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和历史,往往有所交叉。故事如有依据,可作史料;历史如果生动,亦成佳话。只是在故事与历史之间,需要把握一个平衡点。陈平原教授《大学故事的魅力与陷阱——以北大、复旦、中大为中心》一文,通过对北大、复旦、中大三校相关研究的梳理、分析,将大学看作一个综合的文化共同体,把“大学故事”看作大学研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提醒研究者注意“大学故事”存在的局限性,读来受益良多。如有缺憾,或许在于作者所选三校皆为名校。其实在时代变换中,地方院校也有精彩的“大学故事”,倘若有心者拾掇片语,不失为中国大学史研究的一点贡献。
—俞诗逸
罗金斯在十九世纪就提问:在观看与拥有之间,我们如何体会到美的存在?这疑问,在今天依然有价值。就像沈语冰教授在“新华·知本读书会”上说的那样——若是谈再现审美对象,最逼真大概莫若照相机,但绘画并没有因为照相机而死去。
面对充满生命力的绘画世界,后印象派及现代绘画应该怎样去欣赏?绘画怎样体现作者的内心?或者欣赏者走向画面所蕴含的感情的路径在哪里?沈语冰教授给了我一次启蒙。于是,塞尚走到我面前,在他的身后,高更、梵高、毕加索、马蒂斯的身影也隐隐约约地展现了出来……
—秋姆德勤
#趙毅衡:人生苦闲# 文章很幽默,论闲实质上说的是现在的休闲产业和消费,是针对人类欲望的生产,而非实质上的度假。当今所谓的旅游业、游戏业、娱乐业实质上都是种针对社会消闲而来的产业。
——微信@宋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