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一个观察者与同情者
——以城市与儿童为视角

2017-02-23 03:02
关键词:奥利弗狄更斯伦敦

王 锐

(哈尔滨师范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狄更斯:一个观察者与同情者
——以城市与儿童为视角

王 锐

(哈尔滨师范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对城市与儿童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通过他对伦敦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的描绘与对城市中儿童的生存状况的记录,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家,还是一个极具悲悯情怀的人文主义者。同时,在面对人性的黑暗的时候,狄更斯始终选择坚定与乐观,坚信人可以战胜黑暗成为胜者。

狄更斯;城市;儿童;人文关怀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的作品中,存在大量对城市景观的描写,与儿童形象的塑造。狄更斯作品最常见的镜头,就是孩子们穿梭、流浪在大街小巷,人们提到狄更斯的作品,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些经典的画面。不论是花园还是街道,是工场还是学校,不论是奥利弗还是皮普,是小杜丽还是小耐尔,狄更斯笔下的城市的模样与孩子的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在文学史上留下烙印,穿越时间,至今温度依然,熠熠生辉。他的城市的脉搏依旧在跳动,他的孩子的形象依旧鲜活,为我们所熟知。但是,狄更斯的描写绝不是毫无感情的白描或速写,他的一街一巷都饱含情感,每个孩子的眼睛都是他看待世界的窗户。透过他所描绘的城市与孩子们,我们可以看到狄更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善良与悲悯,以及他对社会深入的观察与深切的关注。

一、狄更斯笔下的城市

相比于同时代的小说家,狄更斯对乡村和小镇并无太多的关注。与狄更斯同时代的作家、诗人托马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有着极其浓烈的乡土意识和情怀,故事情景与主人公都集中在乡村。勃朗特姐妹也是如此。但是,不论是《苔丝》中的落日和原野,还是《呼啸山庄》中的荒漠和大风,都不在狄更斯的视线之内。狄更斯的目光,聚焦在那座最大、最繁忙的城市——所谓狄更斯笔下的城市,大多数时候,指的就是伦敦,这个当时的世界金融、工业、文化、娱乐中心,一个繁忙的港口城市,一个包罗万象、光怪陆离的世界。除了《董贝父子》,其他所有作品都包含伦敦的描写。他的作品中不厌其烦地涉及这座城市,几乎让人误以为这是他的家乡。但其实,狄更斯并非出生在伦敦,老年时期也长期居住于乡村,可是他与伦敦之间似乎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于1812年出生于朴茨茅斯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十岁的时候,随着父亲移居到伦敦。但是,伦敦并没能像带给皮普那样带给狄更斯一个“远大前程”。他的父亲不久便因债务入狱,狄更斯一家也因此受到牵连,开始了朝不保夕的日子。狄更斯为了生计,被迫到生产鞋油的工场去做童工。这段经历在他的心中留下了灼热疼痛的烙印,以至于多年无法释怀,他还将这份悲痛浸染在作品里——在他的《雾都孤儿》中,小奥利弗也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

伦敦赠送给小狄更斯的见面礼的确有些残酷,却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开了灵感的闸门。除了偶尔描写乡间景色之外,狄更斯都在描写伦敦。自从在二十四岁的时候,以博兹为笔名发表了伦敦街景的描绘后,他便开始在作品中毫不吝啬地为读者描绘伦敦的各色各样的景象——泥泞繁忙的码头,四处弥漫的大雾,黑暗肮脏的小巷,静默的教堂,街灯的光晕,十一点的钟声,节日时洋溢着欢乐幸福的街道,孩子们饱受摧残的脏乱不堪的工场,所有的光怪陆离,所有的行色匆匆,所有的漠不关心和所有的悲痛,这一切都成为狄更斯的写作对象。他批评也赞扬,揭露也呵护,他站在不同的角度挥霍笔墨,浓墨重彩地描绘这些景象,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最真实的19世纪的伦敦。“他生活在伦敦急剧变化和扩张的时期”,“传达了伦敦的广阔与多元性”[1]。这个时候的狄更斯,像极了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笔下的以法国诗人博德莱尔(Baudelaire)为代表的“城市漫游诗人”(the Flaneur), 将目光投向大街小巷和每个角落,记录下真实的一切。但是,狄更斯对城市的观察并不是漫无目的、漫不经心的,他始终在有意识地记录,并且时刻体会着自己所描绘的痛苦。

詹姆斯·乔伊斯在《纪念狄更斯诞辰一百周年》一文中写道:“如果要狄更斯感动你,可千万别让他离开伦敦到听不见玛丽·勒·博教堂的钟声的地方去……他对这种生活的感受,比他之前和之后的任何作家都要深刻。”[2]他的这个伦敦城,有罪恶,贫穷,疾病,冷漠,有圣诞颂歌唱响时温暖的灯光,有皮普的远大前程,有奥利弗的饥饿与辛酸,有小杜丽对自由幸福的渴望。这些的总和,是一个大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下展现的万花筒般美丽又痛苦的世界。这些描写的片段经常大段大段地出现,却并不令人感到乏味,这不仅得益于描写的真实性,还得益于文字背后渗透出来的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特有的力量。比如《荒凉山庄》的开头,从第一句“伦敦”一直到第四段结尾,都在描写伦敦的浓雾,浓雾无处不在,环境是那么的泥泞、压抑、昏暗、潮湿,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引出第五段:“哪怕雾再浓、泥泞再深,也还是比不上大法官——在这些‘白发罪人’当中,大法官是罪大恶极的一个。”[3]同样是描写大雾,《雾都孤儿》中则是这样呈现的:“夜色一片漆黑,大雾弥漫。店铺里的灯光几乎穿不过越来越厚浊的雾气,街道、房屋全都给包裹在朦胧混浊之中。”[4]这段文字来自于第十六章,逃出贼窝后得到老绅士悉心照料的小奥利弗又不幸被南希捉到,正被带领着穿越伦敦的市场回到犹太人那里,这一切便是小奥利弗的目之所及。当我们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除了最直观的感受——街道上大雾弥漫之外,还能体会到小奥利弗沮丧不已、忐忑不安、茫然失措的无助心境,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狄更斯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对奥利弗深切的同情。我们能够体味到,他的内心深处,有着对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温柔无声的告慰。

二、狄更斯笔下的童年

狄更斯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儿童为主人公展开的,或是从主人公的儿童时期开始写起,直至成年,一路追寻他的成长足迹。这对于当时的小说文学来说,是一个相对新颖的角度。他一生一共塑造了九十多个儿童形象,其中许多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被后人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演绎和解读。他善于从儿童的视角来解读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状况:同样的社会弊病,以儿童的辛酸遭遇来表达,就更加让人唏嘘。

狄更斯是幽默的,但他笔下的孩子们是命途多舛的。这与他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狄更斯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曾让他近距离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他笔下被亲人丢弃、受尽羞辱、尝遍苦涩、无法安睡的孩子们,都是曾经的自己。上文提到,在《雾都孤儿》中,小奥利弗的经历便出自狄更斯的童年经历,十岁的大卫·科波菲尔在成为孤儿后也做过童工。而《小杜丽》中小杜丽一家人在债务监狱的生活的灵感来源,则来自狄更斯一家在监狱中的经历。狄更斯将自己内心的苦涩糅进了孩子们的遭遇,用他们的童年来演绎自己的过往。当他的笔触描绘着孩子的饥饿与孤独时,他在回忆那个小小的自己。这也正是他的感染力的来源之一。

狄更斯关注、关心孩子。在他的故事里,他让孩子们远离成人的伪善、诡计多端、阴险毒辣,他看着他们战胜生活,慢慢长大、走远。同时,他也通过呈现这些儿童的遭遇,试图揭露和批判英国当时存在的各种社会弊端。通过描写孩子们在学校的不公正待遇,比如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塞勒姆学校中的种种恶劣行径,他表达了对英国教育体制的担忧;通过描写《雾都孤儿》中小奥利弗在贫济院的遭遇,批判了这种官方慈善机构表里不一的作为;而童工工厂中孩子们遭受到的惨绝人寰的对待,以及贫民窟中孩子们的濒死、苟活的生存状态,则揭露了资本主义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对底层人们的压迫和毁灭性的影响。

狄更斯是有使命感的作家。他的一生见证了伦敦在工业年代的急速成长。世界从马车和手工作坊变成了铁路和大型工厂。在时代的浪潮的席卷下,生活方式在变,价值观念在变,人也在变。他将这一切真实地记录在长长的书卷中,气势恢宏。

不断有人认为狄更斯的思想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塑造的角色多是“绝对无瑕的好人”或是“彻底败坏的恶人”上,再或是结局太过于完满。其实,狄更斯是一个观察家,他有着极其敏锐的眼睛,去发现那座巨大的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们和阴暗幽闭的角落。一切光明和黑暗,生存与死亡,绝望与希望,悲痛与欢欣,都被他尽收眼底。他也同样有着理智的头脑和清晰的判断。他之所以愿意塑造相对完美的好人、好孩子,是因为他有意识地选择了相信,相信人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可以成为一支火把,战胜贪婪堕落的引力成为胜者。他也相信,或者说希望,善良的人都有幸福的归宿。这一份坚信,不仅是来源于维多利亚时期乐观思潮的影响,还是因为狄更斯个人的人格中所具备的柔软善良。他在《荒凉山庄》中写道:“他长久以来就习惯于躲在人性的偏僻角落里搭窝造巢,而忘了人性中还有比较广阔和美好的天地。”[4]可见狄更斯并不是否认人性的阴暗面,更不是一味地认为好人和坏人有着绝对分明的标准,他的哲学是,要去选择看见美好和广阔的东西,并做它的捍卫者。不论在哪一个时代,在人性复杂的丛林里,选择相信都是最难得的品质,细细想来,这样一份坚信,其实已是狄更斯对我们的人性最大的赞美。

[1][英]菲利普·柯林斯.狄更斯研究文集:狄更斯与城市[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詹姆斯·乔伊斯.狄更斯研究文集:纪念狄更斯诞辰一百周年[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3]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M].何文安,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3.

[4]查尔斯·狄更斯.荒凉山庄[M].黄邦杰,陈少衡,张自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I05

A

2095-0292(2017)05-0129-02

2017-07-10

王锐,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薄刚]

猜你喜欢
奥利弗狄更斯伦敦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雾都孤儿”奇遇记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去往伦敦
奥利弗的伙伴们
伦敦畅游记(一)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
伦敦之歌
杰米·奥利弗教你巧煎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