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慧
摘 要: 版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样式兴起于民间,是一门市民艺术。文章就处于15世纪德国画家丢勒和中国明代的代表画家陈洪绶的版画作品在社会背景、题材选择、制作方式、表现形式、形象特点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和共性进行横向比较研究,进而分析、探索其内在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审美心理等多种深层原因。
关键词: 版画 制作 题材 表现形式 形象特点
版画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视觉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广义上说,在印刷工业化以前,所有图形的印制都是版画的一种表现。而我们当代的版画是指艺术家创造作品,并通过制版印制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些就是指用刀或者一些腐蚀性的药品等在木、石、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腐蚀后印刷出的效果。早期的版画主要是用模板印制,很少出现铜板及镂印版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刀的使用及其所带来的独特韵味使其在中国艺术史及中国民间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版画历史悠久,大致可以分为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分工明确,画稿者画稿、刻者刻板;之后,随着版画的不断发展,版画的刻印都由一人完成,更好地发挥艺术家的创作创造性。中国复制版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在鲁迅的提倡下,取得巨大的发展。在欧洲,16世纪的丢勒在版画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7世纪,伦勃朗把铜版画从镂刻发展到了腐蚀的方法,并在内容上从单纯的复制发展到创作阶段。而木刻版画是在19世纪才进入创作阶段。
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市人。中国明代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桐阴论画》称其画作深得古法渊雅静穆浑然有太古之风。至其力量深宏襟怀高旷直可并驾唐、仇追踪李、赵允为画人物之宗。在当前国际上把他列为17世纪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艺术家之一,其贡献是杰出的。他本人积极参加版画的创作并为许多书籍制作插图制作。陈洪绶版画作品丰富,流传下来的有《娇红记》、《鸳鸯冢》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九歌图》、《张深之正北西厢记》插图。康熙时期刘源的《凌烟阁功臣图》、上官周的《明太祖功臣传》和清末任熊的《列仙酒牌》、《高士传》、《剑侠传》都明显受到陈洪绶的影响。
丢勒(1471—1528)是德国文艺复兴时代最有成就的艺术家,是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带进德意志,并开创了德意志民族艺术新纪元的艺术奠基人。丢勒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木刻版画、油画及素描作品,其作品既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又有精细的细节刻画,影响同代及后代的众多艺术家,是德国艺术的标志性人物。恩格斯高度评价他,并把他和达·芬奇视为是对时代产生影响的巨人。
一、社会背景
十六世纪,明代的商业空前发展,带来了出版业的繁荣。私人的书籍出版作坊发展迅速,知识分子在此时的大环境下起到了主流文化的保管者和历史书写者的作用,大量科考失意的知识分子作为作家、编辑、出版商投入书籍印刷行业。同时民间大量的市井戏曲、小说、画谱的出现,知识分子又作为消费群体使出版业得以循环兴旺。一些文人也投入到书籍插图的行业中,如唐寅、蓝瑛、赵壁、陈洪绶等。杭州时称武林,经济繁荣、人才济济,自元宋以来就是雕版印刷的中心之一,陈洪绶的许多作品均是在杭州刊出。
同样,丢勒生活的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宗教思想的束缚。人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人的思想得到了自由的发展。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财富,经济发展迅速,政治上取得一定地位。经济基础的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同步进步,文化艺术得以复苏。印刷术就是这一时期先进技术的代表,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各种思想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还可以借助图像和艺术形式广泛传播。这一时期是版画的萌芽时期,在欧洲优秀的绘画传统的基础上配以先进的技术,使欧洲的版画一开始就以高起点出现,丢勒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二、题材选择
陈洪绶的版画多为文学、历史题材。丢勒木版画的内容涉及宗教、神话、世俗、肖像、凯旋图、动植物六方面,以宗教题材为主。
陈洪绶擅长人物画,他描绘的人物形象有婀娜的侍女、相貌怪异的僧侣。其版画作品多来自传记、小说、戏曲,故作品全部都是人物画。从《九哥图》到《娇红记》,都是人物画为主,但从张深之本到《博古叶子》插入了花鸟、山水的题材。
丢勒的早期版画作品以木版为主。第一次意大利旅行之后,发表了18幅为《启示录》创作的插图成为他的木版画代表作。《启示录》是《新约圣经》的最后一章,据说是耶稣的门徒约翰所写的,主要是对世界未来的预警,包括对世界末日的预言,霍乱和流血惨事的影响,同时小亚细亚被地震袭击,罗马被饥饿和瘟疫袭击。尼禄是在军队表明背叛他时,命令解放奴隶把刀刺进自己的喉咙。可是人们不相信尼禄已经死去这个事实,害怕他从东方出现。这种情绪笼罩在每一个人身上,形成人们的绝望和精神上反抗的氛围,成为近在眼前的世界末日的情感的证据,作为这种感情的沉淀物,产生《启示录》。之后接连创作三组大型铜版画,如《骑士,死亡,恶魔》、《书房中的圣·哲罗穆》和《梅伦克利亚》,被后人称为铜版画的三大杰作之一。
三、制作方式
中国古代的版画绘制和刻板分开,所以陈洪绶的作品是与刻工共同完成。而丢勒制作木版画,一般是由自己将版画的素描稿勾画出来,然后自己刻板,包括版画的发行工作都是自己完成。只有在巨幅的木版画《凯旋门》和长卷木版画《凯旋战车》的主要部分由自己亲自设计,余下部分由其他画家和工匠制作完成。
封建制度的中国统治阶级有着一整套完整的等级制度,严格区分不同等级的人的权利和义务。底层的劳动人民承担着最繁重的劳动,却永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剥削和压榨的对象。而绘画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有着微妙的社会地位,从而决定中国版画绘、刻的分工的特点。《论语述而》艺是游而不能志的艺可以是精神上的调剂但不能作为专门的一项工作,职业画家的社会地位低微。《艺术传》中列的木匠之类的杂流职业画家的地位还远远不如这些杂流。到了宋代,区分文人画画匠画工人的不同。这时,文人们才静下心寄情高雅之事。就版画来说,元宋以前主要是作坊的艺人进行绘制。宋代绘画极为繁荣,杰出画家不下数百名,但是很少有这个时期的版画作品的出现。明代版画有了长足的发展,民间美术的兴起及画家对版画创作的热情的高涨。著名的画家如:丁云鹏、蓝璎、顾正谊等都绘制过版画及插图。陈洪绶是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对版画的繁荣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等级制度的束缚,画家们仍然只负责画面的设计,版面的刻制,印刷仍然有作坊的刻工完成。陈洪绶的《张深之正北西厢记》由杭州著名木刻家项南洲完成,《博古叶子》由徽派艺人黄建中所刻。中国版画的辉煌发展和刻工辛辛苦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刻工的辛勤劳动成就不了中国版画。这种情况直到明代才得到改善。随着手工作坊的繁荣及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刻者的名字才出现在作品中。陈洪绶在19岁时的作品《九歌》在绘制时没有想到刻制印刷,他在自序里说,这是在学习楚辞时随便画的,仅用了两天的时间,二十多年后别人才再刊印刷的,绘制时并没有考虑制版的因素。28岁时的《水浒叶子》用了4个月时间,送给贫困的朋友。去世前一年的《博古叶子》是为了生计而画,而又送给朋友。这些作品都是国画,陈洪绶没有想把作品制成版画。还有几幅戏曲小说插图,这些作品陈洪绶应该是知道要刻板的,并参与刻版印制的过程,但是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说明。
西方的情况则不同,很多手工业者都成立了版画的手工作坊,参与版画的制作乃至销售,版画的刻版印刷紧密相连,并研究自己独立的版画作品和技法。1495年,丢勒在纽伦堡开办了版画作坊,购置了印刷机等器材制作销售版画。鲁本斯也有规模巨大的版画作坊,同时还有庞大的销售团队来为他的油画素描作品进行买卖。凡·代克也参与自己素描、油画作品的复制刻绘中。版画作坊的建立说明版画已经是一种独立艺术门类,不再是印刷的从属品。
四、表现形式
中国的版画延续了绘画用线的特点注重轮廓感。陈洪绶的版画作品中,用线简洁、明确、充满运动感独具特色,这与他书法的修养分不开。中国书法的文字表达已经超越了一种文字符号的表现,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他们和绘画相对独立又相互借鉴。陈洪绶是一位自成面目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早年用笔肥拙中见巧、顿挫风生,晚年细劲遒劲、柔中带刚,古趣盎然。他的书法风格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他的线描风格。陈洪绶中年时期的作品《水浒叶子》是代表他整体线描水平的杰作。所绘制的梁山四十英豪性格各异,神采洋溢。在绘制时考虑到篆刻的特点和单色印刷的情况,所绘制的稿本线条遒劲、人像鲜明、富有装饰趣味,充分发挥古人的十八描来适合不同人物的性格。此外线条的松紧对比、疏密关系达到一种绘画的节奏感。
丢勒在铜版画的技法上,把“干刻”技法发挥到极致。在金属版上通过线条刻绘,并运用深棕色进行描绘,产生令人惊叹的光的夺目,金属的盔甲、织物不同的质地、马匹丰满的肌肉,让后人不得不惊叹。
以上略论了陈洪绶与丢勒版画艺术的异同、特色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審美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分析了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当然,我们不能以陈洪绶和丢勒各自代表东方和西方的市民艺术,但却可以把二者作为一个视点从对他们的综合比较中得到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陈传席,陈洪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伍佳.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因素[D].杭州师范大学,2012.
[3]张少君.德沃夏克与丢勒的启示录版画.艺术理论,2010.4.
[4]张荣生.丢勒——德国伟大的美术家.文化译丛,1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