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白
仿佛一阵风,把潮汕牛肉火锅吹到了祖国的各个角落,每当夜幕降临,一个个招牌在璀璨的城市霓虹里闪耀,名声在外的店更是不预订没座位。也是,光想想便觉得口水止不住:一盘盘红白分明的上好牛肉在盘子里码得整整齐齐,只需用筷子轻轻提起,滑入微沸的汤,再用漏勺舀起在汤里随着手腕起落一番,带着热气往佐料碗里一滚,裹着满满沙茶酱的牛肉就这么在嘴里『炸开』,那满足感无法用语言形容。
吃掉一头牛
网络带给人们的不只是购物的便捷,也带来了各种丰富的物产,让人们的口味不再局限于习惯的味道里,而是不断探索,以期能尝到更美的味道。潮汕牛肉火锅无疑是其中代表,因为潮汕人爱吃、会吃也懂吃,最讲究食材的新鲜与原汁原味。美食作者殳俏曾说:“潮汕的牛肉不冷冻、不排酸,用牛骨熬制的锅底,清汤一涮即吃,让人惊叹的是潮汕人对新鲜的苛求和对本味的执着。”
在牛肉火锅最流行的官塘镇和汕头市,几乎随处都能见到牛肉火锅店。但有意思的是,潮汕人虽然对牛肉情有独钟,却更喜欢选择云贵地区散养的黄牛。这些牛每天都在丘陵地带散步,肉质紧实,是牛肉火锅主料的首选。店家会从云贵地区订购活的黄牛,运送到本地饲养,随吃随杀,从不冷冻。
陈镘淇早年随父母从潮汕来到上海打拼,凭着父亲做潮州菜的一身硬功夫,在上海打出了一番天地。这几年,父亲的身体情况不再允许整夜操劳,于是陈镘淇扛起了生意的大旗,把家乡的牛肉火锅也搬到了上海。“一头牛,只有30%左右的肉适合涮汤,剩下的牛骨用来熬汤,一部分牛肉随骨一起炖。”在潮汕,调料台上的主角一定是沙茶酱。但在上海这样大融合的都市,陈镘淇增加了更多的花样,辣的、麻的、甜的……满足来自各个地区和城市的人的不同口味。
许多第一次吃潮汕牛肉火锅的人,会惊异于菜单上奇怪的名字:脖仁、肥拼、吊龙、匙柄……这也是潮汕饮食的一方特色,给牛肉的各个部位重新取名。为了让食客清楚知道吃的牛的具体部位,店家会在店内或者菜单上贴一张详细解读牛各个部位的图,让食客一目了然。吊龙,是牛脊背上一条长长的肉,肥瘦相间,口感细腻还略微带着回甜。而一头牛出产量最少,肉质也最好的地方,是脖仁。它在牛肩胛靠近头部的地方,因为经常运动,所以口感最棒。上好的脖仁,能看到脂肪像雪花一样分布在红肉里,入口即化。
所以,在吃这件事上,不仅要会吃,还要和大厨交朋友,才会帮你留足好肉。
切得好才吃得好
阿勇很早就跟着陈镘淇一家在城市里打拼,现在已经做到了牛肉火锅馆的大师傅。
“切牛肉是吃牛肉的基础,再好的肉不懂切,也就浪费了。”潮汕牛肉火锅的厨房都是明档,为的就是让大家看到材料的新鲜。阿勇面前的案板差不多有2米长,从厨房这头到那头,上面挂满了牛肉。每个部位的切法都不同,这直接影响牛肉的口感。“切得不好,肉的纤维太长,要么吃起来粗糙要么根本不好嚼。这需要多年的经验,按照牛各个部位的纹理,切得漂亮还要吃着好吃。”火锅里的牛肉,一直坚持手切,也只能手切,机器切出来的肉无法入口。阿勇有好幾把刀,剔、挑、切……用法各不同,而切肉的刀最大最重。只见阿勇手起刀落,还未看得分明,切好的肉就乖乖码在案板上。“切肉用的是手腕的力气,不是蛮力。店里生意好,每天至少两头牛的肉量。但左手经常比右手还痛,因为要把肉紧紧按在案板上。”
关于吃的程序,讲究一些的店家会建议从瘦到肥,从嫩肉到五花,再是吊龙、肥拼,最后牛油爱好者可以直接来一筷子胸口朥,让牛油的香气充盈整个口腔。实际操作时,食客哪还顾得了这些,对着一盘盘红白分明的肉,翻滚的汤,捡着最爱的就开始吃。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适应其他城市人们的口感,抑或是担心太考技术的吃法不容易普及,在潮汕以外的城市,肉都切得很薄,只需几秒钟就烫熟入口。但在汕头,有些店家更愿意把牛肉切厚,使口感更丰满,但这就需要食客熟悉牛各个部位的肉质,熟练掌握火力,才能品尝到绝佳的风味。
细心的食客或许会问,一头牛除了涮着吃的部分,剩下的其他部位呢?当然是做成丸子。潮汕地区的手打牛肉丸,爽口、弹牙,一般用牛腿肉做成,也是门考技术的功夫。一手一只近2千克的铁锤,高高举起再重重捶打切好的牛腿肉,一直要打到肉从块状变成泥状,软软的,再加入调料调味,然后从虎口挤出丸子汆水定型,整个过程接近一个小时。所以,手打牛肉丸的师傅,都臂力惊人。这也不是蛮干用力的活,得随时观察牛肉的状态,加重减轻,及时调整,没个几年功夫也练不成。
难怪有人说潮汕火锅一顿能吃掉一头牛,其实并不夸张。大家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锅边,把上好的食材依次加入,和亲密的朋友说说话,与家人聊聊天,不正是漫长冬天里幸福满满的要紧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