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及启示

2017-02-20 14:57常淑贞
决策探索 2017年2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

常淑贞

【摘要】在当前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时代全面到来的背景下,我国博士生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博士生培养模式是保证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实现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措施。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探讨了制约博士生培养模式创新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改进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的策略,以期对我国当前博士生教育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博士生教育

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博士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任。我国博士生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博士研究生年招生数从2004年的0.5万人猛增到2015年的7.31万余人,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34.05%。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博士生培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改革创新博士生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的迫切需要。

一、当前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博士生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采用的是导师制与课程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从现状看,主要以导师制为主。导师制的核心是导师作为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博士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并对博士生的思想品德、科学伦理有着示范和教育作用。这就意味着,一旦博士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导师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虽然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对我国博士生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弊端,比如过于注重导师的地位,强调导师的权威,出现“导师一言堂”,滋生许多学术腐败等。同时,在博士生培养时还存在以分定取舍、偏重理论考试、忽视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的学习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

(二)我国博士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是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博士生课程体系缺乏层次性,实践课比重不足,部分课程内容陈旧、前沿性与实际应用性不够,能实现跨校、跨院系、跨层次的课程比较少。博士生的修课范围基本限定于本校或者本院系内。虽然我国已建不少大学区,但能实现共享的大部分仅限于图书资料和极少数部分选修课。

(三)我国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第一,随着扩招规模的扩大,高校纷纷出现了师资数量整体不足的情况,且存在学科和地域的结构性差异。第二,博士生师资素质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部分学科的博士生导师能力有待提高,科研成果少,科研转换能力差。第三,博士生导师队伍年轻化,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虽然我国也加大了博士生导师的培养力度,使得博士生导师队伍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逐步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年龄结构,学术梯队渐趋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部分学科专业的人才断层问题,但是,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年轻化在给学术研究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出现了青年教师诸如缺乏课堂教学经验等问题。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应加强对博士生导师尤其是青年导师的教学培训工作。

二、制约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创新的因素分析

(一)思想理念的束缚

受传统教育观念与当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我国当前博士生培养模式明显存在重继承轻创新、重物本轻人本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博士生教育重知识积累,轻创新能力提升;重学科本位的知识储备,轻跨学科的知识积淀;重以大学中心的培养,轻与校外的合作培养;重单一的导师指导,轻跨学科的联合指导;重论文写作中的观点创新,轻创新能力的系统训练;重科研论文数量,轻科研论文质量;重应景文章的写作,轻现实真问题的研究;重学科共同体的内部评价,轻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评价;等等,导致博士生培养一定程度上的功利思想泛滥、创新意识弱化。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受思想理念的束缚呈现出趋同化,没有体现出各校自身的特色,满足不了当前我国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

(二)相关制度的制约

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制约是制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内部权力的失衡与错位。隨着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已经有了较大的权力,但高校内部却存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不平衡。目前多数高校依然按照行政管理的思维和模式管理大学,按照行政组织的结构设计大学的内部构造。学校多数事务也都由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各教学单位基本上都是遵循行政部门的安排和要求运行。虽然我国也成立了校级学术委员会,以决定学校的学术事务,但其组成人员多数是学校、院系以及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他们更多地是从行政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了学术权力。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需要教师积极参与的重要学术事务。现行机制及制度的学术权力缺失,阻碍了教师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使得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高校博士生教育评估制度不完善。我国高校对博士生教学的评价不具体。目前,我国对于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是以政府主导的学科评估及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主,但基本与培养模式的改进无多大相关;对于“真正的教学”的评价指标则不具体,对改进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影响有限。另外,现行评价方式还存在单一化、数量化的倾向,忽视了教学特色、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的评估。学术权力的不足,弱化了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高校评估制度的单一化,使得高校容易采取趋同的博士生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教育资源的匮乏

自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迅速膨胀,而高校所能获取的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以至于高校普遍负债运行。师资队伍考核的各项科研硬指标、教学软指标,使得真正投入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师并不多。博士生导师没有从事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外动力和内驱力。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改革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也有不少高校提出了诸多新的培养模式,但往往是培养模式要素的局部改变,而不是整体变革。这既与人们对培养模式理解的偏差和受到的制度束缚有关,也与教育资源的匮乏相关。

三、我国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的启示

(一)注重学术学位博士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学位博士生职业能力培养,明确我国博士生培养的类型和目标导向

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一项重大任务,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学术创新人才作为智力和技术支撑。博士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自1992年以来,我国博士生教育存在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及应用型(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两种类型。2013年3月29日,教育部、国家改革发展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这两种类型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导向。《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这就明确了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术型博士生培养目标。

2013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发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对各学科的概况、内涵、范围和培养目标等进行了详细界定和规范,为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学科建设、制订培养方案和开展学位授予等工作提供了参考,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学科管理提供了依据。我国高校和开展博士生教育的科研机构也相继展开了更为具体详细的博士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自此,注重学术学位博士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学位博士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导向性更加具体地体现在我国博士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既要培养从事严谨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研究人才,也要培养能在社会各行业发挥专业技能的高水平职业人才。

(二)借鉴国外博士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建构我国多样化、有弹性的博士生培养方式

寻求多样化、有弹性的博士生培养方式是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国外博士生教育培养方式的先进经验,如可以学习美日等国的集体导师制以及丹麦首创的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课题为组织形式的培养模式。集体导师制不仅能克服单一导师“一言堂”的弊端,淡化导师的个人权威,注重集体导师团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助于博士生形成更全面、科学的学术视角,也能避免学术腐败。丹麦首创的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课题为组织形式的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博士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而且能使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博士生尽早步入学术研究轨道,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我国博士生教育也可以吸纳这些先进经验,从而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适应中国国情的博士生培养体系,提高博士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要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国际化,引进并严格执行博士生教育“淘汰制”,坚持平时考察与期末考试并重,部分课程考核更注重学生平时在课堂或研讨课上的表现,注重论文质量和答辩能力,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要求学生。

(三)加强博士生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博士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创新博士生培养模式,需要整合校际、校内的课程资源,打破门户之别。为此,学校应统筹安排,加强课程资源的共享管理,改进共享技术,解决课程资源共享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收益等利益之争,进而形成更加合理的机制,并充分利用网络、地域的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合作。目前,很多国家的博士研究生课程都越来越强调规范化,这说明世界各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理念都在发生变化。我国博士生教育也应构建完善的博士生课程体系,促进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

(四)打造高水平的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

针对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提高师资总体数量及质量,应当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方针,通过引进国外高校师资力量或者鼓励国内博士生导师“走出去”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的方式,积极吸纳优秀教师從事博士生教育培养工作。同时,还应充分发挥课题组、教研室的作用,组成学缘机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健全、完善我国博士生师资队伍。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已由规模发展转入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阶段,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博士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已然成为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要构建合理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社会、教师及学生、高校多方协商的机制,不仅要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明确博士生培养目标及其导向,还要确立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培养模式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平衡高校、社会机构、学生改革的话语权,保证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合理共享。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方针,促进我国博士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学习年限、学位制度等方面与国际社会“接轨”,逐步实现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苏菁,江丰.基于导师团队制的研究

生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8).

[2]包水梅.学术型博士生培养目标定位

及其素质结构研究[J].教育科学,2005(2):71-78

[3]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课题调研

组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2011.[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 史兰新,陈永平.国内外研究生培养

方式的比较及探讨[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本文系2015年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专项课题“论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及启示”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创新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