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英玲,玄 姬
(1.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2.鸡西市第一中学,黑龙江 鸡西 158100)
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学作家的创作动机及创作倾向研究
郑英玲1,玄 姬2
(1.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2.鸡西市第一中学,黑龙江 鸡西 158100)
近年来,人们在不断地关注北大荒文学,越来越认识到北大荒文学的价值。那么缘何这一普通的文学现象具有如此独特的艺术魅力,且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笔者暂从一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究,即这一时期作家的创作动机及创作倾向——独特的开荒经历、人生体验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它的思想意向和艺术特征直接受创作动机的牵制,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以期对北大荒文学的进一步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
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学;创作动机;创作倾向
“北大荒文学”是一个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并且具有文学流派性质的概念。它是伴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北方荒原的大规模开发,产生并成长在这片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上的文学;它记录了一代人对北大荒开发建设的艰苦过程,也向人们展示了北大荒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开拓了国人对荒原的审美认识,使北大荒文学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一直以来人们对北大荒文学的研究就在进行着,尤其是在当下,随着我国文学艺术领域地域性文学意识的不断觉醒与深化,黑龙江省文艺界、学术界,就“北大荒文学风格”“北大荒文学美学特征”“黑水诗派”“北部文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人们再次关注北大荒文学、喜爱北大荒文学,那么,北大荒作家的创造力何以久盛不衰?笔者认为北大荒文学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影响力与其第一次北大荒文学的繁荣期所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即1958——1966年的北大荒文学。那么,此时的北大荒作家的创作出于何种动机,又有怎样的创作倾向,才能促使作家们创作出这一独特的文学作品?本文就此问题做一探究。
艺术创作的动机,“不纯粹是个人的、心理的;而是社会的,并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非个人的。它们既来自环境,也来自艺术家独特的人格。艺术家的人格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教养、趣味和风尚的烙印,打上了他所处的时代的经济、政治和宗教制度的烙印,有时甚至打上了他本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的烙印。”这就是说,艺术动机的生成,不仅仅取决于艺术家的人格因素,环境中各种复杂的因素也是艺术家创作动机生成的重要原因。北大荒作家是特殊历史和时代环境的产物,他们既是作家又是北大荒的建设者,因此,特定的历史环境对他们创作动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独特的开荒经历和人生体验
任何文学创作都是以作家的个体生命体验为基础,去展现作家感受、认知和想象的世界、人生。离开了个体的生命体验,艺术家就不会产生艺术体验,艺术品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优秀的艺术品就不会产生。而经历的丰富性与体验的深刻性往往又形成作家强烈的写作欲求。 北大荒作家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北大荒建设,在开荒拓土的建设中体味了世间的人生百态和酸甜苦辣。1958年春天,我军十万转业官兵响应党的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北大荒,垦区从此进入了一个大开发、大建设的新时期。这些转业官兵们用他们在战场上敢打敢拼、无所畏惧的精神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同时,也被自己这种行为所感动。他们在业余时间创作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还成立了文工队、文工团,并且创办了《北大荒文艺》《北大仓文艺》《北大荒画报》等文艺刊物,“北大荒文学”的旗号正式出现在文坛上。同时,一批被错划为“右派”的文人,如丁玲、艾青、聂绀弩、丁聪、吴祖光、李景波、尹瘦石、梁南等,在蒙受不白之冤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为北大荒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形成了北大荒文学艺术事业的一支独特的力量。
可以说无论是业余作家、军旅作家还是丁玲等知名作家,这段亲身经历的开荒拓土的建设生活,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对他们的创作而言,这种经历的确使他们成为“得天独厚的一代”。北大荒作家对北大荒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体验、感悟,构成了他们创作的心理基点和话语基础,他们的整个创作都与这种经历和体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既是拓荒者,又是创作者,这是北大荒文学萌芽阶段创作队伍的一大特色。如果没有北大荒的经历与体验,就没有1959年张惟创作的中篇小说《第一书记上马记》、1962年林予的长篇小说《雁飞塞北》,钟涛的长篇小说《大甸风云》,50年代后期的电影《老兵新传》的问世等等,他们所表现的都是中国军人征服荒原创建农场的文学作品。……同样,我们可以列举很多例子,但是只是想说明一点,即正是因为北大荒开荒的经历己经成为北大荒作家生命之舟的一部分,开荒建设的生活体验已经深深地潜入北大荒作家的心底,所以形成了作家强烈的创作欲求,成为他们不断创作的原动力。因此他们的情感也更真实,带有鲜明的主观倾向。创作是对生存意义的不懈追求、探索,创作是对历史存在的心灵彻悟。创作者必须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历史之中,感悟生命、反思生命的意义,然后,才能创作出生命化的艺术品。北大荒开荒的特殊经历成为北大荒作家们独有的精神资源,并在文学创作中反复咀嚼,正是基于这种史无前例的特殊运动以及在运动中体现出的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他们的文学创作有了历史的依附点。
总之,北大荒作家经历了属于“这一代人”的不可重复的拓荒生活,形成了由于祖国的建设,而带来垦荒者的理想追求,这些都成为他们进行创作的题材内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他们的创作,并由此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北大荒视角”。所以说北大荒作家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的内在欲求和需要,是他们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表达与升华。
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北大荒作家们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他们都以创作出北大荒人的作品视为自己的职责。当时未开垦的北大荒和正在开垦中的北大荒的条件是极其艰苦的,但他们都能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中的困难,坚持写作,有的还要一边写作一边劳作。这一切都缘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首先是时代的召唤。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人民当家作了主人,精神面貌为之一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美好蓝图等待着人们去描绘;其次源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使他们把对理想的实现建立在真实的艰苦创业的生产实践上。他们感觉自身的历史责任重大,一方面要开荒搞建设,另一方面更应该将这种建设的过程及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精神风貌记录下来。
像钟涛:1958年3月随同十万转业官兵转业北大荒。曾在八五○农场当农工,搞荒地踏查工作。11月调《北大荒文艺》编辑部,先后创作了《荒野里响起号角声》《第一个主人》等短篇小说、散文作品。60年代初,他在负责八五二农场史的撰写工作的同时,带职体验生活,担任了生产队副队长职务,并酝酿、创作了长篇小说《初醒的北大荒》。1964年刊于《收获》杂志,改名为《大甸风云》。还有长篇小说《千重浪》,中篇小说集《悠悠黑龙江》《光明屯纪事》,短篇小说《维纳斯的命运》等,为垦区文学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像平青:平青是垦区卓有成就的一位散文家,于1958年春来到北大荒,曾在牡丹江农垦局《农垦报》任副刊编辑。他不只是对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大荒人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有着深刻的体会和了解,而且对北大荒有着一种真挚的爱。正因为这样,他决心用散文这种文学体裁,将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告诉读者。他认为这是作家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许多散文都是他蜷缩在一铺土炕上或是去农场采访时住在窗户透风的招待所里写成的。
像丁玲:1957年遭到不公正的批判后于1958年7月来到北大荒。先后在汤原农场、宝泉岭农场参加劳动。散文《初到密山》是她到北大荒后第一篇纪实散文。文中记述了她被打成“右派”时的心情,以及带着心灵上的创伤,来到北大荒受到王震将军接见的经过。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一位作家在蒙受不白之冤之时,那种坦荡胸怀和乐观精神以及对文学事业执着的追求。
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学的作家们可以说都是这样在艰苦、简陋的环境中创作出一篇篇佳作,它们记录了历史,记录了拓荒者们的拓荒经历,歌颂了拓荒者的无畏精神,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北大荒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北大荒作家们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然。
1.拓荒生活的叙述
北大荒文学是一种拓荒文学。北大荒作家们用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向世人呈现了一幅北大荒建设者们真实的拓荒生活画卷。如,林予的《雁飞塞北》取材于1956年铁道兵和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开发荒原雁窝岛、建设农场的生活原型。小说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在相当巨大的规模上表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宏伟蓝图,反映了他们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讴歌了他们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小说所反映的转业官兵开发孤岛的斗争生活,真切动人,催人奋进;描绘的自然风光,神奇壮丽,令人神往。这部小说的成功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第一次在小说创作领域里,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献身精神和开拓意识的创业者的艺术形象,为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异彩。可以说林予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既是一曲开拓者的赞歌,也是创业者艰苦斗争历程的壮丽画卷。在作品中,着力刻画了张兴华、罗海民、任光明等人物形象,还刻画了几个老一辈拓荒者的形象,如王开富和李破靴子,使读者看到了北大荒人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过程。
张惟的中篇小说《第一书记上马记》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描写的是1959年十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开荒创业的故事,是垦区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为北大荒文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作品通过对某农场第八生产队围绕兴修水利和制定生产指标所展开的两种思想、两种作风相斗争的描写,赞颂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鞭挞了当时出现的浮夸风。在作品中,王宏德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小说展现了拓荒者敢想敢干、勇于拼搏的精神,也展现了他们献身创业的博大情怀,是一曲拓荒者的赞歌。
林青的散文集《冰凌花》是以书信的形式,抒情的文笔,展示了北大荒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和北大荒人宽广的胸怀以及无所畏惧的品德,甘于奉献的创业精神。作品在描写北大荒风景的同时,还有具体事例的记述,生动的故事的描写,它犹如一本浓缩的北大荒创业史,让人抚今思昔,更觉创业的艰难。
可以说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北大荒作家们,在参加垦荒运动的过程中被垦荒者的行为所感动,他们以不同的文学形式:或小说,或诗歌,或散文,或报告文学,或剧本等,记述着垦荒者的拓荒生活,表达着他们内心的对垦荒者的崇敬之情,记录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所以说从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北大荒文学创作的创作倾向是同一的,都是展现北大荒的神奇的自然风光及北大荒人的拓荒生活。
2.英雄主义理念的再现
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学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有其特殊性: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使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浓郁的理想主义氛围中,所以具有鼓舞作用的革命理想主义成为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它倡导的舍弃自我、为社会为全民幸福而奋斗牺牲的精神理念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导精神。在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学中,革命理想主义以激昂的爱国情操、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牺牲精神作为其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则是社会理想以人生理想的实现为基础,人生理想的实现依赖社会理想的支持,个人和社会融为一体。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全国人民情绪高涨,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到新的农业战斗中来,所以转业官兵的热火朝天的农业建设及其无畏、无私的干劲是当时北大荒建设中最常见、最普通、最感人的场景,也因此此时的北大荒文学创作主要表现的就是转业官兵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的劳作及其体现出的无私奉献的英雄主义精神。文学作品中通过塑造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表现其崇高完美的人性品格、对理想信仰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 如《雁飞塞北》中的张兴华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正面人物,他英勇、坚毅、无私,有胆量、有闯劲,敢想敢干,遇到困难时积极想办法,他永远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在一起,他永远相信人定胜天,他有时也显得很莽撞,但他也时刻反省自己,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永远是一个党派给他干什么工作,他都会全心全意地去做的,至于具体的职务,他是从来也不计较的 ,所以当杨海东让他去“啃”大雁岛这块硬骨头时,他毅然地答应了,因此在他的领导下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大雁岛第一年的开荒取得了胜利。《第一书记上马记》中的王宏德是八队的指导员,在兴修水利的工地上不知疲倦地指导着队员作业,在他的带领下八队的工作进度一直是领先的,但是此时九队出现了以欺骗的手段虚报的情况,并且分场党委书记居进责成王宏德要赶上九队,王宏德以对党的忠诚和信任,坚决抵制了居进的压力,虽然为此被撤职了,但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始终相信党会正确处理这件事,会揭露这种浮夸不实的行为,并严厉打击,最终在王宏德的坚持下浮夸的行为受到了严厉的处分。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学就是一方面描写了拓荒场景,另一方面通过开荒建设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形象成为其革命理想主义的载体,他们以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实践,以及面对艰难困境的乐观精神和昂扬斗志,为革命事业的献身和牺牲,成为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化身。同时,北大荒文学的革命理想主义正是通过这些纯洁、完美的英雄形象得以形象而具体地阐释出来。 总之,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学所塑造的拓荒建设英雄都具有一种坚定的革命理想主义信念,正是这种信念鼓舞着他们不畏牺牲、不惧痛苦,任何困难都愿意去克服,并随时准备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献出一切。
综上,正是因为这一时期北大荒文学作家的独特的开荒经历、人生体验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有了这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展示了神奇、壮丽的北大荒自然景观的,开拓了国人对荒原的审美认识的北大荒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黑龙江文学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杨治经,杨诗粮,彭放,等.北大荒文学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2]何青志.东北文学五十年(1949——1999)[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李长虹. “东北作家群”小说的文化精神[D].吉林大学,2007.
[4]孙时彬.关于“北大荒文学”相关问题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5).
[5]刘树声.东北作家与北大荒文学风格[J].文艺评论,1985(4).
[6]文立祥.试论“北大荒文学风格” [J].文艺评论,1985(3).
Class No.:I206.7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Creative Motivation and Tendency of Writers in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Literature From 1958 to 1966
Zheng Yingling, Xuan Ji
(1.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 China;2.No.1 Middle School,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Literature has been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and the value of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Literatur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 Why dose this literary phenomenon have unique charm? We try to find out the answer of those problems mention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writer's creative motivation and tendency . The thought intention an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y literary works are directly influenced by the creative motivation of the writers .We studied the literary phenomenon to further understand nature of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Literature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Literature.
from 1958 to 1966; creative motivation; creative tendency;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Literature
郑英玲,硕士,讲师,黑龙江工业学院。 玄姬,中学一级,鸡西市第一中学。
鸡西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学研究”(编号:2017JSK040)成果。
1672-6758(2017)07-0118-4
I206.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