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老街巷里匠心传承

2017-02-21 02:27扬州市育才小学赵诗璐
辅导员 2017年1期
关键词:老太爷蒸笼匠人

扬州市育才小学 赵诗璐

感悟,老街巷里匠心传承

扬州市育才小学 赵诗璐

扬州,是有着2500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名城。它以自己独特的风韵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海内外宾朋,展现出舟车辐辏、市廛繁华的历史长卷。

据记载,“匠心”一词最早见于唐《孟浩然集序》。“匠心”亦泛指“工匠精神”,即制造者对品质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以求,对作品的无限热爱。它体现了一个特定领域的行业气质,体现了制造者的一份专注与踏实,一种坚定与信心。扬州的东关街、得胜桥都是扬州城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老街,也是扬州手工业的展示台,前店后坊的连家铺遍及全街。令人欣慰的是,扬州老街巷里的能工巧匠们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敬畏,将祖先数千年前创造的老手艺坚守至今。

扬州市育才小学就在这些老街的旁边。队员们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能看到街道两旁能工巧匠们的劳动场景。面对着晶莹透亮的糖画、惟妙惟肖的面人、叮叮咚咚的铁匠铺,队员们的眼睛都亮了,他们迫切地想跟这些能工巧匠们学上一招。就这样,围绕《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年级“劳动实践”的活动主题,学校三(2)中队率先开展了《感悟,老街巷里匠心传承》劳动实践活动,由中队辅导员带领队员们走进扬州城的历史老街,体验这些暖心的老手艺。

第一步:定目标,和老街匠人预联络

为了让队员们通过观察工匠们劳动的场景,感悟劳动所带来的变化以及工匠们对手艺的坚守、文化的传承,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传承优秀传统技艺的责任感,争获成长章,在活动准备阶段,辅导员鼓励队员们去东关街等老街巷与手工艺人取得联系,确定体验的时间、地点。各小队还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途径初步了解实践的项目。最终,队员们敲定了三个体验项目:捏面人、磨刀剪、做蒸笼。

第二步:初感受,看老街匠人秀才艺

第一小队来到了孟晓红阿姨的面人摊。队员们了解到孟阿姨原来是一名翻译,但是为了使老手艺不失传,她毅然决然地接过了父亲的面人摊。孟阿姨是个快手,一天能捏20多个面人,人物写真也只需20分钟就能完成,效率可不是一般地高。

第二小队要拜的师傅是70岁的老铁匠陆文彩爷爷。陆爷爷用了30年的光阴去打铁,55年的岁月磨刀剪。30年前,得胜桥的巷子里那抑扬顿挫的“磨剪子咧戗菜刀”就是陆爷爷的声音。到现在为止,他还在“照顾”扬州城的2万多把刀剪。看着菜刀在他手里如此听话,不一会儿就锃亮发光,小队员们的眼睛都瞪圆了。

第三小队拜访的是扬州篾匠的第一把交椅——邵德广老太爷。邵老太爷已经85岁高龄,却还在坚守岗位。邵家祖上4代都是篾匠,扬州城里四大茶社的蒸笼90%都是邵老太爷亲手做出来的。

第三步:勇实践,跟老街匠人学本领

队员们跟孟晓红阿姨学做面人

队员们和邵老太爷学做蒸笼

队员们和陆文彩爷爷学磨刀

观看了能工巧匠们的技艺展示,队员们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师傅学本领。第一小队的队员们兴奋地跟孟阿姨学习捏“愤怒的小鸟”。孟阿姨仔细地讲解要点,耐心地指导他们。队员们则按照孟阿姨教的手法,左捏捏,右搓搓,一只只惟妙惟肖的小鸟没用多长时间就捏成了。队员们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第二小队的队员们体验磨刀时,不约而同地对20分钟的磨刀不屑一顾。可真正操作起来,不一会儿很多队员就腰酸背疼了,5分钟不到就有人想当“逃兵”了。

篾匠做蒸笼有6道程序,邵老太爷从劈篾条到做蒸笼垫,一道不漏地给第三小队的队员们进行了讲解。等到队员们拿着篾条准备开工时,慈祥的邵老太爷却怎么也不肯让队员们动手尝试。他反复说:“苦啊,手一碰就破,小孩子手嫩,舍不得!你们看看就行了!”果然,一个小队员试着劈了一根篾条,手就被锋利的篾条拉开了一条口子。这个小插曲让所有队员感受到了篾匠工作的艰辛,于是,有的队员帮着搬蒸笼,有的帮着绑蒸笼垫,还有的用砂纸打磨篾条,每个人都用行动表达了对邵老太爷的尊敬。

第四步:表情感,向老街匠人掏心窝

面对坚守家乡传统文化的老匠人,队员们有许多心里话要向他们倾诉。

队员徐菲阳问孟阿姨:“听说您每天早上9点出摊,晚上9点收摊,风雨无阻,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队员朱一凡看着满头大汗的陆爷爷在狭小的空间里左右忙活,想想刚才自己磨刀5分钟就腰酸背痛的感觉,满心佩服地说:“爷爷,您真是扬州三把刀的幕后超级英雄!”队员文雯摸着邵老太爷满是伤痕的手,心疼地说:“爷爷,您怕我们伤了手,不让我们干活,您自己怎么不怕伤手呢?”邵老太爷微笑着说:“孩子们,扬州富春、冶春茶社的蒸笼都是我这个老头子做的。我不做,你们可没有美味的包子吃咯!”一个队员默默地看着老太爷干活,等老人家忙活完,立即打来一盆水给老人家洗手,然后给他擦上了护手霜!

在活动中,队员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老街匠人工作的艰辛,更感受到了他们对职业的坚守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五步:组社团,和老街匠人情更浓

寻访活动结束之后,队员们喜欢上了这些老手艺。他们还给辅导员递了一张任务单,老街巷里的行当多呢,他们要一个个体验!白铁匠、焗碗匠、箍桶匠,许多连辅导员都没有看过的老手艺,队员们却一一打听到了。他们还自主组建了红领巾小社团,聘请工匠们做志愿辅导员。孟阿姨来了,邵家第六代传人——邵老太爷的儿子来了,做糖画的秦爷爷来了,擅长剪纸的唐奶奶来了。从一个中队到八个中队,学校红领巾小社团搞得有声有色。志愿辅导员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指导队员们做糖画、学剪纸、做通草花。老街匠人们真心希望将老手艺传承下去。

第六步:多反思,悟老街匠人心坚守

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劳动中喊苦叫累的声音没有了,倒垃圾这类脏活儿从没有人愿意干到大家抢着干!参与活动的家长也说,人一辈子总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保留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东西。“专注做事,至少能对得起光阴,对得起岁月!”这不正是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吗?

“老手艺”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呈现,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情感,甚至宗族间深厚而绵长的传承。随着近百年来人类文明的极大发展,随着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一些老手艺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淡忘,而老街匠人们对于匠心的传承令所有人敬佩。他们是老街巷里的小手艺人,却又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

活动总结:

这项得到队员乃至家长一致好评的活动给了我们三点启示:首先,优化组建小队不可缺。在这项活动中,辅导员临时根据队员的兴趣爱好,将队员优化组成三个小队,这契合队员的实际需求,让队员们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学到了自己想学的本领。

其次,巧用社会资源不能少。走进老街巷,直接和老工匠们面对面沟通、学习的经历,令队员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最后,聚焦普通劳动者受感染。老街匠人们吃苦耐劳,每天准时出现在街头巷尾,凭手艺为街坊四邻服务。孩子们在了解他们精湛的手艺、向他们学本领的同时,也找到了他们身上闪耀的劳动的光辉! (栏目特邀编辑 柯 英 韩东芳)

猜你喜欢
老太爷蒸笼匠人
《子夜·第一章》:吴老太爷之我见
半自动升降蒸笼
半自动升降蒸笼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三老太爷
左耳
三老太爷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