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并没有做过功课,也根本不知道影片《伦敦陷落》讲的什么,但是这部九十九分钟的英美大片观赏起来仍很流畅,剧情老套,情节完整,一如既往的歐美风格。该片讲述了因复仇而引发的伦敦陷入时局动荡的一个虚构故事。阿富汗军火贩子头目的儿子卡姆兰及其父亲因在两年前卡姆兰妹妹,其父爱女的婚礼上,美军轰炸导致其妹死亡而筹划复仇,韬光养晦两年编织了一场英国首相葬礼为表象的陷阱,引诱各国重要首脑齐聚伦敦并精心谋划杀害,最终仅有主人公班宁及其长官美国总统活了下来。其中卡姆兰主要目标就是活捉美国总统并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直播行刑过程,一切只是为了报复作为幕后推手两年前“八国会谈”商榷主导轰炸的美国总统。主人公班宁是负责总统安保的忠心耿耿的特工,一次次保护总统先生死里逃生,在总统被掳而即将被杀的千钧一发时救下了总统先生,最终平安回到怀孕的妻子身边。的确,故事剧情紧凑,环环相扣,看起来激动人心,跌宕起伏,我一时也沉浸在叹服与欣赏的情绪中;但是,在走出影院时,我却发现了影片的一个误导之处。
军火贩子头目在被射杀之前对美方通讯说的一番话有很大的震撼力。而美方的回应却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战争是由于恐怖分子单方挑起,美国等西方国家只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保障世界和平与稳定而做出积极并且正当的反击。诚然,中东地区因为政局动荡,政府监管不力等导致军火走私现象非常频繁,严重影响地区居民生活,也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但某些国家若是因此而想要推卸责任并洗白自己的话,未免用错了方法。可能,刚看完影片的人都觉得某些国家对中东的镇压和出兵是有苦衷的,并生出同情之心,这无形中扭转了其形象。但是,仔细思索,这不过是美国霸权主义下文化渗透的手段之一,就是为同化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思维角度,冲击我们的文化而做出的噱头。
反思一下,我们的文化是不是也如同伦敦一样陷落,被一点点蚕食?才看到新闻,国内洋地名太多,导致路人迷路,什么“香榭丽舍”,“罗马风光”,都成了小区光鲜亮丽的名字。为什么国外没有这样的现象呢?以这种心态国人要冲击奥斯卡奖项更是难如登天——我们的中华文化有必要发扬光大,让这几千年传承的民族智慧发光发热,弦歌不辍,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