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琼
百年来,中国孩子读什么书
◎令琼
【建国前】启蒙阶段:为了孩子写作
五四是一个发现“人”的时代,过去被看成“不完全的小人”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却被理解为“完全的个人”而逐渐被拉进现代人关注的视野之中,并成为民族新生的隐喻。受美国学者杜威“以儿童为本位”的观点影响,鲁迅、周作人、郑振铎、叶圣陶等相继加入到儿童文学的写作中。所以,茅盾后来回忆说:“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
叶圣陶是较早为孩子们创作的一位著名作家。1936年为止,他共创作了四十多篇童话。《稻草人》创作、发表于1922年,是叶圣陶的童话代表作,作品叙述了一个令人心酸和愤慨的故事,展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凄凉命运,实际上是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稻草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现代童话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一个崭新起点。
另一位著名作家冰心《寄小读者》也开始发表,从1923年7月25日至1926年8月31日,冰心共写了29篇通讯。这些优美的书信体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女作家以十分细腻的笔触,在这些作品里深情抒写了她离开故土、在域外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整个作品,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爱与美的诗篇。它不仅为小朋友们所喜爱,也在成人读者中广为流传。
◀冰心代表作:《寄小读者》
【5050~7070年代】教育至上:思想大于形式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许多早在建国前就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继续热情地为孩子们创作;一批新的儿童文学作者脱颖而出;不少主要从事成人文学创作的作家、诗人、翻译家,也满怀热情地为孩子们创作、翻译儿童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张天翼的小说《罗文应的故事》和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冰心的小说《小橘灯》,杲向真的小说《小胖和小松》,徐光耀的小说《小兵张嘎》,严文井的童话《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贺宜的童话《小公鸡历险记》,陈伯吹的童话《一只想飞的猫》,金近的童话《狐狸打猎人的故事》,洪汛涛的童话《神笔马良》,孙幼军的童话《小布头奇遇记》,葛翠琳的童话《野葡萄》,阮章竞的童话《金色的海螺》,柯岩的儿童诗《小兵的故事》等。
这些,都直接造成那个时期儿童文学的一时之盛,即新中国儿童文学所谓的“第一个发展黄金期”。现在看来,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由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文以载道”观念,加上受当时苏联儿童文学的影响,人们比较偏重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这种对文学功能认识上的不全面性,导致那个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明显弊端,这就是“思想大于形象”。
◀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新世纪,郭敬明、韩寒成为青少年偶像
【新时期】少年小说的兴衰和低龄化写作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儿童文学创作、理论界掀起了一次绵延数年的创新、探索、争鸣热潮,包括少儿出版在内的多方合力,成就了建国后儿童文学的第二个“黄金期”。这一时期令人瞩目并且最终留下来的主要是少年小说,比如程玮的《少女的红发卡》、张之路的《第三军团》、陈丹燕的《女中学生之死》等。
1997年,还在读中学的郁秀出版了《花季雨季》,受到大批少男少女的欢迎,开启了“低龄化写作”的先河。此后,“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推出了郭敬明、韩寒、张悦然等一大批青春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中充斥着对物质的迷恋,以及对成人世界的反抗,这点在韩寒长篇小说《三重门》、郭敬明《幻城》中表现最为明显。
纵观这一代作家,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成名较早,作品符合同龄人心理,迅速地占领了市场,影响持续至今。不过,他们的问题也很突出,过于迎合市场趣味……他们的作品真的是青少年阅读的最佳选择吗?这是很多人的疑惑。
【新概念】YAYA阅读
最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引进了一套针对13岁至17岁青少年的经典读物——“零时差·YA”书系,并约请有关专家、作家、评论家、教育工作者聚集一堂,以“YA文学和青少年图书出版展望”为主题,深入探讨青少年阅读的变化以及如何引导青少年阅读等问题。
◀『零时差·YA』书系之《托德日记》
就算是对于很多业内专家而言,“YA”也是一个很新鲜的概念。其实,在西方,“YA”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YA是英文YoungAdult(年轻的成年人)的缩写。它最初诞生于180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把这个年龄段定义在12岁至18岁。友谊、恋爱、欺凌、滥用药物、自杀、身份认同等这个年龄段青少年特有的问题,同时也成为以青春期读者为对象的儿童文学题材,大多带着一种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现代意义上的YA文学诞生于1920年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为读者熟知的《哈利·波特》、《指环王》、《地海传奇》等也都属于 YA文学。
【定义】“YAYA”的特点和意义
那么,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和青春文学有什么区别呢?“不能把这个阶段简单地看作是儿童文学和一般文学之间的过渡。”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副总编辑魏钢强称,我们所说的“YA文学”其阅读难度明显超过一般的大众文学,它的题材和表现有自身的特点,但又是未成年人文学的一部分。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将“YA”称之为“小大人”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突出的特点是精力旺盛,他们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而文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温柔、有益的途径。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表示,13到17岁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疾风暴雨的年龄段”,这阶段最有价值的是自我意识的建构,靠年轻人自己在生活中去追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把它建构出来。“所以把握这样一个年龄段的儿童——我们说的广义的儿童——他的心灵的成长是非常有难度的一件事。”他说,如何真正洞悉青少年的心灵世界,而不是肤浅地停留于表面,对于中国的作家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对于新引进的YA阅读,评论家陈晓明以“意义很大、难度很大、工作量极大”三句话来概括。他说,“这个计划在今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非常迫切的。”
如今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风生水起,但大多止步于小学阶段。阅读没有输在起跑线,会不会输在转折点呢?经典阅读怎么强调都没有错,但动辄四大名著也未必合适。专家认为,传统的“名著名篇”并不能满足当下青少年的阅读需求,YA文学的前瞻性、探索性和时尚性等是其他阅读难以替代的,至少能让青少年多一些别样的阅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