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儿童的绘画兴趣

2017-02-18 21:08段志梅天津市南开少年宫
少儿美术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绘画美术儿童

文/段志梅 天津市南开少年宫

《走进新课程》一书中谈及“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绘画兴趣的培养是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先导和学习的动力。可以说,能否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是美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而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是提高学生绘画兴趣的有效途径。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持久地倾注积极情感的认识活动,可以理解为人们的“喜好”,它具有一种潜意识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所带来的积极因素却是难以估量的。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也就有了动力,兴趣越大,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利希德沃克在其《艺术品鉴赏练习》一书中认为:“儿童鉴赏艺术品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儿童对艺术品能发生持久的兴趣,使他们深入作品之中,养成观察一种艺术品的习惯与感觉器官的敏锐性。”朱狄在其《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艺术教育的任务在于养成能够感受艺术和欣赏艺术的大众。”因此,从儿童未来的发展需要看,他们大多数将来都不会成为艺术家,但是他们的生活总是与艺术有联系的,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每个儿童都会接触艺术,这是必然的,培养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而且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更为重要。

美术欣赏活动是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有目的引导幼儿感知和发现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美,从而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美感经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美的作品不仅能够深深地吸引每个幼儿,使他们在羡慕、赞叹之余,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充分感受美的过程中萌发表现美的愿望,而且幼儿通过欣赏各种美术作品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并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美术欣赏内容的多样性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

儿童美术欣赏的性质与一般的鉴赏是有区别的。儿童偏重于从感性层面来认识艺术作品,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加以欣赏和赞美。对作品的背景知识、艺术基本要素只限于在教师的点拨下有所关注。

其实,欣赏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宽泛,儿童画、中国画、油画、民间美术、建筑、雕塑等等,内容丰富;工笔、写意、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等等,形式多样。为儿童选择艺术欣赏作品必须遵循高度艺术性与儿童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原则上要用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同时,又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使之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以中国画、西洋画、民间艺术、雕塑与建筑四个领域为主,选择接近儿童日常生活的题材,用名人名作向儿童做系列介绍。其中,中国画以现代名家作品为主,作品的内容则以动物、风景、儿童生活题材为中心,使之与儿童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有的名家喜欢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这恰恰与幼儿经验相吻合,齐白石画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等均深受幼儿的喜爱。西洋画以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派作品为主,以其新鲜与多变的特点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如凡·高的《星空》、马蒂斯的《舞蹈》、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符合幼儿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所接受。民间艺术作品因其原发性、恒常的主题、功利的色彩极易为儿童所接受;同时,儿童艺术与民间艺术在对生命的自然追求和艺术表达的纯朴稚拙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适宜儿童欣赏。至于手工艺术品,由于它具有立体性、可操作性,很适合幼儿欣赏。

教师通过画册、幻灯、录像、投影等设施以及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方法引发儿童浓厚的欣赏兴趣,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本着先趣味性,再知识性,后教育性的原则,给儿童创设宽松、和谐、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引导儿童“入其境,会其意”,培养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品质,从而达到心灵美的教育作用,使美育活动落实在实处,收到实效。

美术欣赏感受不同于一般的生理快感,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包括了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等多种因素的交错融合。儿童心理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及其思维发展的形象性决定了他们的审美想象可以达到“神与物游”,物我不分的境界。因此,儿童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常常把自己想象成他们欣赏过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模仿这些形象的行为、装束等,俨然自己就是这个形象本身,陶醉于角色之中,从而在美术欣赏过程中获得愉快的经验。

二、“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培养儿童积极的绘画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乐之者。”在大力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苦学”到“乐学”是每个教育者不容忽视的课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绝大多数的儿童从小就喜欢涂涂画画,这是本能使然,但是随着儿童的成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却日渐消逝,其中固然有很多客观因素,但是作为从事美术教育者来说,却也难辞其“咎”,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唤醒这逐渐消逝的本能,挖掘他们的本能属性,自由抒发他们有着本能的个性。

美术教育还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形式,美术欣赏教育中所涉及的儿童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以及作品背后所涉猎的人类文明领域,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将对儿童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美术欣赏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达到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向往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及完善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增强其对绘画的自信心,激发其对绘画的兴趣。

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古人云:“以美启智,始于蒙童。”美术教师不仅要通过美术欣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还要把每一个活动、每一次学习都作为提高学生智力、完善其素质的机会,使孩子们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正是美术欣赏教育的直接功效。人的右脑专司形象、空间、情感、想象、综合、直觉、灵感及创造等功能,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形象思维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为内容的思维,它以感性材料为主,包括事物的形状、体积、颜色等,也包括可以感知的情感、气氛、意境等等。美术欣赏教育是培养儿童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比如在欣赏西方现代派画家毕加索和米罗的作品时,画中所采用的立体的、抽象的、象征的表现手法都能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美术欣赏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眼于创造才能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美术欣赏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了学生理想与志趣的形成。任何美术作品不仅有形式美,而且还有丰富的内涵,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和欣赏这些杰出的作品,有助于学生性格中最佳品质的形成。美术欣赏教育在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明显的效果。自信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也是以儿童的良好而愉快的内在体验和发展为基础的。儿童在知识面、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促进了儿童自信心的建立,也使儿童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美术欣赏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提高儿童绘画的创作能力

美术欣赏教育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对艺术品的初步印象,是儿童进入美术欣赏的第一步,这一步应把儿童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由此出发再来讨论其他问题。开展美术欣赏教育切实而又明显的作用是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教师在选择欣赏的优秀作品里,本身就具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也会透过这些作品引发和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多角度地了解不同艺术家的创作意识与表现手法,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与自信心,此外,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通过对艺术作品情感表现的讨论和透过作品对艺术家作画心境和个性特点的猜测,或给作品起名字等形式都有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发展。这样的美术欣赏活动,是儿童的想象自由放飞、不断创新的大好园地。

为了提高儿童的欣赏兴趣,我在教学中选择了多种风格的艺术作品,如西洋画部分有米罗的《海边》、马蒂斯的《舞蹈》、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等一些现代作品,中国画部分安排有吴冠中的《小鸟的天堂》、张大千的《泼墨山水》、黄胄的《民族舞蹈》等,此外,为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我组织学生到天津博物馆参观其馆藏艺术作品,参观写生了敦煌艺术大展,同时我在课程中开设了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欣赏课——皮影、马勺、敦煌壁画等内容。这些中国的、外国的、具象的、抽象的、古典的、现代的作品都会极大地开阔儿童的视野,发展其想象力和创作力,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极大地激发了其绘画兴趣。

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是学习美术的最大动力,兴趣比较容易引发,但也是不太稳定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持续地给予学生兴趣的满足,避免出现热得快、冷得也快的现象。培养绘画兴趣的方法也很多,美术欣赏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易于被儿童接受、通过美术欣赏,促进了儿童良好艺术素质的形成,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有效地激发了儿童的绘画兴趣,为儿童学习美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绘画美术儿童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