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振
寄宿制中学生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井中振
当前,学生在家里多受到父母等长辈的呵护,生活无忧无虑。可许多学生一旦离开长辈到学校住宿,没有了长辈的庇护,就会失去安全感,觉得特别地孤独。面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等新情况茫然无措,不知怎么办。如果学生不能顺利度过心理“断乳”这一关键时期,就可能成为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
寄宿学生的感情极易受外界以及现实因素的影响,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懂得与学生如何相处,对发现的问题又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让学生心灵蒙上一层阴云,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
1.脆弱心理。寄宿制中学生远离父母等长辈的关心,失去了“小皇帝”的天之骄子的地位,在情感、心灵、精神上都有一种失落感,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如果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好,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别人的指责,就会精神萎靡不振,意志消沉,遇到挫折就会感到不知所措。事情发生时,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但是,我们还不能说学生没有自我控制能力,只能说学生控制能力小而已。
2.自卑心理。寄宿制中学生逐渐远离与长辈在心理与情感上的甜蜜期,但仍然无法摆脱对长辈的依赖,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知所措,他们第一时间还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和安慰。遇到小挫折、小失败受到老师的批评或遇到不顺心的事,特别容易产生自卑感。例如,平时书没有背诵下来,考试没有考好,受到批评,就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认为自己比别人笨,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还有个别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父母又处在社会底层,看别的学生花钱如流水,穿得好,用得好,就会觉得自己很寒酸,害怕别人瞧不起,也会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感的学生看不到生活中的阳光,更发现不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总觉得自己处处比别人差,抬不起头来。这样,既使他有无限的潜能,也无法发挥出来;有时明明知道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但因为自卑,也无法放开手脚,不敢大胆创新,无法发挥自己潜在的能量,结果把事情做得是一塌糊涂。这种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心情,甚至畏首畏尾,前怕虎后怕狼,不敢做任何事情,害怕做错了事情,受别人的指责。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卑阴云中,对自己缺乏自信,压抑感太重。
3.抑郁心理。寄宿制中学生在心理上是“断乳期”,无论是生理发育还是心理发育都还没有成熟,既青涩又稚嫩,往往会因为一点小摩擦,就会不开心,同学之间发生一点小误会,就会心事重重。再就是学生在这个时期,对任何事情任何问题都非常敏感、多疑,哪怕别人说笑与自己无关,他也可能认为是在嘲笑自己,经常感觉别人暗地里在说自己的坏话,对自己是指指点点,为此而喜怒无常,心里感到特别压抑,沉默寡言,没有好朋友可以倾诉。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古怪的性格,与众人不合群,感到孤立无援。这个时候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经不起挫折、打击。
4.嫉妒心理。现在独生子女多,农村留守儿童多,长辈不知不觉中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家被长辈宠惯了,一切都要合着自己的心愿,根本不懂互助友爱,做事爱占小便宜,对自己吃一点亏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嫉妒别人、记恨别人,产生不良心理;学生在家是“小皇帝”,说什么是什么。但到了学校不可能事事以自己为中心,在学校每天面对的优秀学生很多,当别的学生比自己好时,就会感觉不舒服,进而产生嫉妒心理。
1.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关心学生的内心需要和生活冷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能采用讽刺挖苦的教育方式,更不能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来惩戒学生。常言说,“玉不琢不成器”。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要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批评中带有赏识,学生容易接受。对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表扬,让他们产生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2.要正确引导学生独立去做事情,不要怕学生做不好而事事包办,替学生做决定。老师要解放学生,从小事开始,由小到大,给学生独立决断独立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处理日常生活、学习、同学之间交往等一些事情,即使学生做不好,也要鼓励他们做事的勇气,然后真诚和学生分析做得不足的原因,帮助学生克服脆弱心理,改正不足,尽快成熟。
3.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成长空间。教师学会尊重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要相信学生的交往能力,相信学生能把事情做好的能力,相信学生有无限的潜力,而不要对学生的事指手画脚,妄加评论。要让学生多交往,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消除抑郁心理,积极进取。鼓励学生多做助人为乐的好事,让学生明白“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开阔的胸怀,让学生心里充满阳光,走向幸福的人生。
(作者单位:河北临城县岗西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