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国
摘 要: “网格走寝、师生连心”在我校党建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创新了高校新型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本文以舟山旅游与健康学院为例,论述“网格走寝,师生连心”在本校党建工作中的实践运用,分析其在党建工作中的成效与启示,旨在为其他高校的寝室管理、党建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 网格走寝 师生连心 高校黨建
网格走寝是以点带面、归类编排、加大服务力度,最大限度地共享、整合现有资源,组合成有机整体,共同完成各种寝室任务的管理机制。网格走寝具有动态化、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互动性的优质特性,使高校寝室管理更实效、接地气。同时,网格走寝依托学校党建工作平台,动员党员干部、教师全员参与、划格包干,使“网格走寝、师生连心”党建工作更有计划、有主题、有成效。
一、“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的重要作用
1.“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拓展党建课堂。
寝室,已成为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需瞄准寝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实践阵地,将学校党建与“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的寝室管理互相融合。学校建校伊始,各项建设,是不是和学生的需求有效对接?学生的品行素养、职业修养、价值观和情商,能否在学校期间得以塑造和培养?以上这些问题,急需充分发挥党员的纽带作用,使学校、党员、学生三者给力融合。“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的开展,使得学校、党员、学生三者无缝对接,不仅解决学生所需,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执行力,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倒逼”我校各项设施、机制的完善。
2.“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架起师生心桥。
在高校,巡查寝室、了解学生各方面动态,是辅导员、班主任的常态工作。学校安排72名党员干部、教师同辅导员、班主任相结合,与1300余名学生建立联系,组成4个党员服务团队,与学生寝室“连心”,建立“网格走寝”的新型基层党建工作方式。其核心工作内容是通过组团服务的形式,与若干个寝室结对,组成联系、服务的关系,定期走访、答疑解惑,成为一种赋予特殊含义的“新型班主任”工作,增加力量,促进寝室管理、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网格走寝、师生连心”在我校党建中的实践运用
1.立足学校实际,合理构建网格。
实施“网格走寝”管理,打造党建工作个性化、精细化服务,充分依托我校学生管理体系、信息网络载体和党建工作平台,将我校学生寝室划分为4个团队、20个网格。多个寝室构成1个网格,多个网格构成1个团队。各网格设置1名组长、3—4名网格成员和2名学生格长。其中团队负责人由校党委成员担任,其能牢牢把握学校党建的发展方向,监督、指导、评价团队内网格“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的落实与开展。网格组长由学校中层干部的党员担任,其较普通党员更熟悉校内各部门的分工和处理机制,大大缩短解读问题所需的时间,主要负责“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的具体运作。网格成员由教师党员、辅导员、班主任担任,其能深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群众路线”,主动协助组长完成网格任务。
2.立足网格实际,深入开展选拔、培训。
首先,以学校创设党建品牌为目标,分析、讨论网格组长人选,选拔一批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创新意识的干部。其次,通过学校党委组织的各类动员会议、培训,强化网格组长的管理、服务意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快学校党建工作实现突破发展。再者,由学校党委、网格组长分别召开“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的党建工作布置会议、培训,双管齐下,强化网格成员的责任、服务意识。最后,学生格长由学工部负责选拔,经网格内的学生推选,学工部老师同政治辅导员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审核把关后确定。
3.立足学生实际,有效开展服务内容。
各网格对所管辖寝室区域存在的安全隐患、学生基本情况、思想动态等进行全面摸底和走访,特别掌握困难生、问题生、少数民族、信教学生等的情况。同时,各网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梳理、分析、上报和反馈,提供学生所需的实时服务,实现网格内寝室管理全覆盖、多角度、全天候、零距离的动态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学生寝室管理中的作用。
4.立足互联网+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各网格建立网格QQ群、微信群等网络载体,通过互联网+网格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快速反应机制。具体开展以下活动:(1)共同解读、学习“网格走寝、师生连心”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制订本网格实施方案;(2)研讨月活动主题,并制订相应实施方案;(3)根据热门话题、事件,组织网格内探讨,发表健康的评论,弘扬、传播正能量;(4)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互联网+寝室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党员、学生闲时,实现党员对寝室、学生的实时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5.立足摆查问题,建立网格团队、小组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网格团队、小组方案解读、工作布置、问题梳理等会议,建立网格星期例会制度和月走访制度。解答和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问题分类和梳理,填写《问题处理流转工单》,直接提交学院党委领导班子处理。学校党委每月组织召开网格工作推进、分析、研判会。定期进行团队间、网格间的学习、交流、经验分享、问题研讨,了解并记录各网格的工作亮点、存在问题、工作难点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6.立足活动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网格活动。
各网格根据学校“网格走寝、师生连心”实施方案、月活动主题,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考察新农村建设、义工活动、主题竞赛、趣味活动、团队拓展、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网格主题活动,使网格走寝走出寝室、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同时,克服学生思想教育的程序化、枯燥化,实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式的多样化、生活化。建立党员教师与学生“平起平坐、交心谈心”的相处方式,使听上去难懂的大道理融入生活、贴近生活,易于让学生接受,在点滴交流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入党建思想。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自治意识,开展最美寝室评比、文明寝室创建等,丰富寝室生活,提升寝室文化品位。
7.立足有效监督,建立考核与评价细则。
对“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的各网格工作成效,实行网格内学生评定、网格自评、网格互评、党委评定四个方面的综合评定。总分设置为100分,网格内学生评定、各网格自评、网格间互评、党委评定各占25%。网格的综合评分,作为优秀网格、优秀党员评定的依据,实现网格管理的有效监督。
三、当前我校取得的成效与启示
1.“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是创新学生党建、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公寓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生休息场所,而是逐步演变成集生活、学习、活动于一体的场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创新方法、及时调整,及时、全面覆盖这一重要领域。“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活动就是学校党建工作的创新之一,它把党员教师组成网格服务团队,划分领取各自的学生寝室网格责任区,党建引领、党员先行,利用业余时间对网格内的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党建渗透、党员发展联系培养,以學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党员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优势,传播正面声音,传递正能量。同时,“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活动,还把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学生骨干纳入网格服务团队,作为重要的辅助力量,发挥学生骨干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文明寝室创建为主要抓手,紧密配合学工部工作,定期设计走访主题,开展爱党爱国爱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工作。
2.“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是强化师生的服务意识、推进“温馨校园”建设的有力举措。
建设“温馨校园”,让全体师生在学校里像家的感觉,是学校不懈追求的目标。“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活动的开展和不断深入,迫使每一位党员教师们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千方百计深入学生之中,交流、帮助、服务,与学生做朋友,从而把思想的触角深入学生的心里,让学生感觉到校园学习生活的安全、快乐、幸福。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的认同感,继而产生对学校、教师的热爱而激发与学校共同建设“温馨校园”的热情。
3.“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是师生充分沟通、快乐交流的有效平台。
“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活动,充分运用互联网+寝室网格管理模式,倒逼学校组建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寝室网格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寝室信息采集、走访交流、梳理反馈、问题督办系统。在线上线下有效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畅通渠道、及时反馈,使师生的思想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得到沟通,使师生的情感在这个平台得到快乐交流。极大满足学生在信息化、个性化状态下沟通交流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管理理念。
4.“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是促进学校改革、提高党员能力的催化剂。
“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活动中,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势必要求学校认真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补上短板。这就倒逼学校不断改革陈旧的工作方法,不断创新问题的处理机制,不断适应学校发展实际需要。同时,“网格走寝、师生连心”工作,成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服务学生的良好平台,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培训、问题探讨、活动组织、总结经验也成了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有力举措,锻炼了教师党员服务学生、服务学校、处理基层问题的能力,丰富了“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内容,体现了“群众化路线”在高校思想工作中的实践和应用。
四、结语
“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紧紧依托学校党建工作平台,使寝室管理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完美契合,拓展了学生党建课堂,创新了党建工作方法,极大地强化了党员服务、责任意识,促进学校党建朝品牌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班元元,信晓阳.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寝室管理中的运用[J].青年与社会,2015(21).
[2]金飞龙,方虹.Excel函数在学生寝室“网格化”自我管理中的应用——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3]侯继虎.城市网络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5(13).
[4]尹菊琴.网格化管理模式中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成功教育,2015(5).
[5]芮明珠.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站高校学生党员培养中的应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