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2017-02-18 00:16:4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33期
关键词:叙事学共振古诗词

本期导读

在小说教学中引入叙事学理论要做到“精要有用”和“易学好懂”

作为贯穿叙事学理论的小说,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读是正确可行的,但在高中小说教学中,对理论的引进首先要做到“精要有用”和“易学好懂”。“精要有用”是指教师面对庞大的叙事学理论时要有所选择和取舍,同时要注意对人教版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叙事学理论作补充生发。我们要比较出易于学生操作、便于加强学生对小说解读的知识进行讲解,从实际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金铭《叙事学视域下的高中小说教学》,第4~6页)

小说三要素的“套路化”解读背后隐匿的是阅读者思维的“短路化”

文学原本该是充满魅力的,每一篇小说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具体性和丰富性;每个人在阅读小说的过程里,都有独特的、细微的甚至无法重复、难以言表的体验和感受。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倘若只剩下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那么它留给我们的也只能是苍凉的背影。小说三要素的“套路化”解读——但见树木,不见森林——其背后隐匿的是阅读者思维的“短路化”。而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又何以引导推进学生真实而广袤的课外阅读呢?

(韩银雪《不止一个故事》,第7~10页)

从文学欣赏的层面寻找小说阅读教学的生长点

当前的初中小说教学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对小说的解读囿于内容,较为肤浅,如常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切入点侧重分析主题(歌颂了什么、批判了什么等等)。这种囿于小说内容的解读模式,忽视了小说的文体特质、作者意图和“言说智慧”,已远不能满足当今小说教学需要,也导致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不高。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阅读特征与教学要点,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并从文学欣赏的层面寻找小说阅读教学的生长点,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俞华芳《如何让小说教学更有深度》,第11~14页)

古诗词教学:走出“知识共振”,走向“生命共鸣”

“诗,如一般所说,是文学的顶峰,是文学的最高样式”,古诗词教学作为最具“民族性、文学性和生命性”的课程内容,当下的课堂教学却鲜有“情感、思想、心灵相互感染而产生的媾和融通的情绪共鸣”,至多算是“共振”而已,对学生生命经验的触动和发展更是微乎其微。“共鸣”是因古诗词所蕴含的诗人的情与思与学生内心某一刻的生命经验具有某种普遍存在的相似性,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共鸣”是生命阅读的基础,因此古诗词教学要真正实现“对接学生生命经验”目标,须走出“知识共振”的现象,走向“生命共鸣”的本色。

(郑俊《走出“知识共振”走向“生命共鸣”》,第48~50页)

猜你喜欢
叙事学共振古诗词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安然 与时代同频共振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22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CTA 中纺院+ 化纤联盟 强强联合 科技共振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
改革是决心和动力的共振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