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君 颜兵兵 邵德福 李春江 (佳木斯大学)
基于专业认证的工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马晓君 颜兵兵 邵德福 李春江 (佳木斯大学)
我国是高等工程教育大国,为实现高等工程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质量,高等院校工科通过开展专业认证,全面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基于专业认证的工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分析了我国的专业认证与质量保障体系现状,提出要加强工程教育的质量工程建设顶层设计,多措并举,全面推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质量保障;深度融合
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实现高等工程教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随着高等院校的合并、招生规模扩大、高等工程学院校实现规模性扩张,高等教育办学资源有限、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匮乏,导致高等院校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高等工程教育工科要通过专业认证,加强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建设,完善课程体系、质量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标志着中国专业认证得到国际认可。通过专业认证的深入开展,高等院校进一步明确工科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方向、办学特色,完善工科专业的质量标准与质量保障监督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建设为出发点,形成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闭环。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1992年,建设部在土建类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等6个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7年,教育部成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设立机械类、化工类2个专业认证分委员会和电气类、计算机类、地矿类、轻工与食品类、交通运输类、环境类、水利类7个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成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与仲裁委员会的通知》,确立了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组织体系。2013年,提出加入《华盛顿协议》,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依据《华盛顿协议》,实现工程专业教育的标准化、国际化,促进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华盛顿协议》的标准实质等效。推动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企业深度融合,对提升高等工程教育水平与现代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与中国智能制造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供给侧结构改革,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数量、规模、结构、培养体系日益完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以工程教育专业为导向,以学生中心,提升高等工程教育人才质量是高等院校工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强化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自2012年,教育部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每年进行一次发布,运用全国高等学校数据状态平台,运用“大数据”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借鉴欧美等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评价的先进理念,结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现状,构建了与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接轨的符合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特色的质量标准与保障体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质量工程建设,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引领,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现代工程师培养技术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工程教育质量。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工科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达成度低。二是工程教育资源不足,高等院校工程与校企深度融合处在起步阶段,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工程教育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偏低。三是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建设缺乏精准实施,部分院校工科培养模式单一、特色不明显。四是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匮乏,由于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缺乏企业经历,导致教师工程能力偏低,授课内容脱离实际。
高等院校工程教育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载体,通过实施专业认证:一是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建立与区域工业化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相一致培养计划,加强改进和实施。二是专业认证的深入开展,推进产学研结合、强化校企、校校、校地融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就业,进一步满足工程领域企业人才需求。三是专业认证进一步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专业认证的实质是实现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与实质等效,其内涵是建立完善的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体系,常态化、质量化,注重过程培养,保障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自2011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旨在强化高等教育质量,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督与反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高等学校工科肩负着为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制造2025以及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储备人才的艰巨任务。近年来,欧美等国家相继实施高科技发展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英国推出英国工业2050,美国推出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2015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谈到“中国制造2025”,围绕一条主线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两个制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十大领域。“中国制造2025”,代表了中国在机械行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顶层和路径选择。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合理的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综合改革。结合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坚持质量工程建设核心,以问题为导向,统筹兼顾,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程教育规划。以“服务社会需求、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为主线。
坚持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生高等工程教育综合改革。一是采取校企、校所、校校合作等多种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工科学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搭建工科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探索基于专业认证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研究性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实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高层次、深内涵、强特色”的新目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省级重点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工程教育资源,建立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即:结合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中的通用标准和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以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积极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培养满足经济发展和工业振兴需要、工程行业特色鲜明、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工程师人才。
借鉴和吸收国外工程教育的先进理念、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工程教师队伍建设,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工业化战略做好人才储备。借鉴国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探索符合国内现代工程师培养的模式,是现代工程教育重点。一是完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采用国际认证标准,实行工程教育评估机构市场化,制定符合中国工程实际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二是制定多元化的现代工程师培养方案,将政府行业、用人单位、企业、师生多元化的资源纳入现代工程师培养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开放实验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平台,将项目教学法融入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项目教学法,注重过程培养,鼓励学生依托项目参加各类大赛,通过大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提升培养质量,为学生充分就业提供素质、知识、技能保障。
一是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拓展工程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建立健全财政拨款体系,完善工科大学生奖助体系、开辟入学“绿色通道”等方式,加大奖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投入力度,招收优秀生源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就学深造。二是完善评估检查机制。通过专业认证参与国际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开展工科类学科专项评估、教学质量抽检等多种方式,实施绩效拨款,实现财政拨款与教育质量挂钩,逐步建立多主体多层次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建设工程教育状态基本数据库、信息网站、质量信息平台,及时公布工程教育的基本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四是完善奖励激励机制。设立工程教育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和引导高等工科院校,在招生选拔、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评价监督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改革创新。
[1]孙娜.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展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1).
[2]支希哲,罗向阳,张清江.后《华盛顿协议》视域下的我国工科专业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05).
[3]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
[4]张妍.我国高校实施专业认证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5]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07).
[6]陈益林,何小其,马修水.应用型大学特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1(03).
[7]孙晓雷,杨英丽,牛金成.专业认证与安全工程本科教育[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03).
[8]黄爱华.英美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01).
[9]张文雪,刘俊霞,彭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潜在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06).
[10]范爱华.我国高校专业认证实施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G647
A
1008-2549(2017)09-0054-02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6G206)与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16JW 1009,2017LGL-007)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