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琳
(商丘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商丘 476000)
增强“原理”课教师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自觉性的三重维度
张琳琳
(商丘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商丘 4760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决定着教育的政治方向。担任本门课程的教师肩负着重要使命,若要实现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入脑”“入心”“随行”的教学目的,首先,教师要端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要勇于捍卫马克思主义,自觉抵制错误思潮,才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其次,授课内容要有深度,不能流于形式,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最后,要有温度,以情入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促使学生自觉转化。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理论联系实际;经典原著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与来自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五路大军”中的代表亲切会谈,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思路,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作为高等院校大军中的普通教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课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自觉性,结合时代特征、国情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从“端正态度”“学术深度”“情感温度”三个维度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强化阵地意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做到因势利导,狠抓课堂建设,真正实现“原理”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不能辜负这个时代”的重托。
青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广大青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原理”课教学的目的是能够让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简单说就是要让学生“信”,即相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科学性。而要学生信,授课教师必须得一马当先,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解决“信”的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的竞争价值取向,加之,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导致很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谈到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他用“政治灵魂”“精神之钙”形象地说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抵制诱惑的精神支柱;强调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以身示范,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熔铸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总之,做好本职工作,是诠释理想信仰的最佳选择。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上的主体,高校教师尤其是“原理”课教师在完完整整地而不是断章取义地向青年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在粉碎“四人帮”后,在《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教师的重要性,他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离不开作为基层阵地的高校,作为青年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无疑会对青年学生产生正相关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进而达到助推思想传播的作用。正确的理想信念犹如一盏教书育人、照向未来的指路明灯,一名真正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理想信念,否则难以担当教书育人的重任。
(二)摆明态度,坚决与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划清界限,增强意识形态方面的安全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的集散地。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据CNNIC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的85.3%,远高于2015年全国整体网民互联网普及率(50.3%)。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少年网民中19—24岁占比最高,为48.1%,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小时,搜索引擎使用率达到86.6%;网络新闻使用率为74.5%。[2]青年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从众心理较强,对于良莠不齐的信息自身辨识能力较弱,需要“原理”课教师,以课堂为堡垒,对一些“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3],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问题,帮助青年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3]。运用唯物史观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手段,如:通过歪曲党史军史国史,抹黑党的领袖、污名化英雄人物、诋毁中国传统文化、虚无化马克思主义等,进而削弱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腐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文化根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涉及政治经济学部分时,要讲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价值,让学生弄清楚新自由主义产生的背景、发展的历程、形成的基本流派,以及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拉美、阿根廷、东南亚、苏联、埃及等国家和地区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恶果只能是政治混乱、经济发展停滞,同时也要警惕新自由主义给我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困扰,如鼓吹国企改革私有化和借口金融改革实施金融自由化,这样的举动无疑是要消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瓦解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基础,最终颠覆我国目前的政治制度。
总之,目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高校教师和青年大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引领必然会受到错误社会思潮的左右和干扰,高校教师的三尺讲台就是舆论宣传的最前沿,高校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热点、难点问题,克服以“淡化意识形态”为特征的单纯事务主义倾向,努力把课堂打造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前沿阵地,将高校学生争取过来并尽可能地转化成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的主体力量。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何让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领略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需要“原理”课教师从以下环节正确地处理好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一)平衡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之间的关系
按照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案》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个要求与经典作家本人的思想是没有任何冲突的。晚年的恩格斯更是一再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原理”课教师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系统的知识进行讲解,更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让学生掌握其精神实质,弄明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现实问题的辩证分析。因此,在“原理”课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将科学辩证法运用于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才能更好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诚如1895年恩格斯在《致威纳尔·桑巴特》信中所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如果忽视这一特点,“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5]。
(二)开阔的知识视野和扎实的原著功底之间的关系
在讲授“原理”课时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放在所处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发展。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5]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关系,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视野,打通西方哲学史、资本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史,将马克思主义放在人类发展的总体进程中去,在与前人理论学说的比较中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发展性。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原理,教师更有必要将其讲透彻,达到以点带面、提纲挈领的效果。在讲授重点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系统化,不要为原理而原理,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结果只能造成原理的零散和碎片化,缺乏历史厚重感,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避免这种现象产生,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文本知识储备。在讲授重点问题时,要回到历史的起点,即回到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去,恩格斯曾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批评斯蒂贝林博士对马克思“固定的利润率”所做的不合事实的结论,强调阅读原著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人如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用经典著作自身的清晰逻辑和对该问题的辩证分析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具有的理论逻辑及其现实生命力。
总之,深度上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求“原理”课教师“真懂”。要做到“真懂”,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好成为“知识上的游牧民族”的准备。“原理”这门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核心内容,包含自然界、人类思维和人类社会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因此,教师必须自觉提升理论素养,杜绝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不求甚解似的学习态度,做好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和考据,不仅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更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西方各种学说,要追本溯源全面学,下真功夫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不能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机械式地生搬硬套;要坚持持之以恒地学,学深学透最新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自觉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贯穿教学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最终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根本性和原则性的问题”,高校“原理”课教师首先要弄清服务对象是生活在网络环境下的90后大学生。“原理”课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而这一过程又与学生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一枚温度计深入学生的内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学习动机、个人能力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6]
(一)关注学生语言偏好,构建独具特色的教学话语体系,提高教学时效性
面对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首先面临的是话语鸿沟。新生代的大学生,在听课时有自己的话语偏好,他们不爱听官话、套话、正确的废话,更乐于接受来自网络的俏皮话、流行话、家常话,不爱听就事论事而与实际不沾边、照本宣科没有个人见解、空洞说教没有新意的课。有些教师动不动就搬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那个时间和地点说过的话,搬到另外一个时间和地点,不顾实践的发展和创新,“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7],过度夸大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和作用,不仅不会起到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和领导地位的作用,反而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批判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造“原理”课自身的教学话语体系,缩小师生“话语间距”,打破横亘在师生之间的话语藩篱,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通过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形式和语气语态的创新性转化,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转引到“原理”课的教学实践中来。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自觉探索语言流变的规律,运用语音、语法、语义变异的逻辑方法,剔除不健康的网络流行语,吸收借鉴网络大V、网络红人的正能量话语,对大学生喜爱的生活话语进行再创造。
(二)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打造富有成效的“原理”课堂
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采用MOOC(Message Open Online Class)、翻转课堂等,但是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不能降低,作为多年经过系统学习的专业教师,既不能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故意将其“高冷化”,看似高深莫测,学生却不明所以,难以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更不能过度娱乐化,降低专业水准,妨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透彻理解。现在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偏离课程目标,采取纯调侃的方式,表面看热热闹闹、“师生互动”,实际上不知不觉剥离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从增强师生之间互动的角度理解这种做法,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度娱乐化,则掩盖了整个学科的学术性,降低教学的专业性,只会用空话、套话、俗话,来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似通俗化,实则庸俗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具科学性和生命力的部分,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只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凝结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在处理抽象性和形象化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度采取娱乐化的教学方式,但是不能脱离甚至背离课堂的初衷。过度的娱乐化,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的提升,对教师的个人成长也是不利的。
(三)关心学生的学习程度,以问题为导向,精心编排教材内容
“原理”课作为一门针对全校学生第三学期开设的公修课,涉及各个专业,多个专业混合编班的大班制增大了教师因材施教的难度。另外,同一个班级内学生相关知识储备差距大,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造成顾此失彼。高中时期文理分科的安排,造成了大学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文史哲基础比较薄弱,而曾经的文科生由于原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过哲学常识和经济学常识,这些知识点与“原理”课中第一至三章和第四章中商品、货币方面的知识点又多有重复。如果不考虑上述现象,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觉得是在“吃剩饭”,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最终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思想转化的目的。为了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教师应当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将教学重点从高中时期的基本概念转移到基本原理的系统化,由知识传授向思想方法培育转变,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方式。切忌让学生如高考时的知识学习,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否则会败坏精神胃口,引起抵触反感”[8]。
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社会发展规律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弄清楚“现实的人”的本质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将自我实现主动地放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大趋势中,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不能忽略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坚持的价值选择,这样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针对学生对社会生活关注度的提升,选取与学生自身学习、生活、就业等相关度高的案例,恰当设问,辩证分析,唯有如此,大学生才能主动自觉地构建出自身对人生的感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打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在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自身生活、学习、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之后,修身正行。
总之,“原理”课教师要做到有“情感温度”,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避免理论脱离实际,既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更不能脱离青年大学生的情感、学习和生活实际。“原理”课教师要从课上到课下,双管齐下,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人,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2]2015年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http://www.cnnic.net.cn/ hlwfzyj/hlwxzbg/gsnbg/201608/po201608123934 89128332.pdf,2016-08-12.
[3]习近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打好主动仗[EB/OL].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 cn/jsxw/2013 08/t20130820_3729819.htm,2013-08-2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5.
[5]列宁.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157.
[6]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sn.people.com.cn/n/ 2014/0910/c190197-22256492-2.html,2014-09-10.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 cn/n1/2016/0518/c1024 -28361421 -2.html,2016-05-18.
[8]许征帆.开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新格局[J].教学与研究,1985,(5):15-18.
G451.2
A
1671-2862(2017)02-0099-05
2016-12-27
张琳琳,女,河南商丘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生,河南商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