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靓
(复旦大学 外文学院,上海 200433)
鞭辟入里气势恢宏
——评《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丛书
陈 靓
(复旦大学 外文学院,上海 200433)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狄更斯学术史研究方面的专著,赵炎秋、刘白、蔡熙等合著的《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首先,该书以详实的史料和清晰的脉络梳理了英美及东方学界对狄更斯的研究历史,在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中能做如此详尽的整理实属不易。不仅如此,该套丛书更进一步,针对不同时期的狄更斯的接受情况进行了解读,既有当时的宏观文化概览,又不乏对批评文本的深入分析和评价,展示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其次,该书没有止步于学术资料整理,而是对狄更斯的学术史进行了反思,从学术学理的视角对狄更斯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针对国内关于狄更斯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作了犀利的点评。
狄更斯虽然在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英美学界对狄更斯学术史的研究重视不够,无论是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研究的时间跨度都相对有限,且研究仅限于史料整理方面,缺乏批评深度。在国内,也缺乏有关狄更斯学术史的系统梳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不管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堪称学术史研究领域的楷模。
该系列丛书分为三部,第一部主要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美文学批评视野中的狄更斯研究,揭示各种批评流派对他及其作品的不同解读。在介绍中,该部重点介绍了针锋相对的不同观点,同时在做整体评述之后,通过对某些重要批评家的批评观点和研究方法做出评价,探讨他们批判立场形成的原因以及存在的缺点,并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在针对这一时期的狄更斯作品进行反思的时候,著作者选取了相关领域有代表性的8篇论文,以批评话语对其进行了整理分析,不仅有不同文化时期的史料代表性,而且还集中了相关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在大量运用比较视角的同时,展示了一个多元开放的批评视域。其中很多视角很有启发性,比如狄更斯作品中的历史意识问题,作者写道:“历史意识不只是对叙述对象和表现内容的历史形式和意义的自觉,更体现为作家艺术思维和审美判断的历史感”。[1]其不仅关注狄更斯作品中历史的主体意识,同时也以历史的文本性审视狄更斯反观现实的态度。另在对狄更斯作品伦理思想的探讨中,作者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宗教伦理和生态伦理等角度综合分析了其长篇小说的主题,并指出了作品与维多利亚时代人文关怀思潮的关联,从篇章架构和论证逻辑上展现了宽宏的学术视野。
第二部介绍了1940—2015年英美学界在狄更斯研究领域内的成就,尤其是到了21世纪以后,批评理论渐趋多元,该部在评介方面面临的挑战更大,但作者能紧跟形势,在脉络的梳理上清晰流畅,有着良好的宏观驾驭能力,并详细地从主题研究、形式主义批评、影响研究、心理批评、原型批评等角度展开阐述,逐渐将视野从传统批评引向更宏大的后现代批评视域内,以评论方法为基准进行脉络梳理。在英美学界,后现代批评视角对狄更斯的文本有了更多新颖的阐释,这对于国内长期以来被早期“批判现实主义”标签所局限的狄更斯批评传统而言,有着极强的启发意义。该著重点评介了后现代思潮下对狄更斯长篇小说的解构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心理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文化批评等多元视角,点评精简得当。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在对狄更斯学术史的反思中,指出了当前国内狄更斯研究成果中常识性错误、重复研究、缺乏文本细读、原创性匮乏、炒剩饭等不良学术表现,令人不禁赞叹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国内学界对国外经典作品的研究误区。此外,著作者重点提出了一些值得挖掘的学术史的研究前沿课题,如狄更斯作品中的经验、记忆、闲逛主题,意识批评、经济视角、城市主题、异托邦空间、道德批评等,这些问题都有着宽阔的学术研究空间,这也是今后在多元化语境下对狄更斯作品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三部介绍了国内自晚清以来的狄更斯学术史,并专门介绍了林纾对狄更斯作品的翻译特点。翻译作为一种再创作,也属于国内狄更斯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书对林纾翻译的强调也反映出作者严谨细致的学术作风。在对新中国的狄更斯学术史介绍中,本书结合历史背景对不同时期的狄更斯研究做了详尽的梳理。不仅有客观的社会意识形态分析,也有对有代表性的论文和专著的点评,并具体从综合研究、思想研究、艺术研究、人物研究、比较研究、翻译传播和学术史研究等方面进行评介。在对国内狄更斯学术史的反思中,作者提出了“感受型现实主义”理念[2]。从狄更斯创作的特点来看,他的现实主义中有着丰富的心理空间,感受型现实主义这个新的批评视角不仅可以揭示狄更斯作品中丰富的文本肌理,更能有效扩展对狄更斯作品研究的批评范畴。从对狄更斯作品的阅读中,可以看到狄更斯笔下的现实不全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图景,还有很多夸张和戏剧性成分。在著作者看来,这是感受型现实主义的第一个特征,即奇异性和真实性的有机统一;第二个特征则是狄更斯将主观的生活进程与客观的生活逻辑有机结合,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对生活进程进行人为的安排,但小说整体保持客观的风格;第三个特征是重视细节的真实和强调主观介入的有机结合,即在细节的真实性中渗入作者的感受。“感受型现实主义”特征较全面地涵盖了狄更斯小说中的文本特质,在肯定狄更斯作品现实主义风格的同时强调了文本中丰富的心理空间,贴近狄更斯作品的文本特质。此外,著作者从监狱意象、人性、跨时代因素和道德内涵等角度深入分析狄更斯作品的主题特征和文本策略,不仅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而且有细致详尽的意象分析,展示了著作者在狄更斯作品研究领域深厚的学术功底。
早期国内研究的“批判现实主义”模式把狄更斯的文本作为社会批判的工具来对待,造成了很多视角单一、结论重复的研究。在多元化的后现代批评视角中,也要注意到狄更斯创作的多元性和文本的多元性。狄更斯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除了15部长篇小说外,还有20余部中篇小说和数百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散文、杂诗和演说词。虽然国内对狄更斯的研究起步早,后现代语境下的批评视角多元,但多集中于长篇小说上,对其短篇小说以及其它文体的作品关注不够。狄更斯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文本性,如在短篇小说中,狄更斯喜欢以鬼魂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心理空间。在《谋杀的审判》《信号员》等短篇中,狄更斯以鬼魂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分裂,这种基于现实情景下的虚幻空间可有效展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研究狄更斯小说对心理空间的表现,可以从叙述层面更深地挖掘其创作技巧,并进一步通过它来研究狄更斯作品中的现实与虚拟、时间与空间等的文本和主题关联,因此从鬼魂主题的角度进行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他的中短篇作品中的文本特征。
从整体上来说,在对狄更斯作品的评析上,《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丛书以翔实的史料和清晰的脉络对狄更斯学术史进行了深入精辟的梳理和评价,展示了多元的批评视角。丛书在做学术梳理的同时对国内的狄更斯研究现状做了鞭辟入里的点评,指出了目前研究的空白,对抄袭等不正学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不仅点出了当前国内狄更斯研究中的个别问题,而且从批评视角和内容选材等角度为今后的狄更斯研究做了宏观的学术布局。本套丛书兼具史料性和学术性,对国内外的狄更斯研究有着开创性的学术意义。无论从丛书的篇章布局还是内容深度上说,对其他专题学术史都有很高的示范性。
[1] 刘 白.近现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836—193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43.
[2] 赵炎秋.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55.
责任编辑:蔡燕飞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5.024
2017-09-03
陈 靓(1977-),男,安徽蚌埠人,复旦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I106
A
1674-117X(2017)05-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