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纯臻 隆 平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 617005)
2017年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地区(北京等地除外)都选用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新课标卷。新课标卷在完成其“选拔”功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新课标卷的命题风格与考查导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复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简要举例分析近6年共11套全国新课标卷的主要考查特点,以期对使用全国卷的省市地区的高考备考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能力立意,重点考查“四项能力” 《考试大纲》中将考试能力要求分为四大类: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统观近几年的新课标卷可以发现,这四项能力的考查从未间断,虽然每套试卷的结构、题目类型、考查内容等有所差异,但通过分析都能从中逐个发现各项能力所考查的题目。以“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获取信息的能力,指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发现和搜集信息、筛选并鉴别选择信息、转化和运用信息的一种能力。生物试题中的“信息”,主要指隐藏在试题中的文字资料、数据、表格、图形、符号等,这个定义比《考试大纲》中描述的两点信息类型更为直观具体。近几年新课标卷中的信息类型总体变化不大,试题难度居中。新课标卷中较为常见的“信息”类型主要有曲线图、柱形图、文字信息、表格、流程图、图形这几类,并且近年来的试卷更加趋向于使用文字信息,要求学生提升自己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这些信息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试题本身的难度不大,考查的知识也相对基础,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否从题目中准确获取所需的信息。
1.2 旨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卷的命题思想与核心宗旨。例如,2016年Ⅲ卷第1题以“细胞膜”为出发点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生物科学知识、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第2题以“生物核心技术”为出发点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第3题以“水盐平衡调节”为出发点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与原理指导生活实践;第4题以“生长素运输实验”为题眼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第5题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为出发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生态学观点);第6题以“植物杂交试验”为主干考查学生对生产实践中的事件与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第29题以“光合速率探究实验”为基础,考查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开展并分析科学探究实验、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第30题以“血糖调节”为主线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身生活实践的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珍爱生命,认同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这项情感态度价值观;第31题聚焦“冻原生态系统”,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关注我国生物资源”,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第32题通过“可遗传变异”考查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第39题以“分离纯化乳酸菌”为实践起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实践、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第40题以“基因工程”为主干考查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践的能力。全卷贯穿了考查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宗旨。
1.3 重视基础并适当提升,以分层选拔 重视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是生物学高考一贯坚持的命题思想,或者理解为“理解能力”是高考生物学试题考查最基本的一项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学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基本实验技能。新课标卷中60~80%的试题都重视考查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拔高提升,以达到分层选拔的目的。例如,2016年Ⅰ卷第1、2、4、5、6、31题(共计39分)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第3、39、40题(共计21分)重视对基本技能的考查(合计60分),只要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得分就相对容易,而第29、30、32题则在基础之上进行适度拔高提升,要求学生能够从题目中准确获取并处理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这些题目担当了对优生进行分层区分的重任。
1.4 以简答题形式考查语言表述能力 自2007年新课标卷开始命制以来,非选择题的命题风格一直稳定不变,即题目总体难度不大,设问以大量“填空”与少量“简答或论述”相结合,要求学生掌握准确的生物学术语且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述能力。其中的“填空”要求学生选用准确的生物学术语进行作答,而“简答或论述”要求学生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等。例如, “你判断的‘原因是…’‘理由是…’‘解释是…’‘依据是…’‘结论是…’‘…如何’”等连接词的使用,这些题目既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更要求学生能够对答题语言进行得体的组织。例如:2011年29题(2)问: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2012年29题(4)问: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______,原因是______;2013年Ⅰ卷31题(2)问:…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①该实验的思路______;2014年Ⅱ卷39题(1)问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2015年Ⅰ卷29题(1)问: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______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______;2016年Ⅰ卷30题(3)问…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2016年Ⅱ卷29题(3)问:…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______,原因是______;2016年Ⅲ卷31题(3)问: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
1.5 遗传题计算简单,更重视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 新课标卷的遗传题没有过难的概率计算,在考查学生遗传学基本定律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既要求学生理清“前因后果”、具有“严谨细致”的推理过程,更要求学生能够将遗传学中的各种杂交实验方法进行灵活选用,以解决相关生物现象。新课标卷Ⅰ、Ⅱ、Ⅲ中遗传题的命制一般选用两种类型:一是背景材料清晰,主要考查与遗传变异相关的遗传学基础知识,推理过程相对简单;二是题干信息量较大,要求采用常见的遗传学实验或推理方法去判断或验证相关结论等,例如,2016年Ⅲ卷32题。
该题以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为切入点,考查了遗传变异的相关基础知识,同时将基因突变和遗传杂交实验相结合,考查学生对遗传学基本规律的理解,总体难度不大,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之上较容易得分。
高考的备考工作是一项细致、浩大的工程,应根据新课标卷的相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做到有的放矢。从宏观层面来看,可以仔细研究《课程标准》、分析《考试大纲》,继而明确备考目标、掌握备考方向;从微观层面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备考:
2.1 从基础抓起,扩充学生的“长时记忆” 高中生物学学习的关键之一是从“基础”抓起。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其深刻含义。学生考试答题的本质是从自己的“长时记忆”中进行检索,查找与题目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提取,并将其用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足够量的“长时记忆”(知识储备量),那么他的“检索”过程时间就会不断延长,期望从不存在的“已有知识体系”中找到那点信息,这就无限加大了学生的“工作记忆”负荷,由此,他的解题时间就被无限延长。因此,学生的备考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扩充自己“长时记忆”的过程。
2.2 规范答题语言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能够“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用准确的术语”的关键是回归教材,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对教材重要语句的熟记、对重要概念术语的甄别等又是回归教材的核心。规范的答题语言对“简答或论述”类题目的答题有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