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发现“葡萄糖感受机制”,有助于治疗肥胖症

2017-02-18 07:15
生物学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厦门大学肥胖症课题组

据2017年7月20日《科技日报》报道,《自然》杂志发表了厦门大学林圣彩教授课题组发现了生理状态下机体感受葡萄糖水平并调节代谢模式的机制,对开发用于治疗肥胖症,乃至延长寿命的药物具有深远意义。

生物体内葡萄糖水平的波动十分常见,睡一大觉、剧烈运动几个小时或者太忙了没时间吃饭,都会引起葡萄糖水平的显著下降。这时,机体能够触发一套有效的过程应对这类“不利情况”。林圣彩课题组发现,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激活“代谢的核心调节者”——AMPK。

此前研究认为,葡萄糖水平下降引起细胞内的能量分子ATP含量下降,进而引起另一代表低能量状态的分子AMP水平的上升,并由AMP直接激活AMPK,维持新陈代谢平衡。

无论在不含葡萄糖的细胞培养条件下,还是在饥饿的低血糖的动物体内,都不能观测到AMP水平的上升,这充分说明了机体有一套不为人知的、独立于AMP的感应葡萄糖水平的机制。林圣彩课题组揭示了这一完整过程:葡萄糖水平下降将引起葡萄糖代谢物下降,并被糖酵解通路上的代谢酶感应,后者启动激活AMPK的溶酶体途径进而介导AMPK的激活。

林圣彩认为,区别于传统的“能量信号”,葡萄糖水平是一种“状态信号”,生物体维持能量水平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ATP水平的下降对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因此等到能量水平下降再作出应激反应很可能为时已晚。“状态信号”的存在使得机体能够“前瞻性”地应对复杂的外界条件和各种应激压力,保证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猜你喜欢
厦门大学肥胖症课题组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iSoil课题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专辑1(2021年第2期) 文章回顾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阴阳互引”隔姜灸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症的临床观察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学生作品展
胃食管反流病与肥胖症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