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重生的恢宏颂歌
——刘慈欣《坍缩》中的科幻景观

2017-02-23 19:45高亚斌
关键词:刘慈欣科幻宇宙

高亚斌

(兰州交通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宇宙重生的恢宏颂歌
——刘慈欣《坍缩》中的科幻景观

高亚斌

(兰州交通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在科幻小说领域,刘慈欣是文体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在科幻小说的表现主题和创作风格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坍缩》是刘慈欣最早的作品之一,小说通过宇宙坍缩、时光倒流等奇幻现象的叙述,对无比恢弘的宇宙唱出了一曲壮丽的颂歌。与此同时,也塑造了科学家献身科学、达观睿智的动人形象,对人类的智慧发出了由衷的礼赞。

《坍缩》;宇宙主题;创世神话;宗教意味;忧患意识

在新生代的科幻作家中,刘慈欣是天赋极高的作家,由于他出类拔萃的想象力以及极其深厚的科学知识素养与积淀,使得他的科幻创作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出手不凡。1999年,他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宇宙坍缩》(即《坍缩》),同年,他一鼓作气,连续发表了三个短篇《鲸歌》、《微观尽头》、《带上她的眼睛》,这基本上奠定了他今后写作的路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坍缩》是他科幻小说创作的源头,从这里出发,可以找到他创作的精神起点,窥见他创作的发展轨迹。

一、构建宏大的宇宙主题

对于人类存在与人的命运的关注,对于宇宙灾难与自然灾害的叙写,对于人类未来生存状态的探索,一直是科幻小说所着力表现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一以贯之的主题。他总是怀着超前时代的忧患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热情,以抒情性的笔调和富有浪漫主义的叙事手法,揭示这个世界的未知奥秘和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展现科学创造的恢弘景观,奏响了人类智慧的一曲荡气回肠的颂歌。

小说《坍缩》是刘慈欣最早的作品之一,它和《微观尽头》是作家创作的第一阶段的纯科幻代表性作品,这类小说开启了他诸如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地球灾难、生存困境等等主题。这些主题都关涉到科技发展的前沿,很多是人类思维与认识尚未抵达的领域,它为人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无限辽阔深邃的表现领域。刘慈欣的小说大都关涉到这一宏大的宇宙主题,便于作为承担科学知识的载体来思考世界存在的奥秘,是他小说创作所致力的发展方向。他曾经说过:“几乎所有科幻小说的顶峰之作都是在对这种未来的描写中产生的。在对未来的黑暗和灾难的描写中,他们创造了最让人难忘的幻想世界,挖掘了最深刻的主题”[1],可以看出,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向着创造“最让人难忘的幻想世界”、挖掘“最深刻的主题”的主旨的靠近,都是向着所谓“顶峰之作”的迈进。

《坍缩》叙写科学家通过国家天文台最大的观测厅观察宇宙坍缩的瞬间所发生的情景,正如小说主人公、科学家丁仪所料,宇宙坍缩的现象准时发生,时间开始逆向回流,往事重现,人们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宇宙奇观的壮丽过程。小说的故事但已经超越了国度的界限,成为一个全球性乃至整个宇宙的一大事件。可见,在创作之初,刘慈欣就已经突破了将科幻小说作为科普宣传以及“科学救国”等科幻小说创作主题的阈限,而直接抵达了星空、天际、宇宙、世界的宏大层面,显露出作家非同寻常的思想视野和气度恢宏的博大胸襟。

在一篇随笔中,刘慈欣曾经提到美国短篇科幻小说《时光倒流》,小说讲述在没有任何技术背景下时光倒流的故事,这篇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对《坍缩》的启发。但是,与之不同的,在《坍缩》中,他为不可思议的时光倒流景观设置了令人信服的科学理论支撑,从而使一切显得极其自然、合乎情理。宇宙的坍缩是人力难以左右的自然现象,但是,人类却能够凭借自己卓越的智慧,洞悉宇宙的神秘力量,感受其浩大无比与恢弘壮丽。诚如有的论者所言:“在叙事特征上,刘慈欣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2]同刘慈欣许多科幻小说一样,《坍缩》这篇小说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来自宇宙力量的巨大震撼,同时,它又以极其富有吸引力的情节,演绎叙说了人类智慧与精神力量的无与伦比,是对人类自身的无比崇高的礼赞,洋溢着明朗激昂的浪漫主义激情。

二、在现实与永恒之间

在小说创作中,刘慈欣可以做到匠石运斤、举重若轻,他善于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出人意表的构思,把读者裹挟进小说的叙事氛围中,产生强烈的心灵感动。小说以即将出现的宇宙坍缩这一事件,作为牵动人心的绝好契机,在此过程中,作家设置了抗洪救灾和宇宙坍缩两个毫不相干并且几乎天壤悬隔的事件,抗洪救灾是短期的社会事件,是现实的当务之急,与宇宙的坍缩相比,它没有能够影响整个历史和人类发展进程的永恒的意义。对于普通的人们来说,抗洪救灾、救民水火,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但是,对于包括科学家在内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来说,他们所关心的是更加深远和属于未来的东西,是世界的本质、宇宙的真谛乃至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正是在现实与永恒的两相比照中,作家呈现了科学家超越现实的献身精神与人格魅力,从而彰显了科学的伟大价值与永恒意义,并形成了有趣的张力与冲突,给读者留下了悠长的回味与不尽的思考。

尽管刘慈欣指出,他早期小说中并不重视文学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中除了科幻构思外再没有其他东西”[3],属于所谓“纯科幻”的小说,但是,作为小说的创作形式,他还是难以回避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必要存在。《坍缩》中,出现了科学家和省长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主要角色形象,两人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不同层面上承担着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使命,但相较而言,省长是世俗社会的象征,而科学家则是精神世界的象征。正如小说中的省长对科学家丁仪所说:“我们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我的世界是一个现实的、无诗意的、烦琐的世界, 我们整天象蚂蚁一样忙碌, 目光也象蚂蚁一样受到局限。……您的思想跨越上百光年的空间和上百亿年的时间, 地球对于您只是宇宙中的一粒灰尘, 现世对于您只是永恒中短得无法测量的一瞬”。的确,普通人只是在现实社会中发挥作用,而科学家则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超前意识和预知能力;芸芸众生只拘囿于眼前的事物,而作为知识分子精英的科学家,则能够摆脱凡庸现实的束缚,抵达事物的本质的内核和世界终极的真相。正是在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比照中,作家凸显出一个睿智、冷静、临危不乱、处事不惊的科学家的动人形象,展现出他富有智慧而又极有远见的内心世界。

在刘慈欣许多小说中,都特意引入了某些迥别于科学家的世俗角色形象,《坍缩》中的省长形象即是一例。这种角色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不同人物形象性格气质的对比,呈现科学家异乎常人的精英思想;另一方面,这类世俗角色的介入,也有利于打破科幻小说趋于狭隘的人物谱系,拓展科幻小说的表现领域。同时,这也是他在科幻小说中吸纳不同小说的表达元素的探索,有利于雅文学与大众文学的靠拢,推动科幻文学文体的自身建设,促使科幻文学融入主流文学之中。

三、创世神话与宗教意味

可以说,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试图阐释世界的一种文学表达,而宗教则是对于宇宙法则的揭示与破译,在这一层面上,神话代表了人们业已获得的科学知识,而宗教则承担了对现存世界的阐释功能。因此,许多科幻作家们都喜欢致力于向古老的神话汲取创作题材与艺术灵感,以及向宗教终极追问与超越境界的靠近。由于关涉到宇宙变迁、世界起源、地球灾难、人类存在等等宏大主题,科幻小说与神话和宗教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精神联系。对此,刘慈欣曾明确提出:“要注意到科幻文学的一个重要特性:现代神话性质”[3],在《坍缩》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作家给我们呈现出一幕雄奇壮观的现代神话的情景。

刘慈欣曾经在随笔中说过,一个人的末日体验是一种很珍贵的体验,从小说的整体构思来说,《坍缩》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末日体验:在坍缩发生前夕,整个宇宙时空,包括地球和人类,都处于类似世界末日般的境遇中,坍缩之后世界的面貌会如何变化,都有着难以预知的不确定性,人类自身的命运也令人担忧,直到坍缩现象发生后,整个宇宙似乎经历了末日之后的涅槃再生。基于此,作家在小说中提出了关于世界、时间以及人之存在的一个大胆构想:在特殊的情境下,什么都可以向过去重新返回,那么,生命可以不死,万物可以轮回,时间可以不断再生,过去又可以重新来过,宇宙自身本来就具有生生不息的不朽生命力,这不正和宗教文化中的的各种观念以及宗教故事的诸多情节惊人相似吗?

同时,《坍缩》又表现了一个倒叙形式的“创世纪”的故事:一旦发生了坍缩现象,溯着历史之河,一切又开始逆过程地呈现,昨天成为明天、而明天则成为昨天,往事成为未来,死亡可以复生……借助科学的手段,小说使人们有幸目睹了宇宙的辉煌重生过程,也可以说是基督教的“创世纪”的一个逆过程。正如刘慈欣所言:“主流文学描写上帝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再描写它。”[4]上帝用不可思议的神力来创造世界,科学家则用非凡的智慧来创造世界。在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的科学史进程中,人类也在不断制造着惊心动魄的科学奇迹,改变着宇宙的秩序和世界的面貌,而优秀的科学家则无疑地充当了造物主或上帝的伟大角色。

而且,在小说的行文过程中,也能够体现出某些宗教意味。比如,在小说开头,那些等待坍缩奇观的人们,“他们静静地坐着,等着那一时刻,就象刚刚用泥土做成的亚当夏娃等着上帝那一口生命之气一样”,宛如那种宗教传说中的创世情景;而当女工程师的父亲去世后,科学家对于死亡的超脱态度,也多少具有道家精神的宗教意味。此外,还有时空轮回重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丁仪在坍缩前夕对待任何事物的超然不顾的态度,等,都多少带有宗教文化的叙事特征。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坍缩》中的抗洪救灾和宇宙坍缩事件,以及科学家和省长的不同职能所表征着的,都可以说是此岸的现实世界与彼岸的宗教世界的差异与分野,这就使小说呈现出某种宗教的意味。

科学家执着寻求世界真理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艰难的朝圣过程。对于优秀的科幻作家而言,他要用充满想象力的文字书写宇宙,这在某种程度上就需要作家有一定的宗教意识的参与。正如刘慈欣所言:“创造一个在所有细节上都栩栩如生的想象世界是十分困难的,需要深刻的思想,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强劲有力、游刃有余的想象力,需要从虚无中创世纪的造物主的气魄”[5]。同时,宗教精神也体现出作家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越,正是由于宗教精神的介入,才使作家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无比深邃、意味深厚的思想空间和艺术境地。

四、文体探索与忧患意识

刘慈欣是一个先锋意识很强的科幻作家,他称得上是科幻领域内的“文体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是文体意义上的探索之作,体现出一种小说艺术上的探索精神和先锋意识,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文学史意义。

首先,刘慈欣刻意追求小说中的科学因素,他力图淡化小说的人物、情节等等传统小说的主要因素,而致力于彰显小说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如相关评论者所言:“科幻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类型,肯定应该具有某种区别于其他文学类型的核心价值!”[6]凸显科学是科幻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刘慈欣早期的小说,无论《坍缩》还是《微观尽头》、《梦之海》、《朝闻道》等等中,都是以科学作为叙事重心,凸显的是科学的崇高价值。而且,在刘慈欣的小说中,作家所关注的,并不是世界的现实面貌,而在于它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以科学的视角,作家揭示了世界的不可思议的各种可能,呈现出宇宙以及科学神秘莫测的美感,这正是作家在不同场合下所表达过的“科学之美”。

其次,他具有“核心科幻”(王晋康语)的创作理念。在他的每一部小说中,都有着某一科学知识或特定理论的主体构架,比如《坍缩》中宇宙坍缩的事件,《微观尽头》中击穿夸子微粒的实验,《朝闻道》中的真空衰变现象,《球状闪电》中的球状闪电,等等。有了这一“核心科幻”的科学知识或认知理论作为小说的叙事支撑,使小说的展开有了相对集中的出发点与归宿,而且,也便于寓科学知识的传播于生动的文学叙事之中,使小说成为“经以科学,纬以人情”[7]的特殊文体。他此后的小说,如《月夜》、《山》等等,直到《三体》这样的杰作,几乎都具有这种“核心科幻”的构思模式,形成了他科幻小说独特的叙事理念和创作风格。

此外,刘慈欣还非常重视小说表达主题和叙事风格的革新,为此,他时刻在对自己的创作做出适当的反思与调整。他把自己的创作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纯科幻阶段”、“人与自然的阶段”和“社会实验阶段”[3],每个阶段的过程,即是一种有意识的探索和突破。他尤其着重小说悬念的设置和解除过程,悬念始终是他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他善于在小说情节的展开过程中,抽丝剥茧、层层设伏,使小说显得起伏有致、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传奇性和可读性。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来,悬念的设置,还可以让读者在不断的阅读期待受挫的体验中,经受不同的阅读挑战和考验,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灵魂的奇遇”(法郎士语),达到阅读的巅峰,在这一点上,刘慈欣做出了自己饶有趣味的探索。

而且,刘慈欣是忧患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当大多数人们在蒙昧无知的状态中安然酣睡、毫不觉醒时,他把饱含忧虑的目光投向了未来。他的许多作品在对科学家们追求科学的精神与探索未知奥秘的热情极力揄扬之余,也伴随着人类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和深重的危机感。大到宇宙、小到地球,都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生息繁衍、安身立命的所在,但是,这个家园并非安如磐石,人们可以高枕无忧,它面临着流星撞击、黑洞吞噬等等形形色色的宇宙灾难,对人类的栖息之地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另外,还有来自外星文明的各种觊觎。如刘慈欣所描述的,外星文明犹如在宇宙的丛林中游荡的各种猛兽,时刻准备着对地球文明发起袭击,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甚至诗意地美化它们。另一方面,各种各样来自地球内部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水旱灾害、工业污染、极端气候、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等等严重的问题,也在考验着地球的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科学家往往是最杞人忧天的一群,由于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前瞰性和超前意识,他们最早敲响了人类的警世钟。如鲁迅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一样,刘慈欣所做的,也是在民众所生存的凡俗世界中所进行的“呐喊”和“疗救”的工作,从而在科幻领域留下了科学启蒙的精神火种。可以说,包括刘慈欣在内的科幻作家们,在“五四”一代思想现代性的启蒙之外,又开辟出科学现代性启蒙的别致空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

[1] 刘慈欣.重建科幻文学的信心[N].文艺报,2015-08-28.

[2] 王泉根.现代中国科幻文学主潮[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376.

[3] 刘慈欣.重返伊甸园——科幻创作十年回顾[J].南方文坛,2010(6):31-33.

[4] 刘慈欣. 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J].科普研究,2011(6):64-69.

[5] 刘慈欣.球状闪电·后记[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6] 王瑶.我依然想写出能让自己激动的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访谈录[J].文艺研究,2015(12).

[7] 鲁迅.月界旅行·辨言[M].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51.

(责任编辑:王 荻)

The Magnificent Carol of the Rebirth of the Universe

GAO Ya-bin

(School of Literature,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China)

In the realm of science fiction, Liu Cixin is a writer who has a strong sense of style. He has carried out active and effective exploration in the theme and writing style in science fiction.Collapseis one of Liu Cixin’s earliest works, through the narrative of the fantasy phenomena of the cosmic collapsing and the time backflowing, the fiction sings a magnificent carol of the grand Univers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reates the moving image of the optimistic and wise scientists who are devoted to science. It issues a sincere praise for the human intelligence.

Collapse; universe theme; creation Myth; religious meaning; sense of urgency

2016-11-02

中国科普研究所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资助课题。

高亚斌,男,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I206.7

A

1008-2603(2017)01-0111-04

猜你喜欢
刘慈欣科幻宇宙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宇宙第一群
《流浪地球》作者刘慈欣:藏于深山的“中国科幻王”
刘慈欣科幻片《超新星纪元》启动
《球状闪电》:科幻大神刘慈欣又一力作
这宇宙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