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与影响因素

2017-02-23 18:04静,张
关键词:选项决策个体

杨 静,张 勇

(西南民族大学 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与影响因素

杨 静,张 勇

(西南民族大学 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跨期决策是指对不同时间点的损益进行权衡和选择的心理活动过程,其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时间折扣理论、单维占优理论、解释水平理论、双系统理论、进化理论等。时间感知能力、人格特征和情绪模式都会影响人们的跨期决策行为,此外,跨期决策也受到文化因素和具体决策情境的调节。未来的研究需要对各种理论进行整合,同时引入领域特殊性的研究视角。

跨期决策;心理机制;个体差异;情境因素

跨期决策(intertemporal choice)也称跨期选择,它是指人们对不同时间点的损益做出权衡和选择的过程。[1]苏格兰经济学家John Rae于1834年首次提出跨期决策的心理现象,认为跨期决策将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的教育、饮食习惯、健康、婚姻生育、退休储蓄与投资等问题,还是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甚至世界气候和环境决策问题,都包含着很强的跨期因素。由于跨期决策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这一研究主题吸引了经济学、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强烈关注,至今已涌现出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也引发了诸多争论。本文主要就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阐述,重点论述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个体差异和情境因素,并通过对前人观点的总结,探讨未来跨期决策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

1.时间折扣理论与单维占优理论

目前对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的主流解释是时间折扣理论,大部分研究都以此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们会以一定比率把未来结果(收益或损失)折扣至现在,然后通过比较各个选项的现值进行决策。[2]研究者一般采用时间折扣率进行相关研究,表示由于人们的时间偏好而对未来结果(收益或损失)打折扣的比率,折扣效用、双曲线折扣等模型都由此产生,有研究者将其统称为“时间折扣家族模型”。[3]总体来说,这些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真实跨期决策行为进行相关描述。然而,许多研究者相继提出,近30年行为经济学的大量研究已表明,人们在某些实际跨期决策情景中会违背时间折扣理论,产生它所不能解释的异象,比如数量效应、即刻效应等。

于是,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尝试从其他角度对跨期决策进行解释,并建立相关理论或模型。国内有学者按跨期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将至今出现的相关模型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选项的跨期决策,认为跨期决策中各个选项的主观价值是不一样的,决策者会对选项的主观价值进行比较,主观价值最大的选项就会被选择,其典型代表就是前面的时间折扣理论;另一类是基于维度的跨期决策,认为跨期决策中各个选项是基于维度(如“结果”维度、“时间”维度)被比较的,若决策者认为跨期决策中时间维度差异更大,便会轻视结果维度,以时间维度(1年与3年)为决策依据,着重考虑时间优势的选项,反之亦然。[4]由此Leland和Rubinstein的相似性理论,Li的齐当别模型、Scholten和Read的权衡模型等相继提出,有研究者将其统称为“单维占优家族模型”。也已有许多研究证明,这些模型能够解释时间折扣模型所不能解释的众多异象。[5]

更有研究者采用加工分离程序(PDP)范式检验了跨期决策过程的主导策略究竟是分析系统的时间折扣策略还是启发式系统的单维占优策略,通过3个实验分别操纵了决策目标、认知负荷和策略启动因素,结果一致表明,人们在跨期决策过程中更可能采用启发式系统的单维占优策略而非分析系统的时间折扣策略。综上所述,目前两类决策理论或模型都有许多相关研究数据的支持。

2.解释水平理论与双系统理论

解释水平,又可称为建构水平,指的是个体对事物的表征方式(如具体与抽象),属于一种认知取向。[6]解释水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表征是不一样的,对不同距离的事物有着不同等级和层次的表征方式,因此个体对于事物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高解释水平下的个体通常采用抽象的、概括化的信息表征远距离的事物;低解释水平下的个体通常采用具体的、细节化的信息表征近距离的事物。跨期决策时,对于远期未来选项,个体通常会忽视表面背景性的具体细节信息,更加关注事物抽象概括化的核心特征,符合高解释水平特征,此过程中时间的延迟带来了高解释水平特征权重的增加,低解释水平相关特征权重的减弱,出现了时间折扣,反之亦然。

冷热系统理论,又称为认知-情感理论,顾名思义该理论认为个体拥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冷系统,即认知系统,个体会将感觉、情绪、想法、行动和外部环境特点等各种信息进行整合与理性分析,因此其耗时通常较长,反应较慢。另一个是热系统,即情感系统,个体通常追求情感上的满意最大化,更易受感觉和情绪干扰,表现得更为感性,易受外界刺激控制。[7]与解释水平理论类似,冷热系统的作用机制也与时间距离有关,跨期决策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外界刺激对个体的影响逐渐变小,热系统受到抑制,情感作用逐渐下降,同时冷系统即认知系统的作用逐渐增强甚至超过情感的作用。总之,近期选项下,情感发挥主要作用,热系统占主导地位;远期未来选项中,认知发挥主要作用,冷系统占主导地位,双系统共同作用影响着决策者的决策。

3.其他理论

除以上几种理论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作出了解释。比如,情绪理论认为,跨期决策中,那些可以减轻厌恶状态与情绪(如饥饿、恐惧、孤独等)的选项,如食物与陪伴,因其时间和空间的接近可能导致它们的吸引力更大,个体更愿意选择当前(近期)选项。[8]另外,有学者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将繁衍与跨期决策相联系,认为跨期决策中时间折扣的出现,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延迟,个体的生育繁衍能力逐步下降,死亡的可能性也随之上升。因此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个体会认为得到远期未来结果更不稳定,远期未来选项的吸引力就会降低,从而出现了时间折扣现象。[9]

三、跨期决策的个体差异

1.时间感知能力

跨期决策是人们针对不同时间点上的收益或损失进行对比然后做出的选择,因此时间维度是跨期决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权衡因素,所以考察时间感知在跨期决策中发挥的影响作用对于探讨跨期决策过程的认知机制具有重要价值。Kim和Zauberman曾提出时间感知模型来解释跨期决策中的时间折扣现象,推测不同群体中的差异变量(如年龄、智力等)所引起的时间折扣率变化可能并不是由群体的冲动性特质差异引起的,而是因为不同群体的时间感知不同。[10]通常个体的心理时间知觉主要包括时间洞察力与感知的持续时间(时距)两方面。有研究表明,高时间洞察力水平的被试,在跨期决策任务中能够调控自己的时间偏好,对选项进行比较权衡,愿意牺牲时间使自己得到的利益最大化,从而选择利益较大的延迟选项;相反,低时间洞察力水平的被试更倾向选择利益较小的近期选项。[11]也有研究者将时间洞察力看做一种人格特征,研究发现“享乐现在”倾向的个体更倾向于即时满足,而“未来时间”倾向的个体更倾向于延迟满足。[12]在时距感知方面,与时间低估者相比,时间高估者在跨期决策时更倾向于选择近期选项。[13]

还有研究发现,知觉到时间流逝速度较快的个体在跨期决策中更有耐心、更偏好未来选项。[14]国内研究者引入死亡凸显范式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死亡凸显组被试知觉到时间流逝较快,在跨期决策中偏好未来选项,更为理性,验证了时间知觉与跨期决策的密切联系。[15]

2.人格差异

除了时间感知差异外,跨期决策也受到人格差异的影响。有研究指出,在跨期决策过程中,特质性焦虑水平明显影响了个体的跨期选择倾向。与低特质性焦虑个体相比,面对延迟奖赏时,高特质性焦虑个体会高估未来奖赏的潜在风险,更倾向于采取回避策略,偏好近期的较小奖赏选项。[16]另外,研究发现,与高自控者相比,低自控者进行跨期决策时更多地选择近期选项;并且随着选项中时间的延长,高自控者比低自控者做出选择的速度更慢更慎重。[17]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自我控制不仅仅是一种人格特质,还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并通过相关研究证明,自我控制资源的消耗导致人们在后续的跨期决策中更倾向于选择近期选项。[18]此外,还有人采用《大五人格测验》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开放性较低的员工更倾向于得到近期的收益,开放性较高的员工更倾向于得到延迟的长期收益。[19]

3.情绪差异

情绪也会影响人们的跨期决策,通常来说积极情绪会使人更加耐心理性,消极情绪会使人更加冲动短视。杨鑫蔚等人提出,幸福感不同的个体在跨期决策时具有不同的选择倾向,低幸福感的个体较短视,高幸福感的个体较远视,后者比前者更偏好未来延迟的较大收益。[20]根据情绪的效价理论,消极情绪会产生与积极情绪相反的作用,即使人变得不耐烦,更倾向于立即获得回报。

通常,负性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更加深远。有研究发现,在等待消极事件(如紧张的考试)的过程中,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逐渐增多,积极情绪逐渐减少,为避免负性情绪累积,个体希望更快地结束事件,倾向于选择近期小收益选项。[21]除此之外,压力、恐惧类负性情绪也会使得个体在跨期选择中更加冲动,更倾向于选择近期选项。[22]更重要的是,不仅决策时的情绪会影响人们的跨期决策,甚至情绪预期也会影响跨期决策。积极情绪预期会导致时间折扣率的下降,更偏好延迟选项;消极的情绪预期则会导致延迟折扣率的上升,更偏好近期选项,而中性情绪则不会改变延迟折扣率。[23]

三、影响跨期决策的情境因素

1.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因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著名的“亚洲疾病问题”首次证实了决策框架效应的存在,随后许多学者将其引入跨期决策的研究中。在经典决策框架效应中,“框架”主要是对“金额”作“得”或“失”的不同表征,因此经典的框架效应也可称之为“得失框架效应”。马文娟等认为,得失框架效应在收益型跨期选择中存在,并受到任务难度的影响,但在损失型跨期选择中并未发现得失框架效应,出现了实验性分离。[24]赵松坡发现,相比于收益框架条件,人们在损失框架条件下更愿意选择近期较小利益选项,[25]这进一步证实了收益和损失框架下跨期决策存在行为上的差异。

2.文化因素

跨期决策与文化因素的关系非常微妙,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有研究发现,与集体主义文化相比,个人主义文化下的个体在跨期决策中更愿意等待选择延迟较大收益。[26]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决策倾向是不同的,如有研究发现,当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均被告知有义务帮助其他人时,中国学生更愿意花钱去帮助他人,而美国学生更愿意花时间与他人交谈。[27]但也有研究发现,个人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更加冲动,更愿意选择即时收益,而不是延时收益。如有研究者以美国人和日本人为被试,发现美国人更冲动,更不愿延迟满足。[28]相关研究者试图从注意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个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更关注物体内容与细节,在跨期决策中更倾向于选择近期收益,而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属于更关注集体与整体,会综合考虑利益与时间因素,更倾向于延时较大收益,即注意偏好对文化与跨期决策二者的关系起中介作用。

四、展望

综上所述,跨期决策的心理学研究,虽然角度多样且内容丰富,但仍值得继续深入。比如,除了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神经机制、个体差异等方面之外,还需对其影响过程(如有没有调节变量、中介变量等)进行相关解释。另外,大多数研究是关于金钱等经济领域方面的跨期决策,较少对职业选择、健康饮食、生态发展等其他重要领域的跨期决策进行探讨。在研究素材上也可稍作拓展,如可将图片与视频等直观材料引入研究;研究对象也可扩大到不同的年龄层,比如老年人。最后,已有许多研究者强调文化因素对于跨期决策的重要性,但这一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1]Frederick, S., Loewenstein, G. F., &O'donoghue,T.Timediscountingandtimepreference:Acriticalreview[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2(2).

[2]梁竹苑,刘欢. 跨期选择的性质探索[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7).

[3]刘洪志, 江程铭, 饶俪琳, 李纾. “时间折扣”还是“单维占优”?—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J]. 心理学报, 2015(4).

[4]孙红月, 江程铭. 跨期决策是基于选项还是基于维度?[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3).

[5]Scholten, M. & Read, D.Thepsychologyofintertemporaltradeoffs.PsychologicalReview[J].2010(3).

[6]Trope, Y., & Liberman, N. Temporal construal. Psychological Review[J].2003(3).

[7]Metcalfe, J. & Misehel, W. (1999).Ahot/cool-systemanalysisofdelayofgratification:Dynamicsofwillpower[J].Psychological Review, 106(1):3-19.

[8]Loewenstein, G.Outofcontrol:Visceralinfluencesonbehavior.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J].1996(3).

[9]Robson, A. J.Evolutionandhumannatur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J].2002(2).

[10]Kim, B. K. & Zauberman, G.Perceptionofanticipatorytimeintemporaldiscounting[J].Journal of Neuroscience,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2009(2).

[11]李军. 时间感知对跨期选择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2]陶安琪, 刘金平, 冯廷勇. 时间洞察力对跨期选择偏好的预测[J]. 心理科学,2015(2).

[13]索涛, 张锋, 赵国祥, 李红. 时间感知差异对跨期选择倾向的影响作用[J]. 心理学报, 2014(2) .

[14]Suo, T., Zhang, F., Zhao, G., & Li, H.Theinfluenceoftimeperceptiondifferenceonintertemporalchoice[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014(2).

[15]黎夏岚. 死亡凸显对跨期决策和时间知觉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16]彭娟, 冯廷勇. 成瘾人群跨期选择的神经机制及干预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2014(5).

[17]刘松. 延迟选择与人格特质对跨期选择偏好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18]窦凯. 自我损耗影响决策倾向的实证研究[D]. 广州:广州大学,2013.

[19]叶博涵. 人格与跨期经济决策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13.

[20]杨鑫蔚, 何贵兵. 主观幸福感对跨期决策的影响[J]. 应用心理学,2015(3).

[21]Sun, H. Y. Li, A. M., Chen, S., Zhao, D., Rao, L. L., Liang, Z. Y., & Li. S.Painnoworlater:Anoutgrowthaccountofpain-minimization[J].Plos One,2015(3).

[22]佘升翔, 郑小伟, 周劼, 杨姗姗. 恐惧降低跨期选择的耐心吗?—来自行为实验的证据[J].心理学探新, 2016(1).

[23]秦玲玲.预期情绪对跨期选择调控的认知神经机制[D]. 重庆:西南大学,2014.

[24]马文娟, 索涛, 李亚丹, 罗笠铢, 冯廷勇, 李红. 得失框架效应的分离—来自收益与损失型跨期选择的研究[J].心理学报,2012(8).

[25]赵松坡. 基于EEG的损益模式下的跨期决策脑机制研究[D]. 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5.

[26]阿不来提江, 刘扬, 朱晓睿, 郑蕊, 梁竹苑, 饶俪琳, 吴斌, 李纾. 自我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基于个人-集体主义文化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2015(11).

[27]Cai, D. A., Fink, E. L., & Xie, X. "Brother,canyousparesometime,oradime?":TimeandmoneyobligationsintheUnitedStatesandChina[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s,2009(26).

[28]Takahashi, T., Hadzibeganovic, T., Cannas, S., Makino, T., Fukui, H., & Kitayama. S.Culturalneuroeconomicsofintertemporalchoice[J].Neuro Endocrinology Letters,2009(2).

Class No.:B842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temporal Decision Making

Yang Jing, Zhang Yong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Intertemporal decision making refers to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to weigh and choose profits and losses of the different time points. The theory mainly includes the time discount theory, single dimension-dominant theory, construal level theory, double system theory, evolutionary theory. Time perceptio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emotional patterns will affect people's intertemporal decision making behavior. In addition, the intertemporal decision is also regulated by cultural factors and specific decision-making situations.

intertemporal decision-making;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ituational factors

杨静,学生,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张勇,博士,讲师,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2016年成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6Z29)。

1672-6758(2017)07-0025-5

B842

A

猜你喜欢
选项决策个体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