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同伴依恋与生活满意度:班级自尊的中介作用

2017-02-20 08:48邓林园马博辉方晓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初中生

邓林园 马博辉 方晓义

摘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了898名初中生完成《班级自尊量表》、《同伴依恋量表》和《总体生活满意度问卷》,以考察在学校环境中,同伴依恋、班级自尊与初中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等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1)初中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随年级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男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女生;(2)初中生,同伴依恋和班级自尊均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u型趋势,初二年级水平最低;(3)初中生同伴依恋。班级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同伴依恋中的同伴信任和班级自尊中的成员自尊可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4)同伴依恋既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又可以通过班级自尊的中介作用来间接影响其生活满意度,其中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6,11%。研究得出,班级自尊在同伴依恋埘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初中生 同伴依恋 班级自尊 生活满意度

1.问题提出

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人在自我标准的基础上,对自己总体生活状况的认知评估(Huebner,2004;王伟,杨俊生,辛志勇,2010)。随着“积极心理学”概念(Seligmall&CsikszentmihaJvi,2000)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开始探讨主观幸福感等积极心理,而生活满意度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COWelq,1994),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专门针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不仅能够正向预测其学业成就(丁新华,王极盛,2004),还能负向预测其抑郁、自杀、暴力行为等情绪或行为问题(Antaramian。Huebner,Hills。&Valois,2010:Huebner,2004;王伟,杨俊生,辛志勇,2010)。因此,增进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不仅能有效促进其学业发展,还能预防相关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Zullig,Valois.Huebner,&Drane.2005)。不过要达到这些目标的前提是要找到影响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已有相关研究主要从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

在环境因素方面,人际关系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Kwan,Bond,&Singeis.1997)。而对于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其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伴逐渐取代父母成为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Fuligni,Eccles,Barber,&Clements,2001:金晶。2012)。大量研究表明,同伴关系较好的青少年在各方面都显示出更高的满意度(Man,1991;夏俊丽,2007;李华英,2011;沈莉,向燕辉,沃建中,2010)。具体而言,同伴依恋越积极的青少年(陈咏媛,2006:邓林园。马博辉,武永新,2015;栗晓东。2011;孙翠香,2004),同伴接纳度更高的青少年,其生活满意度也会更高(陈咏媛,2006;孙翠香,2004);而同伴拒绝和青少年的抑郁情绪、较少的亲社会行为有关(邬钟灵,纪林芹,张文新,2012),并且青春期的同伴拒绝对成年之后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都具有负向预测作用(Madigan,Moran,Schuengel,Pederson,&Otten,2007)。

在个体因素方面,以成人为被试的研究表明自尊是生活满意度最可靠的预测指标之一(Diener,1984,Furnham,2000),并且在所有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变量中,自尊的相关性最高(Gilman&Huebnex,2003)。但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自尊研究只涉及自尊结构中个人取向的部分,即个体自尊,而社会认同理论(Crocker&Major,1989)提出自尊结构还应包括社会取向的自尊,即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评价,即集体自尊。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研究表明,华人的自尊结构中有四种主要的自尊:个人取向自尊、关系取向自尊、家族(团体)取向自尊和他人取向自尊,而后三者则均为社会取向自尊(翁嘉英,杨国枢,许燕,2009)。因此在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之下,相对于个体自尊而言,集体自尊可能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王磊,2008)。国外研究表明集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这种相关对亚洲大学生更强(Crocker&Major,1989)。国内一些研究也证实集体自尊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但是研究对象主要为运动员和大学生群体(贾绪计,2007;张力为,梁展鹏,2002;張林。徐强,2007)。有关青少年集体自尊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认同方面(王鑫强,张大均,2012;邹琼,2005)。

综合上述,已有研究对同伴关系、自尊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继续深入探究:第一,以往国内的生活满意度研究中较少涉及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初中生(张向民。张静,2011),但初中生的人际关系正处于由家庭向同伴转移的特殊时期,其生活满意度现状如何,是值得关注的话题;第二,以往的自尊研究更多关注个体自尊,而集体自尊的影响并未得到充分研究,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班集体是他们最重要的群体身份代表(许雅南。2014),那么班级自尊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有何影响,值得探讨;第三,以往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更多是单独在探讨环境因素或个体因素的作用,但这两种因素如何共同对个体尤其是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根据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依恋会通过影响个体的自尊进而对个体的其他心理和行为表现产生影响(Bowlbv,1982),而根据个人环境交互作用理论(Magnusson&Stattin,1998),远端的环境因素(如依恋)会通过近端的个人因素(如自尊)对个体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基于以上两种理论,本研究拟通过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同伴依恋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班级自尊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和特点;(2)同伴依恋和班级自尊对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3)班级自尊在同伴依恋与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假设模型如图1。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从山东省菏泽市选取2所初中,再从每所初中的各个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的学生作为被试,共完成问卷898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或不认真的问卷后。有效问卷为857份,有效率为95.4%。其中男生450名,女生406名(性别变量缺失1名);初一291名,初二288名,初三278名。

2.2工具

2.2.1生活满意度量表

选自Huebner(1991)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共7题,如“目前我的生活很不错”。问卷采用5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总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总体生活满意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仅系数为0.86。

2.2.2同伴依恋问卷

选自Armsden和Greenberg(1987)编制的亲子与同伴依恋量表(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进行调查,共25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从“1”(从来不这样)到“5”(总是这样)。该量表由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和同伴疏离三个维度构成,将信任维度和沟通维度的得分相加再减去疏离维度得分,就得到同伴依恋总量表的得分,分数越高代表依恋水平越积极。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2。

2.2.3班级自尊量表

改编自张力为、梁展鹏(2002)修订的《集体自尊量表中文版》,将量表中的“集体”替换为“班级”,共16道题目,采用7点计分,从“1”(完全不同意)到“7”

(完全同意)。量表分为班级成员自尊(个体认为自己在所班级当中是重要的),内部班级自尊(个体认为自己所属班级是有价值且受到尊重的)、外部班级自尊(个体认为在别人眼中自己所属班级是重要的)和认同影响(个体认为班级概念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四个维度。经过对部分题目的反向计分。将各维度题目得分相加得到维度分,再将各维度分相加得到量表总分,维度分和总分越高都代表班级自尊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1,各维度分别为0.64,0.78,0.80和0.60。

2.3统计分析

采用SPSS20.0和AMO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

整体来看。初中生的同伴依恋处于积极安全的水平,班级自尊水平较高,而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详见表1。

采用MANOVA考察初中生的同伴依恋、班级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结果如下:

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生活满意度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F(1,840)=3.65,p<0.01],男生的生活满意度更高:而不同年级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也存在显著差异【F(2,840)=17.01,p<0.011,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下降(M初一-M初二=1.05,p<0.05;M初二-M初三=1.33,p<0.01)。

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同伴依恋总分存在显著差异【F(1,840)=3.24,p<0.01】,女生的同伴依恋水平更高,具体到同伴依恋的不同维度,也是女生的同伴信任【F(1,840)=2.54,p<0.05]和同伴沟通【F(1,840)=3.96,p<0.01】水平更高,但在同伴疏离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F(1,840)=0.38,p=0.15】;而同伴依恋的年级差异只在同伴疏离维度上有所体现【F(2,840)=6.70,p<0.01],并且疏离水平随年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初二-M初三=-1.17,p<0.01;M初二-M初三=0.66,p<0.05;M初二-M初三=-0.51,p=0.12)。

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班级自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1,840)=2.30,p<0.05】,男生的班级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同时在外部班级自尊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1,840)=2.27,p<0.05】,也是男生水平高于女生。在年级差异方面,总体上,班级自尊随着年级的升高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F(2,840)=15.62,p<0.01,M初一-M初二=5.86,p<0.01;M初二-M初三=-2.50,p<0.01;M初二-M初三=3.37,p<0.01];具体到不同维度,只有成员自尊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2,840)=2.00,p=0.14],而内部班级自尊[F(2,840)=16.65,p<0.01]、外部班级自尊[F(2,840)=19.97,p<0.01】和認同影响[F(2,840)=14.45,p<0.01]方面的年级差异均显著,并且均存在随年级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3.2同伴依恋、班级自尊和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3.2.1同伴依恋、班级自尊和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相关

由表2可知,同伴依恋、班级自尊各个维度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均相关显著。其中同伴依恋中的同伴疏离维度与其他变量均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余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由此可见,同伴依恋水平越高(同伴信任和同伴沟通水平得分越高。同伴疏离得分越低),初中生的班级自尊水平和生活满意度越高:初中生的班级自尊水平越高,其生活满意度也越高。

3.2.2同伴依恋、班级自尊对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在控制性别和年级的情况下,以初中生同伴依恋的三个维度和班级自尊的四个维度为预测变量,以生活满意度为结果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其结果表明,可显著预测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变量依序为同伴依恋中的“同伴信任”和班级自尊中的“成员自尊”,两个预测变量共可有效解释“生活满意度”7.0%的变异量,并且回归模型中两个预测变量的B值均为正数,这说明两个方面均为生活满意度有正向预测作用。具体结果如表3。

3.2.3同伴依恋、班级自尊对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同伴依恋、班级自尊影响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机制进行考察,模型如图所示,模型各项拟合指数都良好(x2/df=3.647,RMSEA=0.056,NFI=0.966,CFI=0.975,GFI=0.988)。表明同伴依恋不仅对生活满意度有直接作用。还通过班级自尊的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其中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63.89%,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6.11%。具体结果见图2。

4.讨论

4.1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同伴依恋与班级自尊的现状

总的来说,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呈现中等偏低状态,并且随年级呈下降趋势,尤其初二到初三年级下降更为明显,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郝传慧,雷雳,2007;王钢,张大均,梁丽,2008)。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初中生处于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阶段,面临着生理、心理、人际的剧变带来的挑战需要去适应(郝传慧,雷雳,2007),另一方面可能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在学校环境中面对的学业任务增多,学生压力增大所致(王钢等,2008)。并且女生的生活满意度更低,造成这一现象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相对来说女生对环境更加敏感。因此环境改变对她们的影响也更突出(田丽丽,金盛华,2003);第二,女生进入青春期较男生早,因此更早面对青春期的压力;再加上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倾向于认为女生应该乖巧、懂事、顺从(丁新华,王极盛,2004),初中的女生可能对自己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因此总体满意度会低于男生。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的同伴依恋和班级自尊均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这表明初中生对从同伴和集体当中获取支持的需要程度会随着年龄变化而转变。初中生在刚步人青春期时,生活环境开始从家庭转向学校,青少年在努力发展自主性的同时,希望和同伴进行更多的交流并得到同伴的支持(徐维东,吴明证,邱扶东。2005),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提升,自我认同感的建立更多地基于自我的独立分化(Cmie&Basham,1983),从而造成初二学生同伴之间表现出更明显的疏远,同时伴随对抗、逆反、不良行为的“初二现象”出现(沈永江,张景焕,2011),班级人际关系不良、行为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了学生班级自尊水平。然而到了初三,面临较重的学业任务和即将到来的毕业离别,学生对同伴支持的需求以及对班级的情感和评价又有所回升。

4.2初中生同伴依恋、班级自尊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无论是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还是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的结果都表明,同伴依恋和班级自尊水平与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同伴依恋和班级自尊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可知,同伴依恋对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既存在直接效应也存在间接效应,这一结果一方面支持了依恋理论(Bowlby,1973),证明同伴依恋在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很好地验证了依恋的内部丁作模型(Bowlby,1982),即依恋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是通过内部工作模式起作用的,这种内部工作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个体在早期与重要他人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与自我相关的心理特征。而自尊是内部工作模式中的重要成分。结合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同伴之间的互相信任在同伴依恋的三个维度中又是最重要的,说明同伴信任高的初中生比较容易开放自己,在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也更容易感受到来自同伴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对生活的整体满意感更强。

当然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虽然也关注自尊的中介作用。但基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特色,重点探讨初中生对自己所属重要群体(班级)的自我评价,结果发现班级自尊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并且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成员自尊。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所属班集体中的重要性。这说明受到我们国家集体主义文化的熏陶,初中生的自我评价也离不开自己所属的重要群体,并且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尤其是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会显著影响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这一结果支持了关于自尊文化差异性的相关研究和理论。自尊的群体关联性假设(王磊,2008)认为:个体所属群体所发生的成败事件将会成为个体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这种关联性体现在若干个体所从属的群体之中,如家族、性别、种族、国家等。还有研究(翁嘉英等,2009)指出对中国人来说,在自尊的四个取向(个人取向自尊、关系取向自尊、家族(团体)取向自尊和他人取向自尊)中,社会取向的自尊占据主要内容。可见与集体相关的自尊对于中国人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具体而言,同伴之间的信任水平越高,初中生越能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感,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水平。

此外。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以用个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Magnusson&Stattin,1998)来进行诠释,即远端的环境因素(同伴依恋)会通过近端的个体因素(班级自尊)对初中生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

4.3研究启示及不足

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初中生的總体生活满意度:第一,家长和学校都要密切关注同伴关系,营造轻松安全的同伴交流氛围,鼓励初中生多与同伴沟通,从而提升同学之间的彼此信任和支持;第二,班级层面应重视班级凝聚力的提升,提升初中生的成员自尊,在日常T作中,可以尝试让每个学生在班级内部担任或大或小的职务,令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感;第三,从学校层面,重视班级和学校的团体文化建设,促进初中生对所在集体的认同和归属感,从而提升初中生的总体生活满意度。

总的来说,本研究对初中生同伴依恋、班级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本研究中仅测查了学生的总体生活满意度,而对初中生的学业满意度、学校生活满意度等具体内容缺乏更加细致的考量;其次,研究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样本的代表性尚待提高。

5.结论

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中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随年级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男生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高于女生;(2)初中生的同伴依恋和班级自尊均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初二年级水平最低;(3)初中生同伴依恋、班级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同伴依恋中的同伴信任和班级自尊中的成员自尊可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4)同伴依恋既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又可以通过班级自尊的中介作用来间接影响其生活满意度。

猜你喜欢
生活满意度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代数学习探究
初中生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相关分析
城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大同市第一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郑州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