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雪梅,杨 雪
(燕山大学 里仁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1],从国家层面确定了“众创空间”的战略布局,高校众创空间也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伴随着全国各地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高校众创空间作为其中的一支独特力量也一直备受关注,在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日益凸显出重要作用。高校众创空间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应充分发挥其连接功能[2],实现高校众创空间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深度合作和联动发展,实现共赢互惠,成为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助推器。如何将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社会网络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视角。
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 Theory)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派,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在诸多领域均取得重要研究成果。马汀·奇达夫和蔡文彬在《社会网络与组织》一书中提到社会网络理论领域现有3类理论:包括社会学领域本源的社会网络理论,从数学领域借鉴而来的图论以及从社会心理学领域借鉴来的平衡论和社会比较理论等[3]。其中的社会网络理论,包括异质性理论和结构角色理论,是进行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以异质性理论和结构角色理论作为指导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理论依据,据此提出促进高校众创空间功能发挥的对策和建议。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Simmel,1922)被认为是社会网络理论发展的先行者,他为了讨论一个占据集团中心位置的外来者对原有集团忠诚度的问题,提出了异质性理论的雏形。即外来者在两个集团间起到联结和中介作用,其作为“中间人”能把许多新知识和信息带入相对孤立的群体。外来者与其原所属集团成员是同质性的,与要联结的集团是异质性的。因此异质性理论主要探讨在封闭集团之外如何获得多样化的信息和资源[4]。
异质性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主要包含弱关系、结构洞等概念,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73)在他的论文《弱关系的力量》中指出,强关系维系着组织和群体内部的关系,而弱关系是群体之间的纽带,弱关系可以看作是信息有效传递的“中介”,我们可以从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4个维度来区分强关系和弱关系。博特(Burt,1992)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谈到,结构洞是指“社会网络中无直接关系或关系间断(disconnection)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就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而处于“结构洞”之间行动者具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占据网络中的重要位置[5]。罗家德认为结构洞的位置实际就是“桥”的位置。因此,在社会网络中,这个位置的行动者是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结构角色理论包含结构对等、角色对等和结构内聚性等概念。20世纪70年代,洛兰和怀特(Lorrain&White,1971)在研究社会网络中的网络位置与角色时运用了结构对等性和角色对等性概念,它是指用代数方法对各种环境下的社会角色进行研究[6]。他认为,如果两个行动者对彼此密切关注,也许并不是因为他们属于一个内聚群体,而是因为他们在同一个网络中占据相同位置,扮演相同角色,两者是可以互换的,在这一意义上两者是结构对等的,具有结构对等和角色对等特性的网络结构比较稳定。结构内聚性是指网络中的行动者受到所在群体结构的制约,在内聚群体中行动者受结构影响都具有相似的行为。
社会网络理论将“网络”视为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关系或社会联系,研究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网络关系以及不同的结构特性对行为的影响,随着理论不断发展,社会网络研究已超越了“人际关系”范畴,“行动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组织、国家等。社会网络理论运用于高校众创空间建设领域,对我们的启发是:高校众创空间作为高校与外部社会进行信息与资源对接的“关键节点”,如何更好的利用“弱关系”和“结构洞”发挥其在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中“桥”的作用,主动寻求外部的异质性资源,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去辅助高校更好地推进产教学研用一体化进程,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持续化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链条化。
笔者从厘清高校众创空间在实践发展中存在的现实困惑入手,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对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和管理提出优化对策。
近两年高校众创空间的集中建设,再加上顶层设计不足、管理人员缺乏经验、没有成熟模式可以借鉴等原因,导致高校众创空间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
目前高校众创空间的在孵项目,大部分来源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创新创业大赛作品,多数项目在创业初期并未经过精雕细琢。加之高校众创空间的准入制度尚不完善,因此项目整体竞争力不强。由于受到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个人视野等方面的限制,致使项目的科技含量普遍偏低。根据2014年《全球创业观察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基于以中高端技术类的青年创业者所占创业者总数的比例不到2%,目前在高校众创空间中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也是多集中在投资少、风险小的行业和领域,可复制性较高,在真实市场竞争环境中不具备优势。而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的项目较少。
与社会上的其他众创空间相比,高校众创空间拥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包括优良的专业师资队伍和强大的技术研发支持,固定的办公场所,平稳的运行环境,富有创造活力的学生创客群体[7]。然而,这些资源优势在高校众创空间陆续投入使用后,却并未实现预期的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由于高校众创空间仍属新生事物,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并不健全,众创空间的管理人员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加之对内、对外欠缺有效的合作沟通机制,资源整合能力差,内部聚合力弱,导致大量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空间发展活力不足。
绝大多数高校的众创空间,是以学校本身作为运营主体,前期有少量投资,但是额度有限[8]。由于未完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造成众创空间内的创业团队对高校的依赖性较强,多数项目独立运作困难,抗风险能力低下。鉴于此类创业项目的低成长性,天使基金、风投机构等不愿冒险进入。社会支持力度的欠缺致使项目中后期运转资金的来源受限,持续运营能力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学生创客在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性作用。但由于学生创客在校时间有限,学业压力又较为繁重,因此,多数空间的优秀项目伴随着团队成员的各种主客观原因离开,面临项目“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个别项目在众创空间里有幸突破“0到1”的初创阶段,但一旦真正进入市场、脱离学校的支持和庇护,面对高额的投入成本和巨大的市场风险,往往也只是昙花一现。
对于高校众创空间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要发挥高校的自身学科与专业优势,从现实出发找准定位,另一方面,可以借鉴社会网络理论,优化众创空间的内外社会网络结构,对外要主动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校外资源搭建信息桥梁,进行平台化建设,推动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对内要主动打通校内的教学科研平台、技术转化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的合作壁垒,着重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空间的动态良性发展。
高校众创空间首先要找到校内资源的“关键节点”——有技术转化需求和热衷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导师”[9],利用“师生创业结合体”的形式提高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学习能力,提高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金量,降低项目风险。其次,发展校外资源的“关键节点”——聘请成功企业家、社会创客、创业校友、投资人等作为“校外导师”[10],使其参与到学生创业团队中来,发挥其“中间人”的重要联结作用,把外界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带入相对孤立的校园大学生创业群体,推动创新思维教育和创业经验分享,提升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金量和市场价值。如何进一步提升校内外导师作为网络关键节点的辐射力度与影响范围,利用其影响力充分发挥联结校内外资源的中介作用呢?北京大学的创业训练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2013年北大创业训练营成立至今,已有超过300名各院系的知名教授、企业家、校友等组成的“校内外导师库”,依托北大开放的教育资源形成集创业教育、创业研究、创业孵化和投资基金为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和创业服务平台。
结构洞是社会网络中的空隙部分,占据结构洞位置的成员在网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布局中,我们应主动发挥其在校内外网络中“结构洞”的功能作用,对内与教学单位、科研机构和技术转化中心等建立密切联系,对外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实现跨界合作,提高空间的社会开放程度。通过共建等方式为大学生创客打造有效的合作平台,激发他们的对外联结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跨界交互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众创空间布局的网络结构中得到源源不断的支持和持续快速的成长,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清华大学的众创空间X-lab对内与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等14个院系建立共建合作关系,打通跨学院沟通的壁垒;对外与清华科技园、清华控股和清华企业家协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架设畅通的创业孵化“链条”,最终形成“三创”——即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平台。
如果把高校本身看作一个集团网络,那么高校众创空间、高校内部各个科研机构、教学单位等作为集团网内的各个凝聚子群,其旧有的孤立性和封闭性必然要求被不断打破,才能提高整体的网络密度。在高校众创空间建设过程中,我们应主动承担起优化高校内部的网络结构的“艰巨使命”,即在这些以“强关系”为主导的组织之间,通过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建立“弱关系”,即以众创空间为纽带,以创业项目为载体,促进知识共享与思维碰撞[11],实现多部门协同的育人机制,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天津理工大学的众创空间不仅为师生提供免费的物理空间,同时构建了线上交互的虚拟空间,并以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创新成果为主要方向的项目孵化,培养了一批实战型、创新型和技术型的应用人才,更是解决了师生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难题,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
在社会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凝聚子群,其结构内聚性较高,属于网络中的孤立点,不利于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和资源,但是随着孤立点与网络中心节点的互动和交流,未来有机会成为网络中的主导力量。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内部创业服务体系构建,为众创空间内的创业团队持续创造知识交流与资源共享的氛围;另一方面,要与其他高校众创空间形成联盟[12],促进跨团队、跨专业甚至是跨学校的合作性成果产出,实现更好的群聚效应。燕山大学的创客学院作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一方面通过加入“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简称北京高科,创建于2011年,是由12所高水平大学组成的高校联盟。其成员包括北京化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燕山大学。,始终与高水平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保持密切联系;另一方面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京津冀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始终致力于增进京津冀3地高校大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的众创空间将学生创业团队成员进行“社团化”培养和管理,通过“教-赛-训-创”一体化的链条式创业教育模式,实现校内外资源无缝对接,将教学、竞赛、实训和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保证了优秀创业团队和项目持续不断地输送到众创空间。
综上,社会网络理论在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动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它指引高校众创空间借助多重途径,主动打破资源间的壁垒,积极架设信息桥梁,多方寻求外部支持,联合打造互惠空间,有力推动产教学研用一体化,最终实现空间运行的动态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1] 张卫国,宣星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高校创业教育与众创空间联动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93-97.
[2] 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3] 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胡凡刚,包惠民,刘玮.社会网络视角下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8):40-47.
[5] Burt R 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6] 林聚仁.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广州:中信出版社,2012.
[8] 基于大学科技园为载体的高校“创客空间”发展模式探究——以燕山大学“创客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6(24):16-17.
[9] 冯赵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3):32-35.
[10] 孙华,谢秀萍.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5):100-103.
[11] 徐思彦,李正风.公众参与创新的社会网络:创客运动与创客空间[J].科学学研究,2014(12):1789-1796.
[12] 闫广芬,张磊.高等教育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结构洞理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7(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