔而有深度。

四 关于八景对园林构建影响的研究

八景后世被广泛引入到园林构建当中,其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为一部分学者所关注。

钟虹滨、唐俐娟氏著《探寻古“潇湘八景”》以“‘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发掘与开发研究”为课题,追溯了潇湘八景产生与发展,提出了“潇湘八景”遗产廊道构想。

吴欣氏论文《岳麓书院八景园林为文化的记忆——“岳麓”书院八景》认为岳麓书院八景在新儒家教育中居中心地位,师生穿梭于自然山水和文本,儒学“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授课,获得主客体深邃追思效果,是最佳活课堂。

耿欣氏等的论文《“八景”文化的景象表现与比较》及《从中国“八景”看中国园林文化意识》概述了各地方志载“八景”、“十景”,从“八景”内涵找到中国古典园林融文化于园林的文化特色。

申月华、李硕、李品氏的论文《“八景”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认为重新审视“八景”文化对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实际意义。

五 八景对旅游开发的意义

八景对于当代社会现实性的经济意义主要体现在旅游开发上,因此关于这一点也备受学界关注。

刘国强氏论文《湖南旧八景文化遗产刍议》指出“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破坏,八景资源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各地方志所载八景诗词,是当地文史景观的描绘,推进其研究对旅游资源开发有现实意义。

杨保军氏《传统八景的地域特色与构建分析》一文比较分析了“潇湘八景”与“关中八景”产生意义。通过宋明清三代八景文化现象,阐述了成型原因。分析了清代凤翔府八景的地方特色。指出八景原有文化理念对中华文化继承之裨益。

何林福氏论文《论中国地方八景的起源、发展和旅游文化开发》详论潇湘八景缘起及演变过程,旨在导向各地旅游开发。

袭祥雪氏《古代济南八景》一文,分析公元前164年设济南国、前154年改为郡,济南诸泉汇为“泺”。宋代至道三年(997)名齐州,徽宗政和六年(1116)升济南府,构思济南古八景模式,认为今如能再打造焕新济南旅游。

廖丹氏硕士论文《“八景”的中国式城市意象与旅游开发研究——以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为例》提出八景与“中国式城市意象”构建的基本框架。据《中国地方志集成》梳理了四川古城八景,山川形胜,图文剖析八景的社会心灵诉求,很有创意。

胡幸福、陈永盛氏著作《湖湘旅游文化》指出潇湘八景原地理位置,未作何以产生的文史考证。

[1]青木阳二,榊原映子.八景の分布と最近の研究動向[A].日本国立環境研究所報告[C].2007,(197):12-13.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6-10-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本潇湘八景汉诗探源与潇湘八景诗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9BWW006);湖南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湖湘文化对外传播及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13WTA23);湖南省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典籍解读、文艺批评、汉诗赏析及汉日翻译统合教学法研究”(项目编号15JG04)。

冉毅(1954-),女,四川梁平人,198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本语言文学专业,1994年日本久留米大学语言文学硕士,2002年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本潇湘八景汉诗探源及其与中国潇湘八景诗歌之比较”,发表论文《宋迪其人及“潇湘八景图”之诗画创意》等,翻译出版日本崛川贵司《潇湘八景诗歌与绘画中展现的日本化形态》。

I207.2

A

1673-2219(2017)01-0017-03

猜你喜欢
八景潇湘诗画
罗定新八景图案设计
书法作品欣赏
影摇江海,思结潇湘——第二届潇湘八景论坛在永州召开
人间最美是潇湘
一水成潇湘
潇湘花月谣
溪南八景图册
诗画
潇湘之梦
诗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