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金亭
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历史有效教学
●山东滨州阳信县教学研究室
秘金亭
当下,核心素养已垄断了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领域的话语权,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双基”“三维”目标如何体现?如何秉持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哪些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共性的教学手段?这些问题,在基层教师的教学操作层面,还不同程度上存在认识误区和实践盲点,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就此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实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对历史的解释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先抛给学生这样一个悬念:“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自1851年爆发以来,势如破竹,1856年在取得东征胜利以后,便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然而,却因为一件事情改变了太平天国的命运,使其迅速走向灭亡,正所谓是‘兴也速,衰也快’,这到底是什么怎么回事呢?”在这个悬念的激发下,学生很快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忍不住开始翻书查资料,并急于想要找到答案。这样,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使学生发展了思维,获得了新知,提升了核心素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确定“探讨中国古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活动主题,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探究步骤为:让学生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分组制订计划,明确分工;各组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研读史料,梳理中国古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组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辨析,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撰写本组的研究报告;组织全班的交流会,各组代表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并解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质疑,并进一步修改、补充与完善本组的研究报告;将各组的研究报告汇编成册,作为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成果。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专题探究活动,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搜集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间便可速成,而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和图片资料,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其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判断,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支撑点。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建构一种多元的评价模式: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一线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