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社会与学生

2017-02-23 03:35周波
文教资料 2016年29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周波

摘    要: 从社会的视角研究课程改革,从学生的视角研究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需要明确社会需求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唯一归属。要依据社会的需要,分析教学内容的来源,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学的策略,建立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为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 社会需要    人才规格    课程改革    碎片知识

“教什么?怎么学?”,关键是课程的改革。教什么?是社会说了算。因为学生将来要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个体只有融入社会,才能生存,只有在生存之后,才谈得上为社会贡献。怎么学?是学生说了算,因为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愿学、会学、学会,才能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发展自我。

从社会的视角研究课程改革,从学生的视角研究教学改革,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人才培养的规格探讨

(一)多样化的人与多样化的人才规格

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可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多样化的。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决定了多样化的人才规格,多样化的人才规格决定了人才标准的非唯一性,也就是评价的多元性。基础教育课程的建设必须适应“多样化的人与多样化的人才规格”的要求。

(二)社会需求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唯一归属

教育的出发点是社会,离开社会抽象谈论人的培养是与基本教育思想背道而驰的。教育的归属,或者讲目标,是为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了学生能够立足社会,为了学生最终能够服务社会。人脱离了社会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教育脱离了社会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二、课程的改革

(一)碎片化知识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呈现分化格局,碎片化的知识具有获取成本低、非逻辑、不完整、易遗忘等特点,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是否具有意义?

有学者认为: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习惯于用孤立的知识点看待问题,使得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深层思考。碎片化知识无法纳入人的认知体系,就该果断放弃。碎片化知识的记忆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简而言之,这些专家的观点就是“碎片化知识没有价值”。

其实,人的知识体系并非“首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最后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往往是“首先接触到知识——碎片化的知识,然后按照需要(个体思维)考虑如何将建构知识体系,最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碎片化知识的价值在于为知识架构提供元素,支撑知识架构线索。碎片化知识能够通过具体目标或任务架构富有逻辑性的完整的个人知识体系,这就是碎片化知识的价值。

当然,一时无法纳入个人知识体系的碎片化知识会很快遗忘,所以也就不存在“碎片化知识的记忆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问题。

(二)如何科学地建立“课程观”

课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而建设的完整体系,没有社会需求就没有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在设置上内容呈现碎片化,结构呈现多样化;课程在教学上技术上呈现信息化,方法呈现个性化。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按照社会的需求和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即个体对社会分工的态度、情感等)被不断整合。现代教育中课程的可选择性大大提高,不同个体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个体整合不同的知识技能,形成个体在社会分工中特定的位置,以适应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三)基础教育的课程

认知本身就是碎片化的,这些认知被逐步整合形成各门学科,学科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又被逐步碎片化。只有当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技能被碎片化了之后才能形成、建立新的课程。碎片化了的知識技能在社会发展与职业调整的基础上,在添加新的内涵、剔除不必要的内容后又被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课程,并嵌入课程体系中。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学科从“碎片化到整合,再到碎片化”这样往复的过程将会更加快速。

基础教育的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知识的丰富性伴随着学习的逻辑性、技能的专业性伴随着学习的实用性、整合的多样性伴随着学习的选择性。

(四)课程建设为社会需求服务

基础教育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八大选择空间,即日后作为:①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②专业技术人员,③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④商业、服务业人员,⑤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⑦军人,⑧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也就是讲,经过9年或12年的基础教育,学生应该能够在八大类别中选择接受合适“再教育”。

这种选择的依据是:学生按照自身的特点,在某些课程学习中展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并具备从事某一大类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教育的课程能否具备这种功能,是课程建设为社会需求服务的直接体现。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排他性的,就是只针对某一特定的中、小类职业类别或直接就是职业而进行的教育,排除了其他中、小类职业类别或职业的教育内容。基础教育特点则相反,具有融合的特点,即协调八大职业类别的共通性(核心能力)和整合八大职业类别的各自的基础性(这些基础的内容往往能够形成简单的工作任务,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体现核心能力),形成课程和课程体系,实施基础教育。

(五)在国家教育体系下的课程建设

基础教育在有限的学制内,必须完成学生接受再教育所必需的“基础”,而这些“基础”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在基础教学目标与内容架构中,在添加新的内涵的同时,必须剔除不必要的内容,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课程,并嵌入课程体系中,舍不得剔除,就没有添加的空间。

(六)课程建设的社会化评价

基础教育要有“社会”评价的概念,不能忘记:国家、家长、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不是一句简单的“素养”就了结了的。国家、家长、学校培养学生“素养”的目的是学生将来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最终优秀者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学生“素养”的评价,归根到底需要社会来评价。

课程的社会评价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建设是否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二是课程教学是否有社会参与;三是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的某些知识、技能、能力。假如这三个层次都能达成,那么所谓情感、态度因素(或者讲学生的“关键素养”)就在这个过程中呈现了。

三、学习质量

(一)如何理解真正的教学

1.教学内容的来源

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教学的关键点,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知识、观念、思想和方法,解决真实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是通过系统学习过程而逐步培养的,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基础教育实施了“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标志的拓展课程、探究课程,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

2.教学中的人与人

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所以教学中如何对待“人与人”是至关重要的。封闭的教学是不可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具体有形的教学不是将知识、技能、能力简单地串联,而是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串联知识、技能、能力,即支撑教学设计的框架不是知识而是实践。知识、技能、能力是融入实践框架的元素,体现“理论重实践、实践重体验”的思想。

3.人与教学的策略

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形成了学习的个体、学习的伙伴、学习的引导者角色。在教学中,角色是时常转换角色的。因此教学策略的使用应该随着这种角色的转换有所不同。教学策略使用中应时时围绕“人”展开,需要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五个环节。随着信息化教学时代的到来,教学已经不再被凝固在课堂的40分钟,教学场所开放,教学时间也日趋走向生活的每个时间节奏点;教师和学生固定角色大大地受到挑战,教师和同学日益成为学习的伙伴而非单向的知识流动(传授)模式;鉴于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组织更具有机动性;学习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按照学生特点,以社会需求为标准。

(二)学习的质量如何体现

1.人才规格的多样化

基础教育从以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为教学依据逐步过渡到以教学标准为依据的教学,但是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标准,人才标准和学业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才标准分三个组成部分,即人才的道德标准、人才的准入(合格)标准和人才的检验标准及其相互关系。人才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单纯依靠学历、学位等准入(合格)性人才标准是不合理的。學业评价是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鉴于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人才规格也是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差异,简单划一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是不适合的。

2.学习质量的评价

质量,有三个概念。一是物理概念,即物体所含物质的数量叫质量;二是产品概念,即产品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三是社会概念,即客观价值或主体感受的现量。那么教学质量评价究竟应该采用哪种标准呢?如果采用第一个概念,学习质量评价就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总量的衡量;采用第二个概念,学习质量评价就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深度的衡量;而采用第三个概念,学习质量就是就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运用的衡量,包括运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等。

应该讲,学习质量的评价应该是:对教学目标中固化的学习知识、技能的认同,在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人与工具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基于上述两个要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上的知识、技能运用能力。

总之,基础教育只有从社会的视角研究课程改革,从学生的视角研究教学改革,才能真正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红珍.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27).

[2]郭扬,陈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初步分析[J].职教论坛,2007(23).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