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双贯穿、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7-02-21 16:03张良智
职业·下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模具专业

张良智

摘要:本文分享了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成果。该项目以深度校企合作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以“三位一体”职业素养培养为基础重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实施“案例贯通”式课程改革,创新“7S”实训教学管理模式,建设“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创新了“双贯穿、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双贯穿、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值得借鉴的案例。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模具专业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1955年建校,是山东省乃至全国较早的公立职业院校之一。2013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山东省级特色专业,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为解决校企合作不全面、工学结合不深入、毕业生职业素养与岗位需求有较大差距的问题,提出了“双贯穿、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成果。

一、研究背景

1.行业需求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由于使用模具批量生产的制件具有高生产效率、高一致性、低耗能耗材的特点,以及有较高的精度和复杂程度,越来越得到国民经济各工业生产部门的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的各个领域。我国模具工业发展迅速,现有模具制造企业约30000家,并且以每年10%-15%的速度快速增长,模具生产年产值已达1500亿元。随着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在模具设计、生产制造、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毕业生成为模具企业急需的优质人才。

2.存在的问题

调研表明,在模具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校企合作力度不大。目前校企合作多停留在企业参观、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讲座、校外顶岗实习等层面,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生产性实训等方面的合作有所欠缺,校企合作没有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较低。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忽略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踏入社会后表现出适应能力差、职业素养低等特点。

(3)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需进一步优化。传统的制造类专业课程设置,以设计、制造原理知识与操作技能为主体,学科性强,与目前模具设计、模具制造等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不完全吻合。

(4)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关联性差,缺乏载体一致性。专业核心课程中普遍采用项目化案例教学模式,但不同课程案例中的载体各有不同,缺乏贯穿各门核心课程的统一案例。

(5)实习教学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实习教学还处于粗放型管理阶段,虽出台各种教学管理规定,但落实情况较差,缺乏标准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思路与模式内涵

1.研究思路

以政府指导、行业主导、企业参与、学院主体四方互动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合作双平台为基础,以推进深度校企合作、强化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为主线,从课程体系重构、核心课程改革、实训管理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搭建等方面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模式内涵

“双贯穿”是指将“校企合作”和“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作为两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四对接”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对接。

三、“双贯穿、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三位一体”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关要求,把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基本原则,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笔者学校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一条主线,通过构建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活动、专业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結合模具行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符合职业能力需求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职业素养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素质教育平台中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质拓展模块、人文素养拓展模块实施。其中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课程被列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上和专业课程统一排课、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编写了符合专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校本教材。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展开,主要包括知名企业参观活动、劳模进课堂活动等,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提高专业认知,培养职业精神,掌握学习方法。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是通过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实施的,重点加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

2.“案例贯通”式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在“双平台”的指导下,结合模具行业生产流程化的特点,将工业产品生产流程中的环节与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相对应,实现生产流程与课程体系的对接。选取流程中注塑产品分析、产品数字化建模、模具数字化设计、模具加工工艺编制、模具加工制造等重点环节,对重点环节对应的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CAD/CAM(UG)、模具数字化设计、模具制造工艺、模具数控加工技术5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开发。

核心课程的开发选取了企业中的真实典型工作载体作为案例,将统一载体贯通于各门核心课程中,进行基于生产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案例贯通”式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模型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制品的生产流程(对应的核心课程组)、流程中每个环节(单门课程)的工作过程以及载体(三个及以上)。制品的生产流程是由各个重点生产环节组成的,每个生产环节对应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每个环节的工作过程又是由若干任务组成的。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的是典型案例(载体),载体的数量要三个及以上,并且难度或复杂程度逐步增强。

3.建设“虚、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教学信息化步伐

为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采用“互联网+”及“虚拟现实+”等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手段,开发了新一代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与山东精创模具有限公司等4家模具企业、浙大旭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教学资源,与实际生产高度对接,形成了院校、生产企业、资源制作公司“三位一体”的协调开发模式。

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基于模具生产过程,构建新一代虚拟仿真软件,配套理论课程资源库,并配合专业实训室,形成了“虚、理、实”一体化第四代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虚拟实训采用虚拟仿真软件,在虚拟样机上模拟完成虚拟实训,并对操作过程进行自动化监控和评价,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实物实训。理论教学采用微课、课程资源包等完成理论知识点的教学。实物实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在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在实训过程中,可使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同步演示指导。

4.实习教学实施“7S”管理对接企业制度

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在“5S”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增添了“安全”和“节约”两项内容,建成了一套以《实习教学7S管理实施细则》为核心的规章制度。通过“7S”管理的周考核机制,严格规范了师生行为,实现了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规章制度的无缝对接,营造了良好的职场氛围。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经三年建设,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专业的社会影响等均有了显著提升,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高,就业率逐年增长。通过三年的建设工作,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师资水平和实践教学条件获得大幅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二是企业认可度高,社会评价好。组织对毕业生进行回访,覆盖10%的毕业生。通过回访与企业建立起了良好联系,及时了解企业对模具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所到企业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过硬,创新意识较强”。

三是职业素养显著提高,毕业生评价好。较高的职业素养使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企业工作岗位,获得企业认可。學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实践技能训练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情况很接近,毕业后的工作得心应手,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得到充分发挥。

五、小结

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使职业素养与技术技能积累并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三年的建设中,将深度校企合作和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培养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两个重要抓手,创新了“双贯穿、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是“高素质”的具体体现,融入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和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提高摆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全人教育”理念,通过提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地位,改变了传统的单纯重视学习成绩的培养模式,强调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模具专业
高职模具专业技能竞赛实践及反思
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策略探讨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模具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江苏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标准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