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2017-02-18 10:43郁群燕
教书育人 2017年14期
关键词:社戏文本课文

郁群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郁群燕

一、文本阅读过程中的留白艺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善当前“教师读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在文学作品中,由于作者通常会用生动性的文笔特色去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想象,所以在文本信息中会隐藏一些能够让读者拥有“意犹未尽”的感受。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利用作者在文中的留白之笔,以作者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给学生安排一定的留白时间,使学生不仅能够敢于想象,还能突破作者的想象限制。

在学习《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一文时,由于这是一首描写作者在深夜的乡村行路中见到景物的诗。为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朗诵,然后就诗中某一句向学生提出留白问题,例如:以诗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向学生提出“假如你是辛弃疾,你处在和作者一样的环境里,在深夜乡村的稻花田旁,你能听到什么声音,这些声音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呢?”教师在向学生提出留白问题后必须给学生安排施展想象力的留白时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能够在留白时间里不仅感悟到作者的意境情感,还能加以自己的想象,提升自身的情感色彩。

二、教师讲述中的留白艺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自身的引导作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课文内容较广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理解的重难点也逐渐增多,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口头讲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学生在阅读时对文中部分地方容易产生个性化见解的时候,而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弦外之音,在讲述中安排留白艺术能够让学生对该语句有正确的理解。

在学习《再别康桥》一诗时,由于这是一首饱含作者柔情满怀情感的现代诗,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可以从作者描写的风景处入手,施展此处的留白艺术。如,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描述的情境,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其次让学生就诗中“河畔的金柳”和“波光的艳影”两个场景发挥自己的想象,理解“荡漾”一词在该语境中的含义,并对作者为什么要将金柳比喻成新娘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在教学中将留白运用到对学生的指导中,能够使学生将文字描述转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从而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师评价时的留白艺术

学生在教学中面对有争议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时,教师不能过于着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而应当在评价时间上进行留白艺术,将自身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时间推迟得更久一点,促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教师在评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时,必须要为学生安排一个从容思考的教学环节,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特色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在学习鲁迅的《社戏》一文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社戏好不好看”的问题上,大部分学生觉得根据演员的表演程度和观众的反应程度来看,社戏并不精彩,但仍有个别的学生认为红衫小丑被打这出戏好看。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各种回答时应让学生自己去文中找出让鲁迅觉得难忘的社戏部分,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使学生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对“戏”有着深刻的理解,“戏”代表着鲁迅当时那段美好的回忆。而在此时,教师再将学生引导到刚才的问题上,那么学生们便会清晰地认识到“戏”美在哪一方面,这时,教师才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明确的评价。教师在评价时间上进行留白,可以扩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内能够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从而提升自身的创造性。

四、阅读结尾处的留白艺术

阅读教学中的留白艺术不仅能使用在文本信息与课文评价中,还能体现在课堂结尾处。教师在课堂教学快要结束的时候给学生安排留白艺术,不仅能使学生巩固该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情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和想象,促使课堂教学在留白教学中得到延伸,而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延续。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文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以免再遇见他。”作为一堂课的结尾处,教师需要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这一结局写一篇延续性的文章,如学生可以根据“假设菲利普夫妇乘坐圣马洛船时再一次遇到了于勒,而于勒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富商……”这样的结局对菲利普夫妇的心情变化和“我”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使学生在写作中也能得到情感上的延续。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惠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社戏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