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食俗

2017-02-22 18:28常建华
月读 2017年2期
关键词:正月十五圆子团子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分别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所以,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的饮食很有特点。《续齐谐记》所讲吴县张成的故事里,张成在白米粥上放油脂,制成“膏粥”,用以祈蚕。所谓祈蚕,是指旧时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祭蚕神,祀门户,迎阳气。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说,北方迎阳气活动中,在豆粥里插箸而祭;而祈蚕之俗则是作粥,并在上面覆肉,沿袭了南朝正月十五日食粥传统。

唐宋时代兴起的吃面茧及茧卜习俗,源于祈蚕古俗。《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朝都城长安贵家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职务的高下;《岁时杂记》更详细地反映了北宋首都汴京上元吃面茧的风俗。面茧是肉馅或素馅的馒头,馅中放入写着官品的纸签或木片,以占将来官位高低,或选取古今名人警句中可以占前途的吉祥词句。南宋江西吉水杨万里用《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茧卜,因戏作长句》题诗,其中说:“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心知茧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癫。”(《诚斋集》卷五)

唐宋还有另外的上元食俗。《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位唐代尚食局造?(duī)子手,从其技法中可知,?子用软面包枣馅油炸而成。吃起来“其味脆美”,类似于今天的炸元宵。《岁时杂记》记载北宋汴京上元节的两种食物,一种是“焦?”,最为流行,其大者称为“柏头焦?”。当时卖?必鸣鼓,谓之“?鼓”。另一种是“圆子”,即煮糯米丸,以糖为臛(huò),谓之圆子。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也记载了这两种食物:“宝糖珍粔籹(jù nǚ)”,“捻粉团栾意(团子)”。可见团子是实心米圆,即北宋时的圆子,团与圆意同,实为同一食品。宝糖?与北宋的焦?为一类,均是?,就是唐代的油炸?。所以“脆美”是其特征,而“焦?”之焦,是说它的皮因油炸而焦脆。?应当有馅。从食品原料来看,圆子、团子用糯米制成,主要流行于南方,而?南北方都流行,可能北方用小麦粉制成,南方则是以米面为之。

明清时,前代流传下来的上元食品均有程度不同的存在。安徽、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还保留了上元吃面茧的食俗,而最流行的,则是元宵类食品,仍分为两类。如正德《松江府志》记载上元夜“以油?、珍珠圆子”为节食。其制法:“簸米粉为丸,曰‘圆子。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清嘉錄》卷一)圆子类在江浙一带流行,又称为灯圆、灯团、团圆;?因方言的原因,又称“堆”。嘉靖《太仓州志》说:“家和米粉为丸,又煎粉饼曰油堆,或相馈遗为节食。”广东省“煎堆”,“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屈大均《广东新语》)。明代还出现了汤圆、元宵的名称。明末《明宫史》记北京上元节“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汤圆此名至今盛行南方。而元宵之称不仅流行北方,还广及南方。早在正德《琼台志》中就记载:“元夕于二、三日间以糯粉搓丸,小者煮浸糖水,大者裹以蔗糖,名元宵丸。”元宵丸,是因上元夜之名元宵而称食品的,食品的形状仿月为圆形,寓意家人团圆。元宵除自己食用外,也是祀神享先节物,人们还往往互相

馈赠。

如今,热腾腾的元宵,香甜甜的汤圆,已不仅仅是元宵节的节令食物,也是人们日常喜爱的食品;而这小小一颗圆球儿上寄托的团圆心愿,千百年来,一直

未变。

(据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中华书局。有删改)

猜你喜欢
正月十五圆子团子
南瓜团子
找不同
小圆子姐姐和小火箭
小圆子姐姐的好玩事件
小圆子姐姐的好玩事件
学习潜力揭秘
做团子
藏在地下的快乐
party也疯狂
失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