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水群
摘 要:孙中山的舆论宣传思想理论内涵丰富,社会影响深远。其核心要义可概括为五点:报刊是党的喉舌,须加强党对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加强对舆论宣传工作的管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国际国内两个宣传战线的建设;媒体要坚持真理,明辨是非,言论一致;应结合宣传对象的特点选择宣传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孙中山;舆论宣传思想;核心要义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047-02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伟大的宣传家。从1891年孙中山在报纸上发表他的第一篇政论文章开始,到1925年他留下“必须唤起民众”的政治遗嘱,孙中山的舆论宣传实践跨越了35年。在这35年时间里,孙中山的舆论宣传思想经历了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过程,其理论内涵丰富,社会影响深远。概括总结其舆论宣传思想的核心要义,有助于我们提纲挈领、聚焦主题、更深刻地领悟其思想,从而更好地发挥理论对于实践的启示指导作用。
一、报刊是党的喉舌,须加强党对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
孙中山认为,报刊要成为“党的喉舌”,应致力于宣传党的纲领、主张。《中国日报》就是作为兴中会的机关报而创建的,而《民报》则是同盟会的机关报。作为机关报,其明确的责任和任务就是传播党的思想,宣传党的主义,从而使更广泛的群众认知和认同。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国民党恳亲大会上发表演讲说:“所谓以党治国”,“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中国然后才可治”[1]505。应“注重宣传,教本党以外的人都明白本党的主义,欢迎本党的主义,然后本党施行主义便无阻力,便无反抗”[1]67。既然报刊是“党的喉舌”,宣传工作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主要目标进行,那么,就必须加强党对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好喉舌的作用,才不至于“说错话、走偏道”。搞好舆论宣传工作,“就要有一个最便利的机关、最巩固的机关。这机关是什么呢?就是党。”[1]68孙中山批评了缺乏组织系统的、无纪律的“人自为战”的个人宣传格局,强调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党对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作用。
二、加强对舆论宣传工作的管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对于清政府压制新闻出版自由的行径,孙中山予以痛斥。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仿效欧美的相关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对公民应该享有的新闻出版、言论、结社等权利给予保护。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有着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承认并保护新闻出版自由并不等于放任不管理。在维护人民新闻出版自由权利的同时,孙中山主张对于舆论宣传工作加强管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他指出:“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1]69。新闻记者应“指引维持于后,俾我国民得所指南”[1]52,新闻媒体必须做到“毋激而过,毋党而偏,以国民利福为前提”[1]48,“报界宜造成健全政论”,“健全一致之言论”[1]120。
五四运动后,革新思想风起云涌,对于新闻出版事业来说,面临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为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孙中山提出两点意见,一是发展印刷工业以加大“主义”的宣传力度。要有力“宣传吾党之宗旨、主义”,“创办最大最新式之印刷机关”[2]5。二是设立机构,加强印刷出版事业的管理。“一切书市,由一公设机关管理,结果乃廉”[2]8。1922年国民党中央设立宣传局,后又成立国民党宣传部,这既是孙中山重视舆论宣传工作的体现,也是其加强舆论宣传管理工作的一大举措。
三、加强国际国内两个宣传战线的建设
孙中山一贯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将图国民之事业,不可不造国民之舆论”。“一纸(报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视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2]15。晚年的孙中山更将舆论宣传在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大幅度提升,认为舆论宣传比武装斗争更重要。舆论宣传工作,可以分为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孙中山认为,对内宣传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启民智和宣传革命。他在《益智书报社八周年纪念贺电》中指出,“宣传主义,启■文明”,“故报界之力量日大,则国家之文明程度日高……报界为开通民智之先觉,诸君当引為己任,提倡之,鼓吹之”[2]14。孙中山在其他场合也多次强调:要把党的主义,“潜移默化,深入人心”[2]26,“要合群策群力,大家去奋斗”[2]96,才能“造成一个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国家”[2]85。“宣传的结果,便是要招致许多好人来和本党做事”[2]74。也就是说,要通过对内宣传,凝聚人心、达成共识,从而使公众理解、支持革命,吸引更多的公众亲身参与革命,最终汇成革命的汹涌洪流。
由于在国外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孙中山对于各国政党重视宣传、善于宣传的政策感触颇深。他曾发感慨:“舆论喉舌,端在报章,试观各国之各大政党,无不一言既出,耸动全球,夫岂不借报章鼓吹之力?”[2]65孙中山认为,对外宣传起码有以下作用:一是“将吾党之精神意蕴,宣达于外,以邀世界对于吾党之信仰”;二是“生外交上之积极作用(得到精神上、物质上的援助)”;三是“生外交上之消极作用(排斥各种侵略主义)”[2]136。反思国民党的舆论宣传工作,孙中山认为做得还很不到位,“而我党独以缺乏外国文报纸机关之故,遂令虽有绝大之计划,亦无由披露于世界”[2]142。为了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从而赢得各国对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解和支持,孙中山施行了以下举措:一是设立英文报刊;二是会见各国政界要人;三是接见各国记者。这些举措对于加强国民党的对外宣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媒体要坚持真理,明辨是非,言论一致
媒体人应将传播真理或传播接近真理的事实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唯有如此,媒体发出的信息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也才能最终达到宣传的目的。“报纸所以能居鼓吹之地位者,因能以一种理想普及于人人心中。其初虽有不正当舆论淆惑是非,而报馆记者卒抱定真理,一往不渝,并牺牲一切精神、地位、财产、名誉,使吾所报之真理屹不为动,做中流砥柱。久而久之,人人之心均倾向于此正确之真理。虽有其他言论,亦与之同化。”[3]32孙中山对于媒体不经调查、随意发布消息的做法提出严厉批评。“粤东以及各省,均并无乱象,有之,只见于报纸上,或发于少数西人之心意中而已。倘有兵士一时疯狂,轰放空枪,报纸即捕风捉影,指为又起政治革命矣。”[3]45某报登有传闻,说孙中山收受了一百万贿赂之后才将南京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记者针对此事质询时,他的回答可谓绵里藏针:“此款我实未见,大抵传播此中谣言之各种报纸应给予此数也。”[3]86
“言论一致,而人心亦能一致也”[3]74。所谓的言论一致,笔者理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媒体的言论和政府保持一致。媒体的言论应正确传递政府的声音,将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二是媒体言论的立场应该和政府一致。当政府有不法、不当行为时,媒体应发挥监督的作用。但此种监督应该是善意的,目的是促其改进和完善,而不能恶意攻击,离间民众和政府的感情和关系。“报纸在专制时代,则利用攻击,以政府非人民之政府;报纸在共和时代,则不利用攻击,以政府乃人民之政府也……故近日之报纸,必须改易其方针,人心乃能一致。”[3]43孙中山认为,若媒体对政府的做法有不同意见,可采取交流和沟通的方式,也可以质询政府以达成共识,在弄清事情原委前,最好先不要随意指责。他曾向媒体表达自己的诚恳态度:“苟反对者之见解,比兄弟之计划为高,兄弟必肯降心以相从,如兄弟之计划为善,则务宜一致赞成。故近日邀请诸君相会,甚愿发挥所见,指教一切,尤愿持反对论者,畅所欲言,或有怀疑,亦请说出,兄弟当尽所知以答复。”[3]156
五、应结合宣传对象的特点选择宣传方式和手段
宣传的目的是使宣传对象接受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研究宣传对象的心理特点、地位和身份、利益诉求和愿望的基础上,寻找最为适合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孙中山指出“革命主义既以生人为最终目的,故必须周知敌人之情形,尤须明了士农工商之状况……如何方可以生之,则须知其痛苦所生,提出方法,敷陈主义,乃能克敌致果。此乃无敌之雄狮,无人能抗之者,在乎我党能善用之耳。如遇农,则说之以解脱困苦的方法,则农必悦服。遇工、遇商、遇士各种人们亦然。”[3]96
判断宣传方式的优劣有两个标准,即:是否适合宣传对象的心理接受特点;宣传对象能否更迅速、更完全地接受宣传内容。据此,舆论宣传应该做到内容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孙中山曾给媒体人员举例说:激发民众的革命热情,必须讲明白革命与老百姓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可用流行在广东的一句俗语对民众進行宣传鼓动:“革命成功,我们大家有平米吃”[3]152。若要宣传裁兵,他说:“希望诸君费三个月之精神,每日特辟一版之篇幅,专作裁兵之鼓吹,或以言论,或以图画。万一此两者资料均缺乏,则即满纸全印‘裁兵两字即可。”[4]方法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只要是有利于内容的传播,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选择和采用。
是否能够做到因人而异选择最为适合的宣传方式,关键在于宣传主体是否具有较高的宣传素养。宣传者应“先明白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知道怎么样宣传”[3]231。所谓“己立立人,己达达人”[3]254。孙中山认为:有必要通过宣传学校的专业性培训,以提高宣传主体的理论素养和宣传技能,从而培养一大批舆论宣传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罗家伦,黄季陆.国父年谱[M].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