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典籍译介的适度文化自觉

2017-02-23 16:29李慧君
关键词:译介典籍译者

李慧君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湘潭 411201)

论中国典籍译介的适度文化自觉

李慧君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湘潭 411201)

一个民族能否保持自身的文化认同,其先决条件是实现本民族的文化自觉。中国典籍译介在本质上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适度文化自觉体现在通过理性认知中西文化特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以合适方式译介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典籍,满足西方受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中国典籍译介的适度文化自觉,是建设多元共生和谐世界文化秩序的关键。

中国典籍译介;适度文化自觉;和谐多元的世界文化秩序

目前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翻译高潮中,典籍译介在数量、质量和成效上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正在改变中国在文化交流上的逆差,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面对复杂多元的全球文化环境,适度的文化自觉是建设多元共生的和谐国际社会的关键[1]。中国典籍译介作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形式,其发展与战略地位不相称,在约3.5万种中国典籍作品中,已经译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2]。同时国外在介绍的中国文化作品,体现中国文化精华的非常少,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很多。从翻译本身考察,此现象可归咎于翻译本体论意识和文化自觉的欠缺;就翻译方法而言,典籍译介的技法还很不全面[3]。因此理性认知中西文化特征,以合适的方式译介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典籍,满足西方受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是保持适度文化自觉的主要途径。

一、中国典籍译介中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对每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都具有前提式的存在意义。文化自觉最早由费孝通在1997年提出, 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4]。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认同力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运动。实现文化自觉的途径是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尊和自信;‘美人之美’则是在对自己文化自尊自信的基础上去尊重和欣赏别人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彼此欣赏与促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世界”[5]。

中国典籍译介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文化自觉是其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一个民族能否保持自身的文化认同,并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其先决条件是实现本民族的文化自觉[6]。党的十八大将“文化走出去”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国典籍译介正在不断发展,参与者的队伍日益壮大,译介成果逐年增加。继《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The Chinese -English Bilingual Series of Chinese Classics)后,国家在二十世纪末立项启动了“大中华文库”( Library of Chinese Classics)翻译出版工程, 选收了历代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百余部经典性著作进行译介,第一期工程汉英版89种图书170册已经出版,第二期工程9个语种36种已经出版[6]。典籍译介佼佼者许渊冲、汪榕培等人的作品文化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他们的翻译贡献有目共睹,文化自觉从未缺席。

二、文化自觉对中国典籍译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典籍译介的过程中,译者对本民族文化和他文化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着他的具体翻译实践。适度的文化自觉能唤醒译介者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高屋建瓴地审视自己的译介行为,同时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欣赏。湖湘学派代表人物魏源的《海国图志》译本是其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鸦片战争发生后,清王朝对外战争一败再败,魏源内心充满忧愤,爱国之情非常激切,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自省,自救。他把目光投向海外,寻求治国良策,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因饱含文化自觉意识,感情非常强烈,论说更为严谨,读其文章,犹如决堤江水,喷涌而来[7]。中国典籍译介既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充满自信,立足自身;又要有国际合作的眼光,博采众长。马悦然(Goran Malmqvist)、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等西方汉学家也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学的译介工作,中国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他们的努力。

文化自觉需要客观理性,这种意识不适度会导致典籍译介走向两个极端:对他文化漠视和轻视;或者对他文化过分崇拜。当代文化的多元性既强调主体的存在,也承认他者的存在。中国文化经典译介既不能一切唯我独尊,也不能为了获得文化认同放弃自己的思想体系。为抵制强势文化的过度影响,很多弱势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日益强烈,译介文化典籍、弘扬民族文化成为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中国在典籍译介中彰显民族个性成为了典籍译介者的重要任务。如果缺乏文化自觉,就会用西方的文化框架来规范承载丰富语义的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中国的文化体系的替代品。这样并不利于读者了解真实的中国文化,译本则会原味尽失,面目全非。如对中国典籍术语采用替代、省略等完全归化的译法,将“仁”译为 benevolence,或者righteousness,goodness等。此时如果采用音译,释译等更有助于保留汉语文化固有的文化特性,译者应当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理念的束缚,保留本土文化价值观念,避免让英语主流文化价值观代替本民族价值观。异化理论为中西哲学和文化的深层对话开辟了道路,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共生态势。但若文化自觉意识过强,典籍译介异化过度,则会导致双方交流障碍重重,信息载体艰深晦涩,读者不知所云,无法实现文化交流。因此,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理解障碍,译者可以保持文化个性为原则,综合运用归化异化,直译意译等策略和方法,达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实现文化自我觉醒,自我创建。文化自觉极端的译介行为是不可取的,这样产生的译作也有失偏颇,容易丧失公正客观的立场,在被接受程度和说服力上大打折扣。

三、培养适度文化自觉是建设多元共生世界文化秩序的关键

文化自觉适度体现在通过理性认知中西文化特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以合适的方式译介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典籍,满足西方受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只有立足于不同文化交流的立场,保持适度的文化自觉,采取平等对话的态度,并在此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不同的翻译策略,采用适当方法和技巧,吸引中外译者通力合作,才能产生准确性和可读性高的中国典籍译介作品,让中国文化经典在世界上走地更稳更快更远,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对话。

人是文化存在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播者和承载者。文化在人的传播过程中产生了细微的、久远的影响,体现了社会存在与人的文化意识的辩证关系;在文化的熏陶和育人中,人是文化的吸收者和再造者,以主动自觉或被动不自觉的方式被文化所影响;同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以人的社会存在为载体,以历史传承和发扬的方式,凝练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旨在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典籍译介中,适度文化自觉对于优秀的译者,优秀的译作都是先决条件[8]。

(一)增强译者主体的认知自觉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主体认知是人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和人自身作为价值实践主体,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它受到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时代变迁的影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时代发展的晴雨表[9]。主体认知是时代经济发展、文化熏陶、意识引导的产物,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只有提升典籍译者主体认知自觉,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的。

不断增强主体认知自觉是典籍译者的要务之一。第一,明确中国典籍译介的目的。正确的理解典籍译介的目的能够引导译者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坚定翻译主体的价值意志,主体意志对象性越强,翻译实践的性质和方向就越明确。第二,拓展典籍译者文化自觉的深度和广度。典籍译介活动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决定着译介活动外延的丰富和扩大,翻译主体认知自觉越强,意味着翻译主体对典籍译介的价值认知越彻底,也意味着相应的翻译实践能力越强。译者自身认知不仅受到社会存在的决定性作用,作为价值主体个人,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修养也同等重要。典籍译介强调坚持主流文化意识,允许个性化、差异化、多样性的存在,包容、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译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辨别全球化思潮中各种意识形态的陷阱,明确自身的使命和目标。

(二)提升译者教育是实现文化自觉的重要手段

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根据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方向性特点,译者的教育和培养也应根据译者培养的规律,规划培养目标、方式以契合受译者发展的方向。唤醒是教育的手段,是价值主体自我发展的内因。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追求外在的已定的知识能力,而在追求内心对发展的渴望和冲动,教育是激发价值主体的冲动以实现这种渴望和冲动。在价值认知上,引导译者梳理价值认知的本质,价值认知的思路与价值认知的模式,科学地分层次地引导译者顺应规律的发展各层次的能力。在价值实践上,典籍译者务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化的主导地位,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转化为自觉追求的价值理想,为形成实现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努力。

(三)制度建设是现实文化自觉的重要保障

在价值实践过程中,制度规范和制约价值主体的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价值主体实现价值目标的约束条件,表现为促进或制约主体的价值实现。在价值实践过程中,制度能规范价值主体的实践行为,约束价值主体的思想,在一定的规定范围内,使价值主体明白什么价值行为是正确的,可以实践,什么价值行为是错误的,不能超越制度的范围而行动,怎样实践才能符合社会规范有利于价值主体的价值目标的实践。要在制度上做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准备,保障中国传统文化译介的合理地位和资金政策等支持,提供时间、场地、人员、培训机构等实施要素和发展平台,为典籍译介提供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健康的社会环境。

总之,适应当前的国家战略需求,向世界全面、准确地传达中国声音,需要文化自觉,以此为基础采用外国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译介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国典籍译介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民族文脉的重要方式。国家在大力提倡和扶持典籍译介的同时,要引导典籍译介把握明确的发展方向,让典籍译介群体深化对典籍译介的认识,在价值实践中自觉认知人与世界、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及其自我的价值关系,提高认知能力和实践水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

[1]李智,吴敏.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交际策略[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6(2):74-76.

[2]李慧君.中国典籍译介逆差的平衡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4):96-100.

[3]赵彦春,吕丽蓉.国学经典英译的时代要求—基于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J].外语教学,2016(4):96-99.

[4]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5]成昭伟,张祝祥.费孝通的 “文化自觉” 思想对典籍英译的启示[J].中国科技翻译,2015(2):62-65.

[6]周新凯,许钧.中国文化价值观与中华文化典籍外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2):62-65.

[7]朱汉民.湖湘文化通史(第四册)[M].长沙:岳麓书社,2014:452.

[8]刘新庚,刘韧.论大学文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2):169-174.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3-434.

[责任编辑王云江]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tudies of Chinese classics realize appropriate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LI Hui-ju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Translation studies of Chinese classics aims to advanc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enrich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Whether a nation can maintain its cultural identity rests with whether it realizes its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ppropriate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re embodied in recognizing different cultural featur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with universal values in proper way to meet westerners’ needs to underst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out violat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To cultivate appropriate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is the key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global multicultural order.

translation studies of Chinese classics; appropriate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harmonious global multicultural order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1.031

H059

A

1673-9477(2017)01-096-03

[投稿日期]2016-10-26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3WLH025);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16C0662);湖南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编号:XJK015CLL001)

李慧君(1978-),女,湖南益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译介典籍译者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