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
在我国乃至世界,对于制假售假者,人们大都深恶痛绝,政府要坚决取缔。而郑有全制假售假,人们都很拥护,政府大张旗鼓地扶持,连世界好些国家和人民都张开双臂欢迎……
拾起传统的宝藏
郑有全,1954年出生在许昌县小宫村。小宫村的邻村泉店村是闻名中外的人发收集集散地。这里一直有收集人发的传统。这个传统,始于1900年泉店村一个叫白锡和的商人。
那年,白锡和与一位德国商人相识。这个德国商人是做人发收购生意的。那时,欧洲和一些美洲国家,已经开始了将人发收集起来加工成假发套的行业,人们将假发戴在头上,作为一种时尚,称之为“头上时装”。德国商人拉白锡和入伙。由德国人出资金,同时提供妇女们做针线活用的针、梳头用的梳子等物品。白锡和负责组织人员游乡串村收购人发。收购人发的方法比较灵活,即可用钱买人发,也可用针和梳子等物品换人发。很快在泉店周边的十里八乡各个村庄,都可以看到收购人发的货郎。
白锡和在村里开了个名叫“德兴义”的发庄,货郎们收集的人发他统统收购,再雇人把收购来的人发理顺,然后扎成一把一把的打包外运。
泉店周边的群众看到人发收购有利可图,纷纷加入了这个行列,把收来的人发都卖给“德兴义”发庄,使白锡和生意越做越红火。生意迅速扩展到邻县,接着又扩展到邻近的山东省和安徽省。那里的人们也将收集到的人发,卖到泉店来。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泉店人在外国人的指点下,又把人发按不同长度分档次扎把儿,取名为“档发”。这样,泉店又成了享誉国内外的档发集散市场,被世界人发行业誉其为“许泉发”,在国际市场销路一直很好。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影响,泉店档发行业受到冲击。1979年以后,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泉店的档发市场又活跃起来,成千上万的群众又进入了人发收购、销售行业。受过高中教育、任过民办教师,又当过大队干部、从小对人发收购加工耳濡目染的郑有全,也加入了这支队伍,和一帮熟悉的伙伴一起,成立了小宫工艺毛发厂,担任厂长。
郑有全进入人发行业,尽管开始同祖祖辈辈们一样,走的是人发收购,加工成档发,通过外贸部门外销的路子,却有不同凡响的表现。
当时的小宫毛发厂,全体员工仅30人,他们靠质量和信誉打开市场,绝不准参假,全是真货。因此,郑有全毛发厂加工的档发,色泽光亮,手感柔软,耐蚀耐磨,重染着色性较好,很受青岛外贸部门的青睐。那时对外出口档发的全国只有青岛一家。郑有全的毛发厂有多少档发他们就收多少。
一年的腊月,眼看快过年了,郑有全接到青岛外贸部门急需20吨档发,要求立即发货的通知。郑有全二话没说,立即装货。不料货车刚出村,就翻入水塘中。只是水浅,人没出事,货物全湿了。郑有全只好重新找车装货。派副厂长和一名业务员,乘着夜色,赶赴青岛。深夜11点多钟,行至通许县境内,由于雾大,司机看不清路,又撞上了停在路边的一辆卡车,虽然车速很慢,人没伤着,机器也没损坏,但驾驶室的挡风玻璃全碎了。为了按时交货,副厂长用穿在身上的大衣当挡风玻璃,仅给司机留一个“瞭望孔”,刺骨的寒风直往驾驶室里“灌”,冻得人直打哆嗦。他们只好开一段路,下来活动活动,驱散身上寒气,又继续赶路,硬是咬着牙,直到第二天深夜把货送到。外贸部门深受感动,为此免费为他们更换了挡风玻璃,还特地从库存原料中拿出了20吨人发原料,让他们加工成档发再返销回来。第二年夏天,青岛外贸部门又特地让郑有全派20多人,把仓库里人发原料梳理成档发的粗加工生意给他们做。
质量和信誉,使郑有全加快了发展速度。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档发生意的不断火爆,个别档发经营者,开始在档发中弄虚作假,收其它毛发渗入人发中充当人发。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一下子使许昌的档发信誉遭受损失,外商只要见是许昌的档发,坚决不收。青岛出口的档发,绝大部分靠许昌提供货源,外商拒购,青岛出口档发的生意也无法做下去,只好关闭。
此时,南方新型城市深圳,也开始了出口档发的生意。档发的经营者们蜂拥进深圳,外商趁机把价一压再压。
郑有全也带着货物来到深圳,外商一味压价,货出手就得赔钱。一连几天,郑有全茶饭不思,都在档发市场上转悠,思考着对策。终于发现了好办法。
郑有全的办法是“赔钱不赔货”。当时郑有全把拿到深圳的档发全部卖出,赔了20万元。许昌好些做档发生意的人,都急出低价卖出。有能弥补多少是多少的心理。郑有全算了一下,依当时的行情,用这50万元的卖货款,在许昌可以收购到78万元的货。再拿到深圳卖出。虽然看是赔了20万元,但实际上却还赚回了8万元。
就这样,在一些档发企业滞留深圳,盼着市场行情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郑有全和他的伙伴们,却忙碌着在深圳与许昌进行卖货与购货。结果好些档发经营者,坐以待毙,亏得一塌糊涂,而郑有全还净赚了50万元,顺利地度过了难关。
郑有全在多次与外商谈判中,发现了奥秘。外国人低价收购经过简单加工的人发,是作为生产假发的原材料运往世界各地的,先是西欧,再是韩国和日本。这些工厂经过深加工变成发套后,利润便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原来祖祖辈辈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做的竟是用宝贵的资源换取微量外汇的买卖。高额利润都被有能力生产假发产品的外国人赚走了。
发现了这个奥秘之后,郑有全就想。许昌交通便利,原料充足,為什么不能把原料变成成品,制出自己的假发换取外汇呢?
郑有全这一想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下决心要既收又制,就是把收购来的人发原料在许昌制成假发成品,像外国人那样赚大钱。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
恰在这时,国家轻纺投资公司认准了许昌县这一名扬中外的档发集散宝地,决定以巨额贷款扶持成立发制品总厂。投资公司和该县领导在当地挑选经营人才,相中了郑有全。
1990年6月,郑有全带着小宫工艺毛发厂的30名乡亲来到县城,成立了许昌县发制品总厂。
郑有全当时既无设备,又无技术。试制假发精加工的设备买不到,几十道工序无人指点,复杂的技术没人传授,制造假发成品的过程非常艰难。
制造假发,三连机是必不可少的设备。郑有全以往只是在青岛一家中韩合资企业销售档发时见过这种机器,它的外形和家用缝纫机差不多,但里面有些什么零部件,一概不知。那家企业对设备和关键的工艺技术封锁严密。几经周折,聘请到了一位曾在发制品企业干过的退休师傅。退休师傅对郑有全要制出自己国家的假发这一决定非常支持,答应一定帮忙。只是老师傅工作期间不直接和三连机打交道,又没有多少文化,只是凭着印象和实践经验,想想画画,前后用了个把月时间才绘出三连机图纸。郑有全立即联系一家机械厂造出样机。随后,又经过20多次的反复试验和修改,终于制造出了符合制假发要求的三连机。
有了设备,还要掌握制成发制品技术才行。将档发制成假发,工艺相当复杂。仅毛发深加工过程中的脱鳞、染色就有10多道工序。郑有全和员工们以前别说没见过,连名称都没听说过。
于是,郑有全高薪聘请了一名韩国师傅传授技术。这位师傅很热心,也很尽责。他是位常坐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毛发脱鳞、染色等工艺说得头头是道,不料实际效果却不是一回事。在简陋的车间里沒日没夜地反复试验之后,经他指导造出的首批5万条工艺发条发往香港,港商张振亚却不认可。企业120万元投资一下子占压了80多万元,急得郑有全不知如何是好。
张振亚是位70多岁的老人,是香港乃至世界有名的发制品批发商。当张先生在深圳得知,这批货是世界最大的人发集散地许昌刚刚成立的一家发制品厂制造的,感到很新鲜,做成了意义重大。于是和郑有全取得了联系,并专程到许昌发制品厂实地考察。一看到刚刚制作的工艺发条,凭他多年的经验和直觉,就知道问题出在工艺不到家上,建议郑有全另请高明。半个月后,张先生又飞抵许昌。当时郑有全等人正和新来的师傅一起不分昼夜地在车间里,反复揣摩发制品工艺的关键技术,张先生也主动加入了攻关的行列。使郑有全和他的员工们,闯过了制成假发的工艺关,掌握了从档发、色发和工艺发的一系列工艺程序。许昌发制品总厂的第一代产品制出后,张先生又欣然同意包销。事后,郑有全才知道,他们制的首批发制品货物当时并没有得到其它客户的认可,是张先生反复做工作,并降低了价格,才成交的。
郑有全非常感动,并在下一批供货中主动给张先生补偿。这样张先生和郑有全成了忘年交。后来,张先生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体力不支,退出发制品贸易圈时,还特地把郑有全和他公司推荐给了自己在美国的客户,也把自己在美国的客户一一介绍给郑有全。
郑有全曾直言不讳地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把原料变成成品,是我们遇到了很多好心人,张振亚先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许昌发制品总厂成立一年便收回了投资。郑有全和他的员工们随后研制出的七彩秀发问世,受到了国际市场青睐。
产品直销国外
郑有全闯过生产工艺难关后,开始成批量地生产,并着手解决销售渠道的问题。
那时,发制品总厂生产的产品全部内销,是经批发商转手出口海外的。这样既制约着销售渠道的畅通,又难以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郑有全为了生产的产品有更好地发展,下决心把产品直接推向国际市场。当时,要把产品直接销往国外,要么是到国外办公司,要么是与外国企业合资。郑有全选择了与外商企业合资的路子。
1992年盛夏,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有全结识了美国新亚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鸿山。
吕鸿山经营发制品生意。当得知郑有全是许昌一家发制品公司负责人时,产生了兴趣,并欣然接受邀请到许昌考察。虽然,当时的许昌县发制品总厂规模不大,生产设施也很简陋,产品的某些工艺技术还不尽人意。但吕鸿山敏锐地感觉到,这家企业后劲足,大有潜力可挖,像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宝玉,一经雕琢就会价值连城。于是,投来了同意合资的橄榄枝。此后,通过大半年的谈判,签订了协议。美方主要是强化措施,提供信息,在美国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中方则主要是继续练好内功,提高产品技术质量,不断开发新品种,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
1993年阳春,中美合资180万美元,在许昌创办了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产品通过新亚公司直接销往美国市场。也就在这一年,瑞贝卡公司获得进出口权,实现产品供需直接见面,进入了国际贸易大循环的行列。
如今,瑞贝卡公司在全世界拥有16000多名员工,其设在国内的全球总部拥有世界规模最大、技术和设备最先进的发制品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发制品研究中心,并在芝加哥、伦敦、拉各斯等地设有控股子公司和生产工厂。普通农民出身的郑有全靠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从走街串巷的商贩,到乡办小厂、县办工厂,再进一步做大做强,把瑞贝卡打造成为了一个全国同行第一的品牌上市,完成了自己一生从蛹到飞蛾的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