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的效果研究

2017-02-22 16:18胡珊
医学信息 2016年32期

胡珊

摘要: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患者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明显优于开颅夹闭术,无论是临床治疗效果。还是后期患者的恢复效果,都相对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开颅夹闭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实际上是由脑动脉壁受到较大压力后,膨胀所产生,容易合并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使得患者头颈部疼痛感明显,同时还会使得神经症状產生,严重时会造成患者昏迷,临床上有不少脑动脉瘤患者成为植物人或者脑死亡[1]。通常脑动脉瘤患者会出现相对严重的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患者会重视这种疼痛,如果没有达到对应的状态,患者很少会就医等。这就使得很多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时间被耽误[2]。治疗耽误,使得其后期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增加。目前来说,脑动脉瘤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都相对较高,且治疗难度较大[3]。开颅夹闭术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案,而血管内介入栓塞是随着现代医学发展所产生的一种高质量治疗方案。我院在临床治疗中,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对血管内价入栓塞术进行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37~67岁,平均年龄(47±5)岁;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48±5)岁。其中,两组患者单发动脉瘤共18例,多发动脉瘤共22例,瘤体直径6~15mm,平均(10.21±0.71)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使用传统的开颅夹闭术治疗。

1.2.2观察组 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其具体步骤为:①手术前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尤其是血压状况。②给予患者鲁米那镇静以及尼莫地平静脉注入,以降低其血管痉挛发生的几率。③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并且由右侧股动脉穿刺,放置6F鞘,插入0.035导丝,后插入微导管。④按照CT以及DSA检查结果来确定导管接头放置的具体位置,并且由DSA指引送入。后续进行对应的栓塞操作,直到显示动脉瘤消除,然后拔除导管进行对应的包扎。⑤手术后12 h,需要给予患者5000 U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1.3评价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状况,对其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以统计,同时,对治疗状况进行判断,判断标准如下:治疗后患者恢复正常,能够进行日常的生活,或者具有轻微的缺陷,视为恢复良好;治疗后患者的部分功能存在障碍,但可以实现独立自理,视为基本恢复;治疗后,患者的精神状况清晰,但是日常生活难以自理,或者治疗后生命迹象存在而长期昏迷,视为恢复较差。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率为85.0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率为55.0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5.0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动脉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其通常是由脑动脉血管扩张异常而引发,以中老年人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4]。根据临床医疗研究,脑动脉瘤在还没有发生破裂的状态下,其临床症状典型性相对较低,只是会造成颅内血肿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这些症状不经过对应的检查难以看到。所以很多患者在未出现脑动脉瘤破裂前,难以发现自身的疾病[5]。然而一旦脑动脉瘤出现破裂的迹象,就会使得患者的机体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其患病人群为中老年。而这类型人群通常来说,都具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以及血管炎等疾病,加上身体免疫力较底,这就使得其发病后,治疗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提高[6]。而从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来看,脑动脉瘤的发生与患者颅腔内压力增高以及颅内动脉管壁局部存在先天性缺陷具有一定的联系。

传统的开颅夹闭术是针对患者脑动脉瘤的位置加以确定后,进行夹闭,阻断脑动脉瘤血液的供应,从而有效地缓解脑动脉瘤对神经系统造成的压迫以及其他相关的症状,使得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消失,或者得到改善。然而该种治疗方案存在一个极大的瑕疵,在手术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动脉瘤的破裂以及血管痉挛、脑积水等问题,从而使得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7]。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随着现代医学发展,所研发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案,其主要是在行动脉穿刺后置入微导管,然而将具有柔软性质的弹簧圈送入动脉瘤,从而来阻止其供血,以有效地减少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同时,其供血受到限制,也会使得其对颅内的影响程度降低。该种术式对于主治医生的操作水平以及操作技巧具有较高的要求,再者,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来对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其安全可靠性相对较高。不仅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其手术创口小,患者被感染的可能性以及疼痛感会适当减弱,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也会相对缩减。患者各项指标恢复相对较快,同时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可在临床加以推广。但其具有一定的使用条件需要注意,在选择该种方案时,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参考文献:

[1]王占福,赵菲菲,邢德广.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5,12:1289-1291.

[2]石凤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3:46-48.

[3]邓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06:108-109.

[4]万正平.脑动脉瘤患者应用开颅夹闭与血管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对比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06:59-60.

[5]时雷.开颅夹闭与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6,03:205-207.

[6]巴特尔,徐亮,李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远期随访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3:86-87.

[7]刘世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8:68-69. 编辑/翟辰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