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冬梅
诗歌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中学
黄冬梅
《中国诗歌大赛第二季》引爆了春节期间中国观众的电视荧屏。大赛上选手渊博的诗歌底蕴、飞花令中精彩的诗词对决,以及嘉宾们对古诗词的信手拈来、绝妙点评,无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亿万观众重新领略了一次中国诗词婉约、慷慨、精练之美。
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中,描述祖国山川之美的佳句不在少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结合教学内容,以诗化的语言与学生共同体会地理学科的美与快乐,将使得地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课文是这样写的:一般来说,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根据观测,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概念,可以引用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浅显易懂,发人思考。照理,人间四月,桃花都谢了,为什么庐山大林寺中的桃花却刚盛开呢?原来是因为山地气温低,桃花比平原地带开得晚。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这一地理现象。
又比如,初中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一课中有关本地区的植被特征,课文是这样描述的:在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两大盆地,由于降水越来越少,草原上的牧草也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为了使学生加深印象,建议引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出塞》一诗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诗人以形象锤炼的语言,说明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西部是气候干旱、水汽稀少的非季风区,是杨柳都无法生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讲到长江三峡的成因时,教师参考书上是这么写的:长江三峡是因地壳上升,河流下切而形成的。为了使学生对下切有一个更具体的认识,引用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中的一首:“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诗中的开辟与下切,两者是多么一致,但诗句给学生的意境就形象直观了。当讲到三峡水流湍急时,教材有这么一句:峡谷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水能资源极其丰富。建议引用同学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另一首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通过诗中的“千里之长”和“一日之短”的强烈对比,来启发学生理解三峡水流之急,由于急形成了巨大的能量,学生顿悟。
同样,形容长江穿过三峡,杜甫《登高》一诗也有两句佳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教师把它抄在黑板上,学生齐声诵读,回味无穷,这样也就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我国五岳独尊的泰山,闻名中外,它和周围海拔千米以下的群山相比,山峰突兀峻拔,高达1524米,所以人们常常用拔地而起来形容它。为了讲得更形象一点,可以引用诗人杜甫《望岳》中的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这两句诗,虽十个字,但更富有表现力。
再比如,讲到钱塘潮与杭州湾地形时,图下有这样一段话: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海潮涌起时,海水由外海进入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可达10米。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又加剧了潮势。可以让学生朗读清代诗人施闰章的名篇《钱塘观潮》:“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学生感兴趣,把它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经久不忘。
对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究竟什么是甲天下呢?是山奇、水秀、石美、洞异,但究竟山如何奇,水如何秀,洞如何异?这里引用陈毅的《游桂林》一首诗中的诗句,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洞穴幽且深,处处呈奇观。桂林此三绝,足供一生看。”
讲西南三省山河相间,山高谷深,红军北上跨越岷山地区,经过川西草地历尽艰难险阻时,把毛主席《长征》诗中的有关诗句抄在黑板上:“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讲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形时,教材中指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大势,再次引用陈毅同志1957年作的赠缅甸友人的诗句:“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依山复靠山,彼此地相连。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这几句诗既说明了中南半岛的地形,又指出了中南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密切关系。
以上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从所举的例子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在讲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有目的地适当选用朗朗上口的诗歌,能把看来复杂和繁多的地理现象讲得更形象突出,简洁概况,这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而且可以扩大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