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基本功再现“暴风之牛”

2017-02-22 22:21
兵器 2016年12期
关键词:米亚东欧航天飞机

受友人之托,我用7个月的时间制作了这款大尺寸冷门题材飞机模型。

实机情况

苏联在选择战略轰炸机时,对喷气引擎的续航能力有所疑虑,所以直到今天俄罗斯的空中核威慑主力仍然选择涡扇引擎的图95。这次制作的VM-T母系机型M系“野牛”,在苏俄战略空军序列里并不出众。

70年代中期苏联曾快马加鞭地追赶美国航天飞机计划。以米亚西舍夫为主导的米亚设计局承担起了在其3M轰炸机基础上改装航天飞机运输机的任务。

1977年11月21日,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批准了设计方案,项目代号“产品3-35”,正式代号3M-T。正式制造的3M-T比3M长7米,加强了外翼结构强度,机身上增加了可调整高度的支架,并配备了全新的飞行控制和燃油重心调整系统。采用杜比宁VD-7MD涡喷发动机,起飞推力达到了10750千克。

1978年10月14日,米亚西舍夫因病去世,享年76岁。为了纪念这位为苏联重型轰炸机事业奋斗终身的杰出设计师,3M-T也改名为VM-T(V为米亚西舍夫姓氏的第一个字母)。1981年4月第一架VM-T终于在大师去世后成功首飞。

1988年3月23日,VM-T运输机终于踏上了自己的设计使命之途——首次运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飞往拜科努尔发射场。接近机场时,发动机起火,飞机顿时如同火鸟行空。好在飞行员的胆量过人技艺高超,VM-T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安全降落,避免了苏联航天飛机计划蒙受致命的损失。

然而当苏联的航天飞机计划随着这个盛极一时“红色帝国”一同“下马”,3架落寞的VM-T便永远的沉沦在西伯利亚荒芜的停机坪上,仅仅能在航展时,向路过的世人折射出昔日运载航天飞机的荣耀之光。

制作体会

东欧厂商的套件颇有“特色”,因为近水楼台,很多苏俄冷门装备,东欧的模型厂都能获得更精准的测绘数据,甚至是独家出品。正如这架VM-T的开模,其注塑工艺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东欧模型厂的出品质量,无论是精细度,还是组合度,多是制作者的噩梦。这架VM-T带给笔者的第一印象也是如此。

通过检查套件,发现这套模型里的机身、机翼、托载燃料桶均未使用普通塑料,而是一种所谓“玻璃钢树脂”材料。据称这个设计是因为此几个核心部件的尺寸过大,无法量产灌模,所以只能使用这种材料少量手工定形。当然,这种材料有很鲜明的“玻璃”特性。表面如玻璃般难以进行雕刻、凿挖作业,而它封闭式的机身组件则要求制作者自行凿挖轮舱等孔洞位置。此外笔者还计划大面积地增加刻线细节,为此付出海量的工时、精力以及工具损耗是不难想象却难以言说的了。如果你认为这种材料的坚硬,可以保障模型的质量强度,那就错了。经过试验,笔者发现这种树脂同时也具备玻璃般的脆性,这导致组件裂痕累累,其修补难度也远高于塑胶模型。

回想这套模型的基本组合,其难度对于新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组合期间,三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始终摆在笔者面前——机翼太重扛不住,起落架等承重结构顶不住,各种缝隙误差大。如果无法克服他们,这款“极少限量版”模型套件定会不得已沦为废材。

对此,笔者愿意为感兴趣的读者分享一下对策。当然不是什么秘方绝技,只是要把做模型的基本功发挥到位就行。第一,这款翼展71厘米的超大模型,厂商的设计着实不负责任,仅用两个豆状凸点作为机翼与机身的结合部,对此不能抱任何侥幸。需要用到模型基本功之一:分析、优化结构的能力。在此笔者选用了3条直径1厘米、长度均超过10厘米的钢材,作为主机翼承重构件。尾翼也做了相应的结构增强。

组合时,根据笔者经验判断,日常用的502不能承受这个重量。遂选购德国进口的工业用AB超级胶作为粘合剂。另一方面,东欧品牌的注塑工艺极为落后,套件原配的塑胶起落架绝无可能顶起这个庞然大物。这里便要发挥模型制作的另一基本功:多样化的各种手工能力。我使用了焊接方式重新制作了起落架核心的承重部位,并加强了翼刀、起重机吊环等处的细节。

东欧模型两个组合零件之间的耦合度甚至到了“牛头不对马嘴”的程度,这是考验广大模型制作者填磨技法的时候!笔者认为,专业模型和玩具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对形状细节的苛求。实物无缝处,模型也要做到无缝,即便是拼组处。其实无缝处理的原理并不复杂,缝隙中填入可凝固材料,待凝固后打磨抛光即可。对待这架“野牛”时,打磨的次数呈几何级数增长。

组合与刻线完成后,就是标准的遮盖分色,渗线旧化,罩喷标识的进程。这里不再赘述。

除去结构优化和无尽的打磨,这次制作还有个笔者自认为出彩的地方,那就是本人对实机航材表面石棉瓦白色面漆褪去、露出工业底漆的解构与再现。

两种不同颜色的涂料重叠在一起,直接喷涂或手涂都不可能表现面漆衰退的效果,用溶剂擦除,如何避免两种颜色混花?原理也很简单,两种涂料必须是两种不同的化学性质。灰绿色的底漆我选用了硝基漆,白色的面漆我选用了水性漆,如此一来,用水性溶剂擦拭,底层的硝基漆不会发生反应,呈现出理想的真实观感。

如果从很细腻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作品还很粗糙。这让笔者想起了家乡武汉的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便是在中苏关系破裂后,面对苏联专家扔下一半的工程。自己的前辈用糯米、米汤和水泥混合,浇灌出武汉人至今都认为最坚固的一座长江大桥。那种在物质条件落后地情况下去追求现代化的精神,总和眼前完成后的这架庞大VM-T的故事,乃至笔者自己长达半年多的制作有几分感性交集。也许这就是模型,不仅是为了视觉观感,更是通过制作了解模型背后的故事。

猜你喜欢
米亚东欧航天飞机
愿望实现之前
向图维亚开枪
东欧当代文献剧的样本
超萌宇航员航天飞机包
杀狗
美贱卖 退役航天飞机
卫星
东欧球星签名(一)
米亚的心愿
插一:航天飞机发射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