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2017-02-22 03:22许皓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通率动静脉脑组织

许皓莉

河南汝州市中医院 汝州 467500

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许皓莉

河南汝州市中医院 汝州 467500

目的 分析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02—2015-10我院收治的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47例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为观察组;40例采用单纯静脉溶栓治疗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术后1周的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68.75%,对照组为40.54%,2组术后24 h、术后1周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且并发症率与病死率无明显增加。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预后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占脑梗死患者的60%~80%,治疗后存活者的残碍率高达75%[1]。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局部血液供应障碍,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发生病变部位对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脑梗死在早期治疗基础上,应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目前,急性脑梗死临床上主要应用溶栓治疗、抗凝治疗、神经保护剂、降纤治疗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早期发病采用溶栓治疗疏通闭塞的血管,可快速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液灌注,从而恢复患者神经功能。为分析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本文选择2014-02—2015-10我院收治的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系统性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02—2015-10在我院诊治的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动、静脉溶栓疗法的禁忌证、适应证,47例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40例采用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45~79岁,平均61.52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6~78岁,平均62.31岁。87例患者符合脑血管学会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且发病时间≤6 h,心、肝、肾功能健全,无其他并发症且精神正常。本研究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迅速经我院急诊通道,进行血常规、凝血四项、血生化及头部CTA等术前检查,依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观察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6 mg/kg(最大剂量<60 mg)在1 min内静脉推注10%,余量溶于100 mL生理盐水30 min持续静滴。同时预备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铺单,进行椎动脉、双侧颈总动脉造影,结合造影结果和患者临床症状评估,明确病变部位。全身肝素化,70~100 IU/kg的肝素剂量。然后应用微导管造影,在病变远端血管畅通的情况下,给予rt-PA以0.3 mg(最大剂量≤24 mg)经4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2 h内持续灌注。灌注过程中,观察血栓的溶解情况,实时控制用药剂量。对照组采用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给予rt-PA0.9 mg/kg(用药剂量<90 mg),在1 min内静脉推注10%,经250 mL生理盐水溶解后持续推注60 min。2组患者术后24 h开始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改善局部微循环,神经保护剂,检测血压,维持脑灌注压,定期检查凝血水平,以便调整治疗方式。

1.3 观察指标 血管再通情况、NIHSS评分、并发症及病死率。

1.4 疗效评判标准[3]未通:血栓无变化或血栓移位,病变部位无血液再灌注;部分再通:血栓部分溶解、血管部分再通,病变部位血液再灌注小于缺血区的50%;完全再通:闭塞的血管接近或完全再通,血栓基本溶解,缺血区恢复灌注。

NIHSS评分:完全无症状(0分)、有症状未见明显残障(1分)、轻度残障(2分)、中度残障(3分)、重度残障(4分)、严重残障(5分)。

2 结果

2.1 观察组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 观察组术前造影血管未见显著异常3例,余44例共检出血管闭塞48个,术后血管再通(部分再通加完全再通)33个,血管再通率68.75%(33/48)。见表1。

表1 观察组治疗后病变部位血管再通情况

2.2 对照组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 对照组术前造影血管未见明显异常3例,余37例患者检出血管闭塞,术后血管再通(部分再通加完全再通)15个,血管再通率40.54%(15/37)。见表2。

表2 对照组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 [n(%)]

2.3 2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观察组血管再通33个闭塞部位,未通15个,血管再通率68.75%,对照组血管再通15个闭塞部位,未通22个,血管再通率40.54%,2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4 1,P=0.009 3)。

2.4 2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 术前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术后1周2组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分)

2.5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早期出现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3例,其中1例术后1周死亡,2例经治疗预后尚可;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率6.38%,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死亡5例,病死率10.64%。对照组术后早期出现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3例,其中1例术后5 d死亡,经治疗后1例预后尚可,1例预后较差;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率7.50%,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死亡5例,病死率13.51%。2组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ACI)是严重侵害人类生命安全的危重疾病之一,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局部血液供应障碍,致使脑组织缺血、氧性坏死,从而发生病变部位对应的神经功能障碍[4-5]。临床表现为:偏瘫、大小便失禁、步态不稳等。ACI病理机制复杂,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及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病患生命安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治疗方案的选择应依据发病时间、脑梗死类型、头部CTA结果、病情严重程度及血压等相关信息。在治疗的基础上分析影响ACI患者的预后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预后效果,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并改善患者预后[6]。

在急性脑梗死早期,病变部位脑组织快速出现不可逆的缺血性坏死,但如及时恢复血液对病变脑组织的灌注,改善脑组织代谢,仍可挽救仅有功能改变的脑组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后可快速打开患者闭塞的血管,迅速恢复病变缺血脑组织的血液灌注,进而恢复患者对应的神经功能,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的机体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率及预后均较好,患者血管再通率68.75%,而单纯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仅40.54%,术后24 h、术后1周2组NIHSS评分差异显著,这进一步证明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同时,动静脉联合溶栓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单纯静脉溶栓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ACI是有效、安全的。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且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无明显增加。

[1] 戚纪胜,符玲萍.rt-PA动脉溶栓结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3):3 642-3 644.

[2] 梁辉,于群涛.急性脑梗死动脉血管内再通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7):673-675.

[3] 田洪,郝磊,宋川,等.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相关因素探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10):839-842.

[4] 黄敏,李晓波,陈兰兰,等.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4):398-400.

[5] 范百亚,康静,贺亚龙,等.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与静脉溶栓的回顾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32(11):1 027-1 028.

[6] 陈小强.脑血栓形成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9):46;48.

(收稿2016-06-14)

R743.33

B

1673-5110(2017)02-0071-03

猜你喜欢
通率动静脉脑组织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溶栓时间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手术疗效及不良事件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治疗
针刺“百会”透“曲鬓”对JNK通路抑制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p38MAPK的影响
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52例临床疗效分析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缺血脑组织p38蛋白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