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妮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浙江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
吴妮
自20世纪有效教学理念被提出之后,其就被各国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和研究,人们开始尝试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各个角度对有效教学展开研究。在我国,有效教学理念真正被广泛重视并运用开始于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活动的兴起之际。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树立终身发展意识,强化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教育,以彰显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受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的指导,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实践性运用知识、环境与人类发展关系、地理基础性知识等方面。然而受诸多因素的限制,致使我国部分地区的高中地理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有效性低下,课程改革收效甚微。基于此,引入有效教学理念,开展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对推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使其满足改革基本要求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成功找到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特结合本人执教湘教版高中地理实践经验,通过选取部分教学片断,浅要分析当前高中地理实施有效教学的具体情况。
(一)片断截取:湘教版《山地的形成》教学案例
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先展示几张关于山地的图片,有阿尔卑斯山、泰山、华山、喜马拉雅山等,涉及多种山地类型,如火山、褶皱山、断块山。
师(问):山地是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陆地的骨架。本课来一起学习褶皱山。大家观察下这几张图片(略),看其从形态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雄伟高大,比较而言,泰山和华山则显得较小、较矮。
师(言):对,同样是山为何形态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引入褶皱山这一教学主题)不着急,咱们一块通过本课学习寻找答案。
教师用力将书本弄成弯曲状,对褶皱山形态作简单、初步的演示。
生(读):因地壳运动会产生强大的挤压力,受挤压力的影响,岩层则会发生变形,进而衍生出系列呈波状形态的弯曲,这就是褶皱。
师(析):设想下,未受挤压力影响的岩层应当是基本平整的,而一旦受到强大外力挤压,原本平整的岩层受力部位则会因被挤压而形成褶皱,这就是褶皱山形成的简单原理。
教师一边解析褶皱山的形成,一边画出褶皱山由平整向褶皱的变化示意图。
师(言):所谓褶皱,就是一个个褶曲所形成的。褶皱通常有两种形态,岩层向上方拱起来所形成的褶曲被称为背斜,反之,岩层向下方凹下去的褶曲被称为向斜。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上受挤压的岩层图示,观察背斜和向斜。
师(析):从形态上看,背斜形成山,向斜形成谷。但无论是山,还是谷,都会受到外力的影响,诸如日晒、风吹等。受外力影响下的地貌形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详述):岩层受到的重力有限,当岩层顶部收到的张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重力,那么岩层则会出现碎裂,因而岩层顶部则更易受到风力和流水的侵蚀,进而演变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到挤压时,由于岩石较为刚硬,其较不容易受到侵蚀,因而受外力影响从顶部侵蚀流失的颗粒物就会在槽部堆积,进而使其形成山岭。
生(析):那是不是代表,原本应当形成山的背斜却因外力作用而形成了谷,而原本应当形成谷的向斜却成了山。这应当就是“逆地形”吧。那么,未受外力影响而有背斜形成山、向斜形成谷的,应当称之为“正地形”。
师(言):对,理解得非常到位。褶皱山是六大板块之间不断挤压碰撞所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系、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系以及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此类的典型代表。
让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所示的六大板块示意图。
师(问):根据图示观察,可以知道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是由哪几块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而成的。
生(答):喜马拉雅山系是由亚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阿尔卑斯山系是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科迪勒拉山系南北两端纵横不同板块,其中南端是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而北段则是由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1.多媒体导入值得借鉴。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本课教学主题“褶皱山”之前,先通过多媒体放映图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课堂参与热情,接着鼓励学生认真观察阿尔卑斯山、泰山、华山、喜马拉雅山等重要山脉图示。通过鼓励学生读图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即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实现大有帮助。因此这一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2.有效教学行为存在不足。
该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讲解语言使用、用图和多媒体应用等行为较为得当,但在评价和板书方面需要加强。比如在该课教学的始终,板书较少,且只有只言片语,学生能够从板书上获得的知识极为有限。在评价方面,针对学生问题未能及时回复和评价,且对学生出现偏差的认知未能及时地进行纠正。教学演示、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教学拓展等有效教学行为在该课中并未能充分体现,这是本课有效教学的一大缺憾。
(三)综合评价
纵观该课教学中教师有效教学的表现可以得出:在讲解语言表述和用图方面总体表现较好,值得学习与推广;在多媒体应用、教学提问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虽有涉及,但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教学演示、联系、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和欠缺,这也是导致该课教学有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授课教师强化此方面的学习。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加之本人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经验得知,在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中,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偏重多媒体运用而忽视传统手段运用
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是以板书和笔记为主,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传统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一方面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消化知识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能给教师自省的空间,使其进一步优化教学逻辑结构和知识结构。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运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使得以多媒体技术为典型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运用愈加频繁,但在新手段高频率运用的繁华表象背后,对多媒体教学本质的把握程度却未能随之提升。由此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新手段与传统手段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的应用适应性和合理性。
(二)教学过程仍以教师讲述为主而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于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格局。然而从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对此理念的把握与贯彻显然不到位。从上述《山地的形成》教学片断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讲解为主,整个过程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视与发挥不足,导致学生缺乏见解和想法,即使有部分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也因为未被教师及时回复和评价而埋没。
(三)理论知识多而实践操作少
地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涉及的内容知识,如“热环流”“天气系统”等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此类知识的教学应当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对现实实际的观察、研究和推导得以成功掌握。但从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实况上看,对此类知识教学应用最多的方法为演示法、讲解法、小组讨论等,鲜有尝试运用理论联系生活以及实践法等进行教学,进而导致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难以提升。
众所周知,高中地理内容丰富,蕴含丰富的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且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为此,在教学地理学科知识时,应当讲求一定的策略,通过生动的讲解语言、直观的图片演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等来逐层推进地理知识的学习,进而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学科知识,促进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和直观的图片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视听是人类认知和学习的主要感觉通道,对于地理知识中一些理性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和生动的语言讲解,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彗星、恒星以及卫星等的图片,使学生的脑海中初步建立起对这些天体的概念,再结合传统的板书和笔记加深这一概念,使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印象更加深刻。
(二)运用高中地理图示第二语言绘制简图帮助学生理解
除了讲解语言以外,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还有第二种语言,即图示语言。特别是针对高中地理感性知识的教学,更应当充分运用图示语言,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学习湘教版中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知识时,可以先简要绘制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并用不同颜色标出不同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类型,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地运用图示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具有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与自然资源,各个地区的气候分布、自然资源类型各不相同。对这部分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而应当结合课内理论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去实际观察和体验,将教学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实践观察和体验中进行自我挖掘、自我发现、自我探究和自我总结,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