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确保全省人民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落实省党代会部署,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对宿迁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确保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66万宿迁农村低收入人口和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是宿迁市委市政府的重大责任。作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我们要认真落实省党代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围绕对象、对策、对子和对标精准,不断创新目标、政策、工作和考核机制,努力探索缓解相对贫困的新路子。
围绕对象精准,创新目标机制。省党代会要求千方百计加快富民步伐,我市咬定“缓解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五年任务四年完成的总体目标,确保到2019年底实现“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全部脱贫,为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努力。我市已全面消除4000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面对新一轮省定6000元脱贫标准,针对缺技能、缺项目、缺劳力等原因造成的欠收入户,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等特殊情况造成的高支出户,以及虽然收入达标,但基础不牢、增收困难、极易返贫的边缘户等三类群体,实行分类指导、一户一策。努力探索建立重点片区、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的稳定收入机制和持久保障机制,强化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保障支持与自力更生的有机结合,努力推动“现代农业、镇村建设、村级经济、重点片区、基础保障、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变化。咬定年度目标,保证同步增收。前兩轮扶贫工程都在实施结束后进行考核验收,出现了时间上“前松后紧”、要求上“上严下宽”、工作上“抓多丢少”等问题。通过施行“双线管理”机制来提高扶贫质量,在对基层和部门的考核中,既考核年度达标线又考核面上保底线。对低收入人口来说,达标线要求每年不低于25%的人口收入超过6000元,保底线要求其余未脱贫人口年收入递增不少于500元,对经济薄弱村也提出相应要求,避免出现“只抓当年计划户、忽视后期脱贫户”的不均衡现象。
围绕对策精准,创新政策机制。我市因病、因残、因学致贫农户分别占到了低收入农户总数的45%、17%和7%,支出型贫困成为相对贫困群体中的“硬骨头”。建立大病补充保险制度。虽然目前新农合和大病保险等医疗保障体系较为完备,但低收入农户如遇大病重病,合规医疗个人支出部分平均仍高达1.5万元,成为压垮许多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以参加基本医保的全体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为对象,对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补偿后的剩余合规费用进行再次补偿;以政府主导、商业运作的模式运行,资金由市、县(区)分级统筹,不设补偿起付线和最高限额,补偿报销比例高达85%,全市因病致贫家庭每年可减少支出3500万元以上。建立全程扶贫助学制度。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我市对国家和省助学政策进行了有效拓展和补充,将低收入农户子女从学前教育直至高等教育全部纳入助学资助,根据不同学段按照不同标准每年给予正常性资助,对当年考取普通高等院校的额外给予一次性资助,全市低收入家庭每年可减少教育支出2亿元以上。2016年8月,我市在微信腾讯公益平台上发起了“‘群众扶贫助学活动”,共募集善款1600余万元,按照本科5000元/人、专科3000元/人的标准资助了当年所有低收入家庭的大一新生。建立残疾人照护体系。我市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中有3.2万持证残疾人,是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特困群体。为有效减轻贫困残疾人照护负担,解放其家庭劳动力,我们依托乡镇(街道)建设“残疾人之家”,在有条件的村、社区或家庭设立服务点,财政给予5—10万元补助。对重度残疾人提供家庭照护、托养服务,对轻度残疾人以机构日间照料为主,每人每月补贴120—1200元,并配套建设辅助性就业基地,引进简单易做的劳动项目帮助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同时,我们还针对因灾和意外伤害等特殊群体,研究制定临时救助机制;推出低收入人口“扶贫100”商业保险,积极探索“扶贫+保险”制度;建立规范化扶贫志愿者队伍,打造爱心公益品牌,努力健全制度体系和组织网络。
围绕对子精准,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工作网络,明确“全员参与、全程帮扶、全责落实”的工作要求和“送岗位、送项目、送医疗”的工作方法。选优配强“扶贫专干”。每个乡镇选优配强一名“扶贫专干”并严格抓好日常管理和考核,对考核优秀且符合干部选拔任用规定的,优先明确职级或补充进乡镇领导班子,对考核不合格者予以召回。现已有12人得到提拔使用,2人召回问责。精准结对“挂村包户”。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挂村包户”脱贫责任制,明确了全员参与、全程帮扶、全责落实的工作要求。以单位为责任主体,做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部参加、财政供养人员全部参与,市、县(区)、乡镇全面覆盖;各单位“挂村包户”一定五年,做到新“八有”不达标,工作不脱钩,农户不脱贫,帮扶不松手,先期脱贫的坚持继续“扶上马、送一程”;由“挂村包户”责任单位全面负责落实挂钩村的各项脱贫任务,确保在逐年达标的基础上如期完成。建立“挂村包户统一活动日”制度,要求帮扶责任人在每双月的第一个周末必须上门走访。先后组织了“挂村包户活动周”“服务三夏、扶贫助困”等系列活动,2016年全年实施帮扶项目1821个,帮助就业2.2万人。积极组织“三送”工作。据统计,我市低收入农户中15%有劳力,可通过就业实现脱贫;17%有创业愿望,但缺少项目载体;41%需要医疗救助。我们提出了“三送”工作法:送就业岗位,面向低收入农户组织专项招工活动,由结对帮扶人上门统计需求,结对帮扶单位统一组织参加;送致富项目,帮助其发展高效种养等增收项目或开办小网店、小超市等创业项目;送医疗服务,统筹各类优质医疗资源下乡,就近集中或深入低收入农户家中开展免费医疗服务。2016年“全国扶贫日”期间,组织全市269家企业提供1.1万个就业岗位,成功签约6318人;组织4家三级医院、16家二级医院、138家乡镇医院开展医疗扶贫,累计义诊2.3万人次,免费体检1万人次,减免费用2800万元。
围绕对标精准,创新考核机制。我们严格对照目标任务,创新建立一系列考核制度。实施目标考核。在市级机关绩效和县(区)目标综合考评中,扶贫工作所占权重最大;强化日常监督,采取不定时间、不定路线、不定对象的方式,随机上门或电话抽查,对未完成减贫任务的坚决约谈并问责。健全四项制度。在全市建立“周访、月查、季报、年考”四项制度:在市广电总台开辟专栏,每周播出一档《连线“挂村包户”》暗访报道;每月组织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扶贫部门和统计部门进行暗访,形成一期督查通报,并在市级媒体上公开刊登;每季度市县两级分别召开一次机关企事业单位“挂村包户”汇报会,现场随机抽取单位进行汇报;年终由各单位及全体干部职工开展“述扶”工作。2016年全年公开曝光扶贫工作落后单位35家、个人96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强化“述扶”考核。创新建立年终“述扶”制度,即在年终述职述廉的基础上增加“述扶”的内容。市、县(区)及各单位专题召开“述扶”会议,邀请扶贫对象和媒体参加,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进行现场述职并接受扶贫对象监督和测评。将扶贫工作实绩纳入拟提拔干部考察内容,并在任前对扶贫实绩进行公示,扶贫工作不到位的实行“一票否决”,极大地提高了扶贫工作的“含金量”。□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
责任编辑:霍宏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