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孩子犯错看得那么可怕

2017-02-23 03:19杨杰
家长 2017年2期
关键词:杨杰设限爱迪生

杨杰

新媒体声音

别把孩子犯错看得那么可怕

杨杰

孩子犯错有什么可怕?错一万遍就改一万遍呗!

有一位妈妈说,她发现孩子的一道应用题又错了,这种题型最近一个月反复讲,居然还没学会,想到这里,这位妈妈瞬间就火了。

我让这位妈妈慢慢体会一下,自己发火之前的潜台词是什么,妈妈想了想说:“你错三次五次我可以理解,讲了一二十次居然还错,真是太不用心了!”

这样听起来,似乎还有那么点道理。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在给自己的大炮里装火药,等装得差不多了,随便一根火柴就可以引爆自己,所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会一次次地发誓:我再也不对孩子发火了。但忍着忍着一不小心就爆发了,然后无限懊恼,随后接着发誓……

问题出在哪里呢?

第一,说到底,这位妈妈对孩子是有期望的。她的期望是:犯错可以,但不要超过三五次。一旦超出了这个数字,她就会很失望。

第二,如果孩子反复犯错,她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种局面。能力上的不足,会让她有挫败感。

这位妈妈被失望和挫败感包围着,如果她不想直面自己的情绪,不想寻找解决办法,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反过来指责孩子:“你怎么回事?为啥不用心?”

而这种指责本身,给孩子的带来了挫败、沮丧、愤怒、愧疚等各种负面情绪。这些糟糕的感觉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极大地削弱了孩子的学习能力,于是,就导致了一个月改不对一道应用题。

在这里,我特别想说说怎么对待错误。“错误是用来学习的”,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也都认同,但是不要忽略了,这句话有个极其重要的前提:就是接纳孩子犯错,对错误不设限。一旦对错误设限,错误就不再是用来学习的,而是用来批评的。

你会发现,放下期望,对错误敞开大门,允许它自然地发生,这真的不容易做到,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如果你心里冒出质问的话:“你怎么又错了?”要迅速把它删除,然后问自己:“怎么才能改正错误?”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不断地告诉自己:犯错有什么可怕的?错一遍改一遍,错十遍改十遍,错一万遍就改一万遍呗!

这位妈妈就是用了这两个办法,不再因为孩子犯错而失望,而是用建设性的态度来帮助孩子改错。说来也挺有戏剧性的,这位妈妈和颜悦色地条理清晰地给孩子讲了两遍以后,孩子就把这道错了一个月的应用题学会了。

其实,“错一万遍就改一万遍”这句话是用来说服我们自己的,没有哪个孩子在同一个地方会错一万遍。而且,我们越是不把错误当回事,专注改错,孩子犯错的概率就越少。

(摘自“杨杰的妈妈圈”)

网友评论:

敬高

把错误当成反馈。就像是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失败那么多次,记者对他说:“放弃吧!爱迪生先生,你已经失败一千多次了。”爱迪生转向记者说:“我没有失败一千多次,我只是找到一千多种行不通的方法。”从失败中学习,从错误中学习,微小的进步胜过雄心勃勃的失败。

牟佗

往往孩子反复犯错是家长教的方式没有解决孩子的根本需求。我看到过这样一个家庭,孩子提前读一年级,学校没有教文字,孩子做作业读不懂题,父母也知道,但教孩子做题时孩子习惯性的帮孩子读一遍题,不管有没有听懂,就按照自己的逻辑给孩子讲做题思路,最终得出答案,孩子其实一直听地很蒙,只记住了最后答案,孩子说出答案时父母就以为孩子懂了。结果下次一摸一样的题孩子还是不会,父母就火了,责备、批评孩子,对孩子很失望,孩子也很难过,越来越低落。对于父母而言,只要接纳了孩子犯错,认真思考和观察问题核心所在,调整自己的辅导策略,孩子自然不会反复犯错。可惜很多家长都只认为犯错,特别是反复犯错是孩子的问题。

宋老师

如果可以对孩子犯错不设限,那家长们自然也就不会焦虑急躁了,同时也能冷静下来,客观理性地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因而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反之,一着急,情绪上来就不可能与孩子有效沟通,即使说得有道理,孩子也不愿意接受你带着情绪所交流的意见,结果自然适得其反。家长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以爱之名放弃理性,孩子是与我们人格平等的人,没有义务无条件接纳你的所有想法。

青凤

新媒体声音

这篇文章刚刚阅读时,刚好赶上我小儿子同样有应用题反复讲解反复错的问题,既然杨老师让我有“错一万遍就改一万遍”的心态,我也就慢慢释怀了。谁料小儿子昨天拿着数学试卷,眉开眼笑地给我讲解经常错的题目,这次是如何做对的?我在他稚嫩的脸上看到满满的自信。

(责编 李君)

猜你喜欢
杨杰设限爱迪生
Longitudinal conductivity in ABC-stacked trilayer graphene under irradiating of linearly polarized light
三十而已!
人人认识的爱迪生
MOHEBBAN地毯系列:经典从不设限
棚户区改造被设限
女人,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
爱迪生的“135岁”
装病的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