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亮 张亚瑛
【摘要】在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面临新的问题和形势,政府应改革创新就业机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矛盾,积极处理好“三大关系”,以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政策,顺利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完成。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就业转移 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政策,在推动农民工就业转移上迈出了较大步伐。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就业形势面临着新的变化,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国家要立足基础、把握形势,在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政策、健全就业转移相关机制等方面有所作为。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数量稳中有进,但结构性民工荒仍较为凸显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呈现出一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数量保持稳中有进。这与我国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存在必然联系。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国平均每年约有800万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供给源主要在中西部区域。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输出量较大的省份主要在江西、安徽、河南、四川等地,2015年劳动力输出比例分别达到46.2%、34.4%、30.8%、29.3%。三是农村外出就业人员不断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农村外出就业人员中有一半左右在30岁以下,30%在31岁和45岁之间。同时就业人員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有15%以上为大学或大专学历,30%左右为职业中专或高中学历,劳动力逐步从体力型转变为职业技术型。四是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主阵地。据2014年的相关数据,东部地区约有45%的农村劳动力选择本省就业,其中有21%左右选择在省城就业,24%左右选择在本省其他地区就业。此外,农民工中选择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有12.4%,选择长三角地区的有13.2%,选择珠三角地区的有21.2%。
虽然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技能水平等都有所提升,但是总体上依然不能满足现代化需要,结构性民工荒的特征十分明显。而我国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政策制度不健全,难以全面维护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利益。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劳动就业转移主要面临着以下三大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不够优化。长期以来,国家未能将农村劳动力充分纳入到就业保障体系中,这便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之间的就业待遇落差较大。国家已为城镇居民就业方面建立起系统登记、就业培训、市场服务等相关机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较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保障政策,但是各地在政策落实方面仍然较为欠缺,导致农民工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并没有充分享受这些基本的制度红利,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性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随着我国劳动力不断增加和劳动市场日趋饱和,国内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农村劳动力因无法适应劳动需求而存在结构性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性就业的总体效益不高。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性就业的成本普遍居高不下。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就业时,由于就业环境差、就业压力大,所以在就业去向上很难做出合理选择,部分农民工长期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同时,即使部分企业单位有适合农民工的岗位,但是由于没有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培训,进而未能有效提高农民工的劳动素质,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效益偏低。
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政策,应处理好三大关系
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完善就业转移政策、健全就业转移相关机制已是大势所趋。要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政策,应首先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最佳途径。但是,当农民进城后,他们由于失去部分农业收入而变得更加依赖于城市,在经济不景气、就业机会变少的环境下可能引发连锁负面效应,快速的城镇化也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因此,虽然新型城镇化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但是要充分照顾农民意愿和尊重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搞城镇化。只有当农业现代化、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有效促进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虽然搭好框架,但是产业、配套欠缺,导致这些城市成为“空壳”。要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就必须促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协调推进。
处理好农民不同需求层次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群体的社会需求取向发生了不同变化,衍化出不同的需求层次,无论是价值取向、收入水平、从事职业、社会声望等都存在一定差别。
处理好本地和异地就业转移之间的关系。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力支持,这与劳动力输出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劳动要素,但是目前我国区域劳动力外流现象普遍,农村劳动力资源越来越供不应求。
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政策,应优化就业环境,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拓宽就业渠道
优化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提升劳动力就业素质。为了创造更加优越的就业环境,我国各级政策应将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充分纳入就业体系中,建立起城乡公平就业的机制。国家要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将户籍与平等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社会福利等权利剥离开来,建立城镇职工和农民工平等就业的待遇制度。从长远来看,还应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市场进出机制、政府投入机制和管理运营机制等机制的改革,扫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种市场体制制约。
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构建城乡公平教育的机制。为了有效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应加大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力度,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制度有效落实。各地政府要以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政策为前提,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使得农村中小学生真正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福利。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情况,通过完善农民工家庭教育的政策,保障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子女与城镇家庭子女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构建城乡平等就业的机制。要推动农业产业化。各地应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在本地直接实现转移性就业。要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加大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技术等支持,鼓励发展乡镇民营企业,促进乡镇企业增量提质,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近”就业。要积极推进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并强化中西部城市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本地劳动力有效转移。要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在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为自主创业的农民提供充分支持。
(作者单位: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①诗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中国市场》,2015年第12期。
责编/贾娜 刘芋艺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