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营造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2017-02-22 20:33李以安
关键词:动起来生命力活力

李以安

【摘要】 本文结合八年级历史下册《钢铁长城》一课,从学生、老师两个角度阐述了如何营造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在学习方式上以学生的自学和合作交流互动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式上体现为教师负责“穿针引线”,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各个环节学习活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必是“以学生為中心”,学生们真正“动起来”,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学会思考历史问题,能从历史知识中学到生活的智慧。

【关键词】 活力 生命力 生活的智慧 动起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135-02

0

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必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

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必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们真正“动起来,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能从历史知识中学到生活的智慧。在学习方式上以学生的自学和交流互动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式上体现为教师负责“穿针引线”,组织、引导与帮扶,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如何营造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下面我以八年级历史下册《钢铁长城》这一节区公开课为例,从学生、老师角度出发谈谈我的想法。

一、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真正“动起来”

在日常课堂上,学生更多是扮演“配角”,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就是听、做笔记,然后练习、背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很少经过有效的独立思考,学生很少或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疑惑,知识几乎都是老师“灌过来”的——现成的课本知识或老师观点,学生被动地“装了下来”,师生即使有交流,多数也是简单的、填空式、停顿式的,师生缺少实质性的交流,生生互动就更加少。这就导致学生们觉得学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历史课堂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学生每天从早到晚连续上七八节课,将心比心,即使身为老师,被动地听报告几个小时而无任何互动也会心生厌烦,更何况是初中阶段的学生?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要改变现状和落实新课改标准的精神,我认为关键是要将课堂时间交还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第一“动”是课前收集资料。针对《钢铁长城》课文中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在上课前两天,我布置查资料任务:每组学生完成一个任务。1组查“我国军队现在总兵力世界排名?”2组查“我国海、陆、空军分别有哪些世界先进武器?”3组查“我国北京和广州到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的距离是多少?”4组查“二战时在日本爆炸的原子弹‘小男孩的杀伤力怎样的?”……

课前收集资料是营造有活力、有生命力历史课堂的前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条件的改善,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收集课外资料已经成为可能,这既能为课堂活动做好了准备,又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动”是“导学案自学”。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学”,即学生预习、自学课文。当然,学生不是盲目地看书,而是在教师明确的指引下自学。教师的指导必须有“四明确”:时间、内容、方法、要求。

例如,上课以后,我将学案分发下去后,提出自学要求:1.时间:5分钟。2.内容:第14课《钢铁长城》;导学案第一大题1-4题。3.方法:独立阅读。4.要求:在课本上划出来,并写关键词。(附导学案相关内容如下: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独立思考,既抓住了课文考点,又能初步理清了课文内容的脉络,为后面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做好了准备。

没有有效的预习,学生很难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低效的。事实上,由于历史不是主科,学生不重视历史科的现象是普遍的,特别是我们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绝大多数是没有课前预习历史课的习惯。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幕是:老师一上来就讲,中途简单的提问……这种提问是低效的,因为只有那么少数几个优秀学生能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快速反应,而大多数的学生是只有听的份。

没有最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没有效率的,当然是没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老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导学案进行自学,是现实可行的做法,是营造有活力、有生命力历史课堂的基础环节。

第三“动”是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与补充。

1.合作交流环节。自学后,各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交流自学成果和疑难问题。如《钢铁长城》这课,我对各小组分配了任务:第1-2组负责表格“海军”,3-4组负责“空军”,5-6组负责“导弹部队”。并明确了要求:1.时间:3分钟;2.要求:轮流发言,要求大声;3.组长登记本组疑难。

2.展示与补充环节。在小组讨论交流完毕,各小组代表展示任务内容(要求:组长安排发言代表,每节课2人,要求大声),其他小组可以补充、纠错(补充、纠错而又正确的的双倍加分)。

这个环节是对自学预习成果的初步检查,学生通过展示自我,获得了成功的机会,特别是纠错、补充时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此碰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恰当的小组合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所有学生都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与补充,是营造活力课堂的关键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小组成员的组合要合理;二是落实评价激励制度,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和小组合作有效性;三是要注意落实层次教学,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与获得成功的机会,不要让小组合作学习又变成少数优秀生的表演舞台。

第四“动”是在梳理中“拓展”。在《钢铁长城》一课中我这样安排:学生展示完毕后,老师利用板书设计引导梳理知识结构,在梳理过程中,各小组学生代表同步展示了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如“我国军队现在总兵力世界排名?”“我国北京和广州到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的距离是多少?”“二战时在日本爆炸的原子弹‘小男孩的杀伤力怎样的?等等。

拓展課外知识是对课本历史知识这个“骨架”进行填补,让历史“有血有肉”,更具立体感。在此环节中,改变了以往“听老师讲故事”“等老师给史料”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主动SHOW出课前自己收集的、有兴趣的课外知识,有参与的学生感觉比其他同学有更丰富的学识,更有满足感和成功感,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历史学习兴趣,这有力地彰显了历史课堂的活力、生命力。

第五“动”是历史思考。在《钢铁长城》一课中,在梳理拓展环节完毕后,为加深学生对“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和我国加强国防建设的理解,我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学案中的情景问题。(附学案问题设计)

赵亚夫教授曾言:“历史是鲜活而有生命的”,“因为历史知识的获取其实就是学生与前人在思想上交流、认知上切磋、感情上交融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塑造的过程。因此,历史知识的获取过程也具有生命性,学习历史知识的课堂也必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和交流,从历史中学到生活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历史学科教学“以史为鉴”的最终追求。可见,有效的历史思考是营造有活力、有生命力历史课堂的核心环节。

第六“动”是“随堂练习”。课堂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是随堂练习,在操作中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即练即评,评讲时要尽量让学生来讲解,老师绝对不能包干。随堂练习检查了学习的质量,又消化、巩固了当堂知识,它是日常培养学生考试习惯的主阵地。考试成绩是教师、学校生存的现实条件,没有成绩的提高,这个课堂就没有生命力可言。随堂练习是营造有生命力历史课堂的最后保障。

综上所述,要营造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首先是要让学生成为主角,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不但是学生的眼、手、口动起来,而且是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到了生活的智慧。

二、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穿针引线”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相适应,教师教学方式倡导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在日常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方式多以讲解为主,老师上课照本宣科,或任思绪飞翔,东扯西拉。总之,课堂是“一言堂”。这种课堂完全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是绝对的主角,老师使尽浑身招数将自己生平所学都“讲”给学生,“倒”给学生,老师累,学生厌,课后测验成绩差,老师又哀叹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上课时已经讲了很多次啦,你们怎么就不明白啊?”。

因此,要营造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老师的“教”不能单纯停留在个人的“讲授”上,老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老师应该是导演,是组织者、引路者,负责为课堂活动“穿针引线”。

第一是引。在《钢铁长城》一课中,老师为学生创设各种学习环境,指引学生开展各个环节活动。如组织自学、合作交流、展示、讨论、练习等环节,并明确了任务与要求。

第二是启。“启发诱导”从来就是老师在教学中的核心原则和方法,当学生的思维有所不及之时,老师需要及时提示、点拨,促使学生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而不是将“答案”讲出来给学生“听”“抄”,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点拨”,慢慢地学生自然就养成了“等”的习惯。

第三是疏。在学生展示完毕后,我用小黑板将《钢铁长城》知识结构板书呈现出来(如下图),引导学生理清我国海陆空军及导弹部队的整体关系。

梳理知识结构是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并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习惯。

第四是扶。指帮扶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获取进步、成功的方法和机会。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喜欢提问主动的学生,优生比学困生更主动,更易获得机会,而中下生由于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等因素导致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不足,他们获得老师提问的机会就少很多。老师的有意或无意,慢慢地,课堂就变成了老师和个别优生的课堂,老师这时又埋怨学生“怎么这么少人回答的?你们怎么都不出声的?”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落实层次教学。例如在《钢铁长城》一课中合作学习与交流环节,我让组长安排中下生展示基础题,较难题目则由学优生发言。由于补充、纠错机会多数会被学优生主动把握,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课堂也获得展示自我与成功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

总之,营造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学生的“学”是基础,是核心,教师的“教”是方向盘,是助推器。只有真正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生动的、高效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才能演绎出精彩的历史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赵亚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历史》,朱汉国,阎景,何成刚,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浅析“先学后教”》,洪长新.《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5期.

[5]《让思想品德课程奏响生命之歌》,成平.《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动起来生命力活力
活力
直到世界尽头
绿野仙踪
如梦似幻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冠心病人如何“动起来”
未来城市交通如何“动起来”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活力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