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芳
源于生活 归于生活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
吴金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陶行知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同新课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能使品德教育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
儿童的生活应是轻松愉悦、无拘无束的,因此,要实现教学形式的生活化,首先就要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其次,游戏是儿童喜爱的、主动参与的活动,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是儿童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师必须要创设组织多元化的课堂活动环节。
在课堂中,学生通常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违背自己的心声,以成人所期望的道德观念来搪塞教师。而生活中,学生却那么天真无邪,充满童趣。为什么他们在课堂内外有如此大的反差?因为我们的课堂中难以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缺乏民主性。所以传统师生传与授的关系应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并在讨论、交流中不断生成新知识的关系,师生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品德课堂中,教师应通过多元的活动来启发学生明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生活知识,并指导自己的生活。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平安回家”时,为了让学生懂得遵守交规的重要性,笔者把马路“搬”到了教室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来往车辆、交警和交通信号灯等角色。通过游戏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遵守交规的重要性。
生活是儿童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是儿童道德实践的沃土。因此,品德教学内容必须依托于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从灵动的生活教材中获取知识、生成道德。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课“网络连接你我他”时,为了让学生从生活事件中切身感受到网络陷阱的危害,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筑起抵御网络陷阱的“防火墙”,笔者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相关新闻资料,促使他们从中发现网络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笔者巧妙地将网络陷阱的相关视频植入课程,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避开网络陷阱的方法。一方面锻炼提高了他们的表述和思辨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关注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使网络陷阱牢牢地印入了他们的大脑,警惕防范网络陷阱的观念及方法也深深地植入了他们的内心。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但随着社会的变迁,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脱离了时代轨迹。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来教学,教学内容必须要接轨学生生活实际。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课“心中的110”,要求学生讨论“你知道游戏厅对学生有哪些危害吗?你能给大家讲一则小学生玩游戏机不能自拔的事例吗?”实际上,游戏厅早就被时代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游戏。显然,教材中的讨论题离学生生活太遥远,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列举出相关事例来。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选择合适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笔者将这一课中的讨论话题改为“你知道网络游戏对小学生有哪些危害吗?你能给大家讲一则小学生玩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的事例吗?”在讨论过程中,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同学充分意识到网络游戏的危害,懂得应抵制不良诱惑,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自画像”风采展示时,有的同学站上讲台不知要表演什么节目。一些学生就开始起哄,“老师,他什么特长都没有,他什么都不会。”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没有表演就代表什么特长都没有吗?在对话中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请没有表演节目的同学说说自己会做的事,比如朗诵、能写一手好字,或是整理房间、洗碗等。在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后传授道理:“天生我才必有用,绝大多数人都是社会中普通的一员,虽然他们没有大放光彩,但却靠着自己的本领过着有意义的生活。”用平民思想开启学生的认识,以真实生活直面学生的认识需要,让生活说话,教学的信度当然无可置疑,教育的价值也能真正得到体现。
总之,要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就要根据学生发展特点,以生活为导向和依托,为他们搭建起指导生活的平台,真正实现品德课堂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